建义元年夏初,黄河以北。李唐大军已越过晋阳,沿汾水南下。前锋为李世民所率五千精锐步兵,目标直指洛阳门户——蒲坂津渡口。赵信在御书房中展开地图,手指缓缓滑过从太原至洛阳的主要通道。
“他们想速战速决。”
“我们必须让他们知道,洛阳不是软柿子。”
他立即下达作战命令:
第一梯队:“西凉重骑”第一营三千人,由副将张玄统领,驻守蒲坂津对岸;
第二梯队:工兵部队五百人,在渡口布设鹿砦、壕沟与拒马;
第三梯队:影卫司密探潜入敌后,破坏粮道与桥梁,迟滞敌军推进速度;
中央指挥:赵信亲率两千禁军预备队,坐镇孟津,随时准备支援前线。
【战术部署:伏击与阻击并用】
赵信深知,面对李唐军这样的老练部队,单靠正面硬拼并不明智。他决定采取“诱敌深入+伏击侧翼”的战术。具体安排如下:
在蒲坂津上游五里处设立假阵地,布置少量轻骑兵,制造防御薄弱的假象;
主力部队隐藏于下游山岭之间,等待敌军半数渡河时发起突袭;
同时派遣弓弩手占据高地,封锁渡口主航道;
若敌军回撤,则由影卫司提前炸毁桥梁,切断其退路。
这一整套作战计划,结合了地形利用、后勤破坏与心理战,力求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战果。
【实战演练:系统训练成果首次验证】
战斗开始前夜,赵信亲自巡视前线。他站在高地上,望着正在整备武器的“西凉重骑”。这些士兵已不再是当初那支士气低迷的禁军,而是经过系统训练、纪律严明、装备齐整的真正骑兵。
【当前单位:西凉重骑(经验值:250)】
【技能掌握情况:破阵冲锋、结阵防守、协同进攻】
【可进一步升级为“突击重骑”或“攻坚铁骑”】
赵信心中默念:
“是时候看看你们到底有多强了。”
【河东战役打响:黄河之畔血染黄沙】
五月十五日清晨,李唐先锋部队抵达蒲坂津。李世民亲临前线观察敌情,见对岸仅有少量骑兵驻守,判断为洛阳兵力空虚。他果断下令渡河,并派出一千人先头部队抢滩登陆。就在敌军半数渡河之际,赵信一声令下:
弓弩手从两侧山丘齐射,箭雨如暴雨般倾泻而下;
西凉重骑自右侧山道杀出,如猛虎下山般冲入敌阵;
工兵同时引爆预先埋设的火药包,炸毁敌军浮桥,切断后续部队增援。
战场瞬间陷入混乱。李世民反应迅速,立刻组织反击,但面对突如其来的骑兵冲击,唐军阵型大乱,伤亡惨重。最终,唐军被迫放弃渡河,仓皇后撤。此役,洛阳军斩敌八百余级,俘虏三百余人,缴获战马四百匹、兵器无数。
【战后总结:胜利非终点,而是起点】
战役结束后,赵信并未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他在御书房召集诸将,召开战后复盘会议:
“我们赢了一场漂亮的仗,但这只是开始。”
“真正的考验,是在接下来如何守住整个黄河防线。”
他要求各将领详细汇报战斗细节,并命影卫司整理敌军战术特点,供全军学习。同时,他下令:
将“西凉重骑”扩编至五千人;
建立“骑兵训练营”,选拔新兵进行系统化培养;
加快军械生产,确保前线供应充足;
派遣使者前往河北窦建德处,寻求暂时结盟,牵制李唐后方。
【尾声:洛阳稳住,天下震动】
河东一战的消息传开,天下为之震动。
太原李渊震惊于洛阳军战斗力提升之快;
瓦岗寨李密重新评估局势,暂缓对洛阳的进攻;
江南杜伏威则开始试探性地向朝廷示好;
百姓间流传着一句新谚语:
“昔日昏君,今成英主;昔日弱军,今成铁骑。”
夜晚,赵信独自站在城墙上,望着滚滚黄河。他低声说道:
“这才刚刚起步。”
“真正的帝国,还在未来。”
风起云涌,乱世未平,而他的道路,才刚刚铺开……
建义元年夏中,洛阳皇宫紫宸殿。河东一役大胜的消息传遍天下,洛阳朝廷声望陡升。然而,在这表面风光的背后,赵信却深知——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他站在地图前,目光扫过从太原到江南的整片疆域。
“外敌虽退,但内患犹存。”
“若不能彻底掌控朝堂,这场胜利也只是一场幻影。”
【权力重构:旧贵族的反弹】
战后第三日,朝会之上,太傅杨素之子杨玄感率先发难:
“陛下近来行事多有独断,臣恐此举动摇祖制。”
“禁军扩编、工部改制、影卫司设立……皆为非常之举。”
“请陛下三思。”
此言一出,满堂哗然。赵信面不改色,缓缓开口:
“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
“朕非不愿共治,而是诸位不愿担当。”
“若你们能守住洛阳,朕自然不必亲征练兵。”
他随即命人呈上一份密报:
“这是影卫司昨日截获的情报。”
“有人暗中联络李唐,意图在京城策应其南侵。”
他冷冷地扫视群臣:
“谁想对号入座?”
众人默然,杨玄感脸色铁青,却不敢再言。
【人事更替:新政派崛起】
赵信并未止步于言语震慑。他深知,要真正稳固皇权,必须换掉一批“只知清谈”的旧官僚,启用真正能做事的新政派。于是,他在接下来十日内接连发布数道诏令:
兵部尚书裴矩升任枢密使,统筹全国军务;
工部尚书宇文恺兼任兵械总管,负责武器生产与战备调度;
影卫司总管柳敬言加封参议大臣,参与朝政决策;
原禁军副将张玄晋升为龙骧将军,统领西凉重骑;
新设“军政学堂”,由赵信亲自授意,培养新一代军官与行政官员;
这些任命打破了以往“门阀世袭”的惯例,引发了旧贵族的强烈不满。但在百姓与基层将士眼中,却是焕然一新的希望。
【军魂系统进阶:骑兵战术多样化】
与此同时,赵信也在尝试挖掘“西凉铁骑”系统的更多潜能。经过实战检验,“西凉重骑”已具备相当强的攻坚能力,但他意识到——仅靠重装冲锋难以应对所有战场环境。他进入系统界面:
【当前单位:西凉重骑(经验值:400)】
【可进阶选项:
—— 突击重骑(擅长高速突袭,破阵迅速)
—— 攻坚铁骑(擅长山地作战,突破防线)
—— 骑射弓骑(远程压制,机动性强)】
赵信决定分批训练不同类型的骑兵,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战斗场景。他首先选择“突击重骑”,用于提升部队的战场反应速度和纵深打击能力。
【训练启动中……】
【需补充资源:轻型马鞍、长矛、快速补给体系】
这意味着,他必须加快后勤改革,建立更高效的物资运输与调配机制。
【后勤改革推进:漕运复兴与兵站制度】
为了支持军队多元化发展,赵信下令:
恢复大运河漕运系统,确保京师粮食供应稳定;
设立“兵站制度”,在主要交通要道设立军需储备点,提高部队机动效率;
推广“轮作制”,鼓励农民在休耕期参与军工生产,如编织马鞍、缝制军衣等;
招募民间工匠,组建“皇家兵器坊”,专门负责制造高级装备;
这一系列举措极大提升了国家的战争潜力,也为日后更大规模的战役打下了基础。
【外交博弈:结盟窦建德,牵制李唐】
赵信并未忽视外部局势。他派出使者前往河北,与割据一方的窦建德展开秘密谈判。他开出的条件是:
“若窦公愿与我结盟,共同牵制李唐,则我愿承认其河北之地自治之权,并提供军械支援。”
窦建德起初犹豫,但在影卫司送来的密报中看到李渊私下联系杜伏威、准备两线夹击洛阳的计划后,终于点头答应。双方达成协议:
洛阳提供三千套精良兵器;
窦建德承诺出兵五千,骚扰李唐北翼;
双方互开商路,恢复贸易往来。
此举成功缓解了北方压力,使赵信得以集中兵力于黄河防线。
【尾声:洛阳初定,乱世格局重塑】
洛阳城头,赵信望着远方落日余晖下的黄河。他知道,自己已经走出了第一步。如今的洛阳,不再是那个风雨飘摇的孤城。它有了自己的军队、自己的体制、自己的盟友。而这一切,只是重建秩序的开始。他低声说道:
“真正的帝国,不是靠一场胜仗建立的。”
“而是靠一代人的坚持。”
风起云涌,天下未定,而他的道路,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