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王者,不是天生无敌。”
“而是在最黑暗的时刻,依然能照亮前路。”
——《流民军纪略·暗影卷》
【清廷的最后底牌】
在接连战败、南北义军联合反扑的重压之下,清廷终于决定动用最后的秘密武器:
“影卫”——由皇太极亲自组建、从未现世的死士部队。
他们不是普通刺客,而是精通易容、伪装、毒术与心理战的顶尖杀手。多尔衮召集影卫首领玄九,下达密令:
“若不能胜于战场,便胜于刀锋。”
“我只要你一句话:赵信,还能活多久?”
玄九冷笑:“三日之内,他必死无疑。”与此同时,清廷还下令:
在山西各地散布瘟疫,试图削弱赵信统治基础;
派遣蒙古使者前往西藏,寻求宗教支持,瓦解汉地民心;
启用洪承畴旧部,在蒲州城内安插内应,准备里应外合。
一场前所未有的刺杀风暴,悄然逼近。
【赵信的预感】
尽管前线捷报频传,赵信却始终眉头紧锁。他在浮城“飞鸿号”上巡视时,对伊文低声说道:
“太顺利了。”
“顺利得不真实。”
伊文一愣:“将军的意思是……”赵信缓缓点头:“他们在等一个时机。”
“一个让我无法翻身的时机。”
他立即下令:
1.
全军戒严(张合型斥候)
加强夜间巡逻,排查可疑人员;
在帅帐周围设立多重警戒线,任何人不得靠近。
2.
情报封锁(荀彧型谋士)
禁止无关消息流入军营,防止敌军利用谣言扰乱军心;
对所有新加入的探子、降将进行重新审查。
3.
个人安保(夏侯惇型特种兵)
赵信本人由特种突击队轮班贴身保护;
所有饮食、书信均由专人检验,杜绝下毒可能。
【夜袭帅帐】
就在赵信加强防备的当晚,影卫发动突袭。五名黑衣人潜入蒲州大营,利用特制毒雾迷晕守卫,直扑中军帐。他们动作迅捷,配合默契,短短数息之间,已有两名亲卫被斩杀。然而,就在他们即将冲入主帐时,一道寒光闪过——伊文早已埋伏多时!她手持双刃,迎面截击,与敌人展开激烈搏斗。同时,夏侯惇型特种兵从四面八方围拢,火把齐燃,照得营地如白昼。一名影卫见势不妙,咬破袖中毒囊,意图自尽。伊文怒喝一声:“想死?没那么容易!”她飞身追击,一刀封喉,只留下一人重伤被捕。
【审讯与真相】
次日清晨,赵信亲自审问唯一幸存的影卫。那人满脸冷漠,拒不回答。赵信却只是静静看着他,良久才开口:
“你不是为了钱。”
“也不是为了权。”
“你是为信仰来的。”
影卫眼神微动。赵信继续道:“你们以为,杀了我,就能结束这一切?”他站起身,望向窗外:
“可你们错了。”
“我不是李自成,也不是张献忠。”
“我是赵信。”
“我不靠仇恨活着。”
“我靠信念前行。”
影卫沉默许久,最终吐出一句:“你们赢不了……人心不会变。”赵信摇头:“人心已经变了。”他转身下令:“处决叛徒,释放其余俘虏。”
【系统进化:帝王兵种(曹操型)】
就在赵信完成审讯后,他的脑海中突然响起一阵熟悉的声音:
【检测到当前局势危机重重,意志坚定度达到临界值,激活帝王兵种——曹操型】
特性:统御力+50%,震慑全场,增强己方士气,降低敌军战斗意志。
赵信感受到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涌入体内。他站在高台之上,对全军将士发表演讲:
“我们不是为了复仇而战。”
“我们是为了未来而战。”
“无论敌人如何阴险,只要我们不倒,就没人能阻挡这个时代前进的脚步!”
全军高呼:“赵信万岁!赵信万岁!”
【尾声:王者已立】
战后,赵信站在浮城之巅,望着远方的地平线。伊文轻声道:“将军,你真的不怕了吗?”赵信微笑:“怕。”
“但我更知道,我必须站着。”
而在北京,多尔衮收到影卫失败的消息,脸色惨白。范文程低声道:“赵信……已经不再是凡人。”洪承畴叹息:“他是这个时代,唯一的王者。”
“我不是为了坐上王座而战。”
“我是为了让天下人,不再畏惧王座。”
——《流民军纪略·建国卷》
【清廷的崩溃】
影卫刺杀失败后,清廷内部陷入空前混乱。多尔衮在朝堂之上怒斥群臣:“你们都说赵信只是个流寇!可他现在,连我都奈何不得!”范文程沉默不语,洪承畴则低声道:“事已至此,或许……该议和。”此言一出,满朝哗然。但事实摆在眼前:
八旗主力接连败退;
蒙古科尔沁部开始动摇;
江南汉人官员暗中联络赵信势力,准备倒戈;
京城粮仓告急,百姓怨声载道。
多尔衮终于意识到:
赵信已经不是敌人。
他是新的秩序缔造者。
【赵信的决定】
赵信站在浮城“飞鸿号”的甲板上,远眺北方。伊文轻声问道:“将军,接下来你打算做什么?”赵信缓缓开口:“我要做的,不只是推翻一个王朝。”他转身面对诸将与谋士:
“我要建立一个新的国家。”
“一个不属于旧贵族、不属于满洲、不属于任何一家一姓的国家。”
“而是属于所有人的国家。”
帐中众人震惊。李过低声说道:“可是……谁来治理?”赵信目光坚定:“我们。”
【建国筹备:三府六院制】
赵信召集各路义军首领、谋士、工程专家,在蒲州召开“黄河会议”。他提出一项前所未有的制度构想:
【三府六院】体系
军事府(由伊文统领):
统一指挥全国军队;
建立军校,培养新一代军官;
推行兵役制度,保障兵源稳定。
政务府(由荀彧型谋士团队负责):
设立六院,分管财政、司法、教育、民政、外交、监察;
废除苛捐杂税,推行土地均分政策;
建立驿站系统,确保政令畅通。
科技府(由诸葛亮型工程兵主导):
研发火器、水利、交通、造船等技术;
恢复被战火摧毁的城镇基础设施;
建立学校,培养工匠与学者。
赵信宣布:
“从今日起,我们不再是叛军。”
“我们是新国家的奠基者。”
【天下归心:各地响应】
随着赵信新政的传播,各地迅速响应:
山西、陕西、河南等地官员纷纷归顺;
江南士绅秘密派人前来表示支持;
大西军孙可望、李定国正式承认赵信为盟主;
就连郑成功也遣使送来一封密信:
“将军若能成大事,我愿奉表称臣。”
“但请勿忘初心。”
赵信看完信,久久未语。他对伊文说:“他们不是怕我。”
“他们是相信我。”
【最终决战:攻入北京】
尽管清廷已显颓势,赵信仍决定亲自率军北伐。他亲统二十万大军,兵分三路:
1.
东路军:贺锦率甘宁型骑兵,直扑天津,切断清军海上退路。
2.
西路军:李过率曹仁型重步兵,自太原北上,牵制清军主力。
3.
中路军:赵信亲率周瑜型水军与特种部队,沿运河北上,直取北京。
战事推进神速:
清军守将纷纷投降;
蒙古骑兵主动撤离;
多铎在居庸关战败后自刎;
阿济格带残部逃亡辽东。
仅三个月,赵信大军兵临北京城下。
【北京陷落:旧时代的终结】
多尔衮登城遥望,只见赵信军旌旗如云,士气高昂。他喃喃自语:“这不是一个人的胜利……”
“这是整个天下的选择。”
他最终没有选择死战到底,而是下令开城投降。赵信进城之时,百姓夹道欢迎。他在紫禁城前站定,望着那座象征着千年皇权的宫殿。他没有走进去。而是转身对全军将士说道:
“这座宫,不属于任何人。”
“真正的宫殿,是我们脚下这片土地。”
【尾声:新时代的黎明】
数日后,赵信在蒲州举行“建国大典”,宣布成立:
“华夏共和国”。
他拒绝称帝,自称“总执政”,并颁布首部宪法:
废除君主制,实行议会制;
设立地方自治机构;
鼓励工商业发展;
恢复儒学与科技并重的教育体系。
伊文看着这一切,轻声问:“将军,你还记得当初为何而战吗?”赵信微笑:“记得。”
“是为了让每一个人都能活得好一点。”
而在遥远的西方,欧洲列强也开始关注这个东方新兴的国度。一位葡萄牙传教士在日记中写道:
“赵信……不是一个皇帝。”
“他是一个时代的开端。”
【终章结语】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战争。
这是一场关于信仰、自由与未来的较量。
赵信,从一名普通流民,成长为一代王者。
他没有靠血统,也没有靠暴力统治。
他靠的是信念、智慧与对人民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