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人都走完了,萧政君才看向自己的庶妹告诫道:“过不了多久太子殿下应该就会宠幸你了,父亲将你送进东宫是为了什么,你心中应该也明白,可别叫父亲母亲失望。”
萧政君对自己庶出的姐妹一向是高傲的,如今成了太子妃更是居高临下的态度。
“是太子妃,妾身知道了。”萧承徽温顺的说道。
“嗯,你退下吧。”萧政君瞧见自己的庶妹也觉得碍眼,妹妹共侍一夫让萧政君心里可不得劲了。
萧嬷嬷此时上前为太子妃按揉僵硬的肩膀,关心道:“太子妃老奴给您按按,您今日举办家宴可是真的辛苦了,好几日都未好好休息。”萧嬷嬷很是心疼的说道。
“辛苦又怎样,反正太子也看不见本宫的辛苦,本宫也不过是白忙活,抛媚眼给瞎子看,太子的心怕是早就落在姚氏那个狐狸精身上了。”萧政君抱怨道,心里苦涩至极。
自己不得宠也就罢了,还要举荐自己的庶妹给自己的夫君,就为了一个孩子,自己可真是卑微。
“娘娘人都有老的时候,但是您是太子妃是太子殿下的原配嫡妻这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等日后您稳坐高台有什么好怕的呢?”萧嬷嬷连忙安慰,老话常谈毕竟现在也就只有太子妃这个位置是能拿得出手的了。
“人老珠黄,等姚氏老了本宫怕是更遭太子厌弃。”萧承徽苦笑道:“罢了,如今最要紧的还是子嗣,本宫一直无子贵妃娘娘虽然嘴上不说,但是心里肯定是有微词的。”
自己去给昌贵妃请安的时候,没少听昌贵妃说太子子嗣不丰,这不就是在点自己吗。
太子和姚媚儿二人回到闲云居,两人就跟普通小夫妻一般,换了常服坐在一块儿喝茶聊天,说说这些日子遇见的闲暇小事。
“孤明日派小德子去跟母妃说一声,让两个孩子再在未央宫多呆几日,咱们也好多过几日二人世界。”
其实这两个孩子也不是不听话,只是就是粘人了些,见着自己就缠着自己让抱,真是甜蜜的烦恼。
姚媚儿点点头,这让两个孩子多陪陪他们祖母也是好的,毕竟所有的感情都是需要陪伴的,让他们加重在昌贵妃心里的地位也挺好的。
“前些日子父皇跟孤说想要先册封夭夭为郡主,就是封号还没选好,内务府送上来的封号父皇好像都不是很满意。”太子对姚媚儿道。
“殿下册封郡主一事是不是太早了些,夭夭还小呢。”一般无论是册封公主还是郡主,都是要等她们大概都能立主的时候才册封,得宠一些的可能会早一些,但是一般也是要在三岁以后。
不得宠的都是等要大婚了,宗人府才会跟内务府一起走流程写折子提醒皇上,然后由皇上选一个差不多的封号赐下去。
“无妨,夭夭生的讨喜,不光是母妃喜欢的紧,爱屋及乌父皇也是喜欢的,再说了孤的长女也不算是僭越,更何况他们还是龙凤胎,特殊一些也无妨,就是朝云需要低调些,怕是委屈他了,孤日后也会从别的地方尽量弥补他的。”对于这两个孩子,太子还是想要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的。
姚媚儿倒是不这么想,朝云是男子又是太子的长子,从出身起所受到的瞩目就要比夭夭多得多,要是皇上再大肆封赏对朝云不好,姚媚儿虽然只是女眷但是对于这些还是理解的,皇家从不是风平浪静的地方。
更何况朝云身为男子所拥有的本就比夭夭多,身为男子也要比女儿更自由些,因为朝云是男子还是太子长子选择也比夭夭多得多,而夭夭生为女子就需要更多的荣宠才能过的快活。
女子想要自由一定是需要身份地位的,就像她知道的新都郡主一样,如果不是郡主如何能与太子妃的兄长和离还带走了全部的嫁妆。
只有夭夭有皇上和昌贵妃的宠爱,才能不用看人眼色快活的过日子。
“多谢太子为两个孩子着想。”姚媚儿依靠在太子的胸膛柔声说道。
“这是什么话,他们是孤的孩子还是带着孤的期待降生的,理应如此。”他的掌上明珠本来就该肆意快活。
说到这里未央宫,皇上也和昌贵妃说起这事,“朕打算册封夭夭为郡主,就是封号不知道该定哪一个,爱妃不如帮着一起想想。”
皇上没有任何试探的意思,不过是一个郡主罢了,顶多就是多给点俸禄犯不着试探来试探去,他既然说了就一定会给。
昌贵妃听皇上的语气坦荡,也松了口气,其实做太子不是最难得,从太子成为皇上的这一段过程才是最难得,好在现在皇上对太子还没有什么疑心。
“多谢皇上为夭夭考虑。”昌贵妃的想法也很现实,有了郡主的名分才能让人知道皇上对夭夭的宠爱,以及对太子的看重,这样对夭夭和太子都有好处,这样的好处昌贵妃自然不会推拒,那不是傻嘛!
日后夭夭要是大婚了也能选一个更好的如意郎君,虽说都是宗室女,但是也不是所有公主郡主都能肆意一生的。
“爱妃可莫要这么说,朕也是爱屋及乌罢了。”皇上揽着昌贵妃道:“朕觉得升平,安乐这两个封号不错,爱妃你觉得呢?”
昌贵妃开始思索起来,这两个封号虽说没有多么尊贵的字眼,但是却代表了皇上作为长辈对于夭夭的祝福,倒是显得更为可贵。
“臣妾觉得升平更为大气一些,而且还有着太平兴盛之意,不错。”昌贵妃夸赞道:“还是皇上的眼光更好。”
“朕也觉得这个更为大气,那就升平吧,日后咱们夭夭就是升平郡主了。”皇上说着还逗了逗早已经熟睡的夭夭。
“至于那个小子日后他的荣华自有他父王给予,朕就不多插手了。”皇上对着昌贵妃道。
皇上金口玉言,今晚刚说夭夭是升平郡主了,隔日一早内务府就开始登记造册,姜福海也让人拟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