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沉吟不语。姜淮所言,句句在理,且确有实效。
他需要的是能办事、能掌控的官僚体系,而非一个因循苟且的利益集团。
“朕知道了。”皇帝最终道,“‘考成法’试行,照常进行。然,卿亦需注意方式,勿使人心动荡。”
......
清流书院,理念深化。
面对阻力,姜淮深知,仅靠强力推行是不够的,必须从思想层面巩固。
他在书院内,对核心门生及支持“考成法”的官员们阐释:
“尔等可知,为何‘考成法’必行?其核心,非仅是技术层面的考核,更是一场权力的革命!”
众人凛然,仔细聆听。
“以往,官员权力过大,且缺乏有效监督与问责。其升迁黜陟,往往取决于上官喜好、人情关系,而非实绩民心。
‘考成法’之三簿,《月政纪要》是让权力运行留下痕迹,《年度民调》是让权力接受民心评判,《任终审计》是让权力承担最终责任!
此三者,如同三道枷锁,将权力这头猛兽,初步关入制度的笼中!”
他目光扫过众人,语气沉凝:“此举,触动的乃是千百年来‘官本位’的根基!反对之声,岂能不烈?
然,此乃大势所趋!为官者,当其权力受到约束,方能更专注于实务,而非钻营;其升迁依赖于实绩民心,方能真正心系百姓,而非只唯上是从!”
“我等所为,乃是为帝国建立一套更公正、更透明、更有效率的官僚选拔与管理制度。这条路注定艰难,但意义深远!
望诸君谨记,吾辈‘清流’,当为天下先,勇担此任!”
通过这番阐释,姜淮将“考成法”从具体的考核工具,提升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高度,极大地增强了追随者的使命感和凝聚力。
....
成效初显与制度微调。
在姜淮的坚持和皇帝的默许下,“考成法”顶住压力,继续推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积极效果逐渐显现:
一些原本勤恳却因不擅逢迎而埋没的官员,凭借扎实的月报和良好的民调开始脱颖而出。
官员决策更加谨慎,短期行为减少,开始注重长远规划和民生实效。
吏部选拔官员有了更客观的依据,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跑官要官的风气。
同时,姜淮也从善如流,对“考成法”进行微调,简化了一些不必要的报表,明确了容错机制,避免“一刀切”挫伤官员积极性。
数年之后,“考成法”虽未全面推行,但其理念和部分措施已逐渐渗透到帝国的官僚体系中。
姜淮凭借此役,不仅初步实现了整顿吏治的目标,更将自己“经世致用”、“制度约束权力”的核心政治理念,深深地烙印在了帝国的肌体之上。
为其后续更多的改革,铺平了道路。他证明了自己不仅是一个能臣,更是一个敢于触碰核心问题、富有远见的改革家。
……
吏部衙门,紧急议事堂。
吏部尚书及几位堂官看着姜淮亲自拟定的《月政纪要填报细则(初稿)》,眉头紧锁。这份细则极其详尽,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
“姜大人,”一位侍郎忍不住开口,“要求每项政务都需列明具体时间、地点、经办人、文书编号,甚至还要附上佐证材料……这是不是太过繁琐?各地情况不同,恐难一概而论啊。”
姜淮目光锐利,语气不容置疑:“王大人,若非如此,如何杜绝‘劝课农桑,成效显着’、‘整修水利,惠及民生’
此类空泛之词?赵德旺之流,正是钻了规则模糊的空子!唯有将标准细化到无法作伪,才能逼出实绩!”
他指着细则条文,逐条解释:
“看这里,‘垦荒事项,需附地契变更副本或里正、乡老联合画押之垦殖范围图,并注明新增佃户或自耕农姓名。’没有这些,空口白话的‘垦荒五百亩’便是虚文!”
“再看,‘刑名案件,需列明案由、涉案人、审理进度、引用律条,及对应卷宗编号。’如此,是想拖延积压,还是秉公执法,一查便知!”
“还有,‘钱粮收支,需与户部下发账册及地方库藏记录勾连,超常支出需附详细说明及审批流程。’看谁还敢胡乱开支,中饱私囊!”
他环视众位吏部官员,沉声道:“诸位大人,制定规则,非为刁难,实为保护守法任事之臣,让实干者脱颖而出,让钻营者无处遁形!此细则,必须尽快颁布试行!”
在姜淮的强势推动下,这份极其详尽的《月政纪要填报细则》很快出台,明发各地。官员们接到后,一片哀嚎,以往那种含糊其辞、蒙混过关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
都察院,暗访御史内部训示。
数名新补充的暗访御史肃立堂下,姜淮亲自前来训话。
“以往暗访,多有规律可循,或时节固定,或路线公开,致使地方官早有准备,粉饰太平。”姜淮声音冷峻,“从今日起,此法行不通了!”
他宣布新的调查方式:
“一,随机不定。 取消固定巡查路线与时间,采用抽签方式决定暗访区域与时间,甚至可一日内连访数地,令其防不胜防!”
“二,突袭直达。 不再经由州县衙门,直接深入乡村里社、市井码头,与农夫、工匠、商贩、甚至乞丐随机交谈,听其言,观其色,察其情!”
“三,多点印证。 同一事项,需在不同地点、向不同人群交叉询问印证,避免被单一来源的虚假信息蒙蔽。”
“四,严保密源。”他特别强调,目光扫过每一位御史,“所有提供信息的百姓,必须严格保密其身份!
若因尔等疏忽,导致百姓遭受报复,本官定严惩不贷!尔等可明白?!”
“卑职明白!”众御史凛然应命。
新的暗访方式立刻显示出威力。一位知府刚应付完一波“常规”检查,以为万事大吉。
却在三更半夜被突袭而至的暗访御史堵在衙门,询问其白日里在城门口看到的流民救济情况,因其毫不知情而当场出丑。
另一位知县精心布置了“样板村”迎接检查,暗访御史却绕过该村,直接去了最偏远的山村,听到了完全不同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