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船在星辰之间缓缓航行,舱内一片寂静。我站在隔离舱前,看着那颗幽蓝色的晶体静静地悬浮在防护罩中,心中仍有余波未平。它似乎带着某种使命而来,而我们才刚刚触碰到它的边缘。
“云悦。”林婶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你真的不打算休息一下吗?刚才那一战,小张他们都累坏了,大家都需要缓一缓。”
我回头看了她一眼,笑了笑:“我知道大家都很辛苦,但任务还没结束。这颗晶体得尽快送到实验室,修复基因改造仓才是当务之急。”
林婶点点头,没有再多说什么,转身去准备搬运工具了。
在基地里,有一位技术精湛且值得信赖的伙伴——顾柏舟,此刻他也参与到了搬运晶体的任务中来。
我深吸一口气,手指轻轻抚过控制台。脑海中回响着那句模糊却清晰的声音——【欢迎回归,守护者。】
我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现在不是想这些的时候。
货舱门口,顾柏舟已经穿戴好防辐射手套和面罩,站在那里等我。他看见我走来,点了点头:“都准备好了。”
我望着他,心里涌起一阵暖意,叮嘱道:“搬运晶体不可掉以轻心。”
我们分工明确,轮流搬运。每轮不超过二十五秒,确保不会因接触太久而出现眩晕症状。晶体被小心翼翼地装入特制的运输箱中,由机械臂缓缓送出飞船。
走出飞船的一瞬间,基地外的风有些冷,吹得我脸颊发紧。但我没停下脚步,径直走向实验楼。身后是顾柏舟和助手们沉稳的脚步声,还有那颗承载着未知希望的晶体。
实验室入口处,主控系统依旧处于瘫痪状态。我们只能依靠备用机械钥匙手动开启门锁。
“这锁有些年头了。”林婶皱眉看着生锈的锁孔,“平时都是靠电子识别,没想到今天还得用这个。”
我接过钥匙,仔细对准位置,轻轻一转。咔哒一声,沉重的金属门缓缓打开。
实验室内部比想象中还要昏暗。应急灯微弱地亮着,勉强能看清四周的设备轮廓。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金属味,混合着冷却液的气味。
“把晶体放在这里。”我指了指中央的操作台,“先稳定存放,等我们完成接口调整再进行嵌入。”
顾柏舟点头,和助手一起将晶体从运输箱中小心取出,放置在操作台上。我注意到,温度略升时晶体表面隐约浮现植物根系般纹路,似在回应环境,这让我心头一震。
“你们也看到了?”我低声问。
林婶和小张都点头,神情复杂。
“这东西……不像普通的能源核心。”小张喃喃道,“更像是有生命的。”
我没有回答,只是盯着那条细微的纹路,心中隐隐有种预感:我们面对的,或许远不止是一块能量晶体那么简单。
接下来的步骤是最关键的一步——将晶体嵌入基因改造仓的核心接口。
然而,当我们准备连接时,问题出现了。
“尺寸不对。”小张皱眉看着测量数据,“晶体底部比接口小了0.7毫米,无法稳定连接。”
“误差太大。”我走近查看,“这样强行插入可能会导致能量传输不稳定,甚至引发短路。”
“有没有办法调整?”林婶问道。
我想了想,调出系统内的“微观雕刻工具”界面:“可以尝试用这个对晶体底部进行微调处理,同时启动缓冲装置,用液态金属填充缝隙。”
“听起来可行。”小张立刻开始操作。
整个过程异常安静,只有仪器运转的轻微嗡鸣声。每个人都屏住呼吸,生怕打扰到正在进行的精细调整。
就在这时,晶体忽然发出低频震动,整个实验室的灯光随之闪烁了三次。
“怎么回事?!”林婶惊呼。
我迅速扫了一眼监测数据:“晶体内部能量波动加剧,可能是感应到了调整过程中的压力变化。”
“要不要暂停?”小张看向我。
我摇头:“继续。我们已经走到这一步,不能退缩。”
调整持续了近二十分钟,最终顺利完成。晶体被精准地嵌入接口,液态金属填补了所有空隙,确保电流稳定传输。
“连接成功。”小张松了口气,“现在可以启动修复程序了吗?”
我点头:“试试看。”
修复程序启动后,屏幕上的数值开始跳动。然而不到一分钟,警报突然响起。
小张脸色一变:“能量波动异常,系统即将过载!”我立刻下令切换为脉冲式供能并启动冷却循环系统,众人迅速行动,系统温度下降,能量波动渐趋平稳。
“稳住了。”小张盯着屏幕,“但还是有点不稳定,得继续观察。”
我点点头,目光落在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据流上。虽然修复仍在继续,但已经能看到初步成效——磁场强度正在缓慢上升。
“看来晶体的能量确实不同寻常。”林婶轻声道,“它不仅能提供动力,还能增强原有系统的稳定性。”
我若有所思地看着那颗静静嵌在接口中的晶体,忽然想到一个问题。
如果它真如我们猜测的那样具备活性结构,那么它是否也能学习、适应,甚至进化?
这个念头刚冒出来,我就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云悦?”顾柏舟的声音把我拉回现实。
我抬头看他:“嗯?”
“你在想什么?”
我笑了笑:“我在想……我们是不是打开了一个不该打开的东西。”
他沉默了几秒,然后说:“不管是什么,只要我们一起面对,就不怕。”
我看着他坚定的眼神,心里忽然踏实了许多。
是啊,不管前方有什么,只要我们在一起,就没有什么可怕的。
修复接近尾声,系统生成一份显示为未知语言并归档至加密目录的日志文件。小张试图解码却权限受限,我阻止他,等修复完成再说。林婶猜测是晶体自带语言体系,我认同,当下重点是确认修复效果。我们明白答案或许在日志里,但现在还不是解谜之时。
我调出多维频谱分析仪,重新校准读数标准。很快,一组清晰的数据出现在屏幕上。
“磁场强度提升了47%。”我念出结果,“而且……晶体内部存在某种活性结构,疑似具备自我再生能力。”
这句话让所有人都愣了一下。
“你是说……它会自己恢复?”林婶惊讶地问。
“至少在一定范围内。”我指着屏幕,“这种特性在传统能源材料中从未见过。”
“所以它到底是什么?”小张喃喃道。
没有人回答。
我们都明白,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份未知语言的日志里,但现在,还不是解开谜题的时候。
修复完成了,基因改造仓的功能得到了显着提升。这是我们迈出的重要一步,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但我也清楚,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窗外,夜色深沉,星光点点。我站在实验台前,看着那颗晶体在柔和的蓝光中微微闪烁,仿佛在回应我的注视。
它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而我,也在等待着下一步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