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玄幻魔法 > 大秦:弃婴觉醒,我成鬼谷妖孽 > 第290章 玄青色光芒闪烁不定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90章 玄青色光芒闪烁不定

念毕,北冥子淡然问:“能悟其中逍遥之意否?”

“忘却物我,达无己、无功、无名之境,凭虚御风,游于无穷。”

高景坦然回应:“我能理解那境界,却难以实践。”

“无己”,意指精神上超脱世间万物的羁绊,消除物我界限,融入宇宙,达到与道共鸣、独享天地之韵的境界。

北冥子追问:“为何难以实践?”

高景笑道:“因为我研习的是儒家学说。”

北冥子言道:“儒家与道家,不过是学术流派之别,正如正与反、福与祸、刚与柔、强与弱、多与寡、上与下、先与后、实与空、荣与辱、智与愚……万物相生相克,相辅相成。”

“儒家讲究不怨天尤人,从下学而上达,或许只有天能真正理解我们。”

高景继续笑道:“儒者不为贫贱所困,不为富贵所迷,不为君王所惑,不累及上司,不怨恨官吏,此乃儒之真谛。”

昔日,鲁哀公问孔子儒行之状,孔子言难以一言蔽之。哀公遂设座请孔子详述。孔子列举了十六种儒行,归纳如下:

其一,勤学好问,躬身力行,儒者以此立世,未仕时勤学以待用。

其二,举止端庄,言行谨慎,不轻率浮躁。

其三,修身齐家,言行正直不阿。

其四,淡泊名利,儒者追求的是理想与社会贡献,非富贵本身。

其五,见利思义,行事果决,道义为先,不盲从潮流。

其六,刚强守节,尊严至上,不畏强权。

其七,仁义忠信,信念坚定,逆境不改。

其八,安贫乐道,即使贫困亦不改其志。

其九,失意不失志,政治受挫仍持高节。

其十,宽厚仁慈,待人以礼,胸怀广阔。

其十一,举贤任能,唯才是举,不问亲疏,不求回报。

其十二,以善为本,与人为善,处事和谐。

其十三,中庸行事,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其十四,清正廉洁,不攀附权贵,保持 ** 。

其十五,交友重情义,珍视友情。

其十六,儒者应如孟子所言,“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真正的儒者,便是以这十六行为基石,构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北冥子明了高景之意,儒道虽思想迥异,处世之道亦大相径庭。他略作沉思,续道:“世道不济,何不期待尧舜再现?”

“道亏之世”意指世风日下,人心不再纯朴,充斥着欺诈与虚伪。道家倡导回归古圣先贤之治,摒弃过多智巧与心机。

儒家则期盼有如尧舜般的明君出现,秉持“等贤治国”的理念。此观念之由来,部分归咎于韩非。昔日法家慎到与儒家争辩,强调权势地位之重,贤能才智次之。慎到以龙蛇与蚯蚓蚂蚁为例,阐述权势对个体的影响。儒家则反驳,认为资质决定高度,贤人掌权方能安定天下。韩非断章取义,总结儒家只待尧舜之论为谬,认为多数君王为中人,亦能推行法令。

随着韩非法治思想影响加深,儒家亦逐渐接受“等贤而治”。后世君王登基,多自诩贤明,儒者亦随声附和。直至现代提出权力制约观念,方回归儒家原初主张。

北冥子提及“何不以待尧舜”时,高景深感无奈。彼时,虽诸子百家皆认贤人治国,但儒家并未偏执于非尧舜不可。

高景未加反驳,只是淡然回应:“师叔所言‘道亏之世’,岂不亦是天道安排?”

北冥子微蹙眉头:“天道安排?”

高景笑言:“昔日二人赴齐国稷下学宫求学,一人来自鲁国,家境贫寒,唯食咸菜冷粥。另一人乃宋人,家境殷实,日日酒肉。两人友情深厚,一日宋人见鲁人总食咸菜冷粥,便命家仆备一篮酒肉相赠。鲁人感激宋人好意,却婉言谢绝。宋人问其故,鲁人答道:我未尝佳肴,故能咽咸菜冷粥。若今日食你之美味,明日便难再咽咸菜冷粥。师叔,先贤治下百姓未开化,故能和谐共处。而今世人心机深沉,道家欲使人弃偏见,岂非令鲁人食佳肴后,又令其回归咸菜冷粥生活?若人人能如此,岂不皆成北冥子?须知,人之本性在于‘得’与‘占’,而非‘舍’与‘给’。”

北冥子听罢,闭目长叹:“顺应天地之规律,驾驭六气之变化,至人无自我,神人无功利,圣人无名望。人生短暂,唯道永恒!”

高景正色表示:“我虽敬佩道家高远心境,却终与我儒家价值观相悖。”

北冥子讶异:“何为价值观?”

高景嘴角微动:“简而言之,乃心中认为更有价值之物。金饼与青草,常人自选金饼,而驴则必选青草,此乃价值观之异!朝生暮死之朝菌,虽不知黑夜黎明,但其短暂一生,即其价值所在。”

春生夏死之寒蝉,亦不知秋冬,却努力让短暂生命更有意义。

北冥子叹息:“夏虫不可语冰,你已见识更强大存在,却仍受眼前所限。”

高景坦然笑道:“路途终点非关键,沿途风景方为要。”

“罢了,你去吧。”

北冥子闭目,身形渐隐于空气中。

高景起身向北冥子行礼,对晓梦微笑,转身离去。

不久,晓梦追上,兴奋道:“师傅竟说不过你?”

高景笑答:“师叔非说不过我,实因你而无法再争。”

“因我?”

晓梦疑惑不解:“这和我何干?”

高景笑而抚其首,道:“再如此,汝心将乱……或许,此刻已乱矣。”

晓梦辩驳:“乱说,我才未乱。”

高景反问:“那汝觉吾言有理乎?”

晓梦面露犹豫,勉强道:“稍有……”

“看吧!”

高景笑言,“汝尚无主见,我猜师叔不久便会召汝归,减少与吾之往来……”

晓梦欲反驳,忽神色异,似闻何声,继而讶异地望高景:“师父唤我归。”

“道家天籁传音,果然非凡。”

高景再抚其首,“安心于天宗修行,吾阅完‘心斋’简牍,往人宗一行,便返咸阳。

届时,不别而离,待汝修行有成,再会。”

“啊……”

晓梦神色略显失落,旋即振作,“那便罢了……你总说不善战,但我问过师父,他说你甚强……

待我修行有成,定要与你比试一场!”

高景大笑,“待汝自觉吾之实力,再切磋不迟!”

“一言既出?”晓梦伸出小手。

高景勾其小指,“驷马难追!”

……

于天宗“心斋”两日后,高景尽收藏书于无字书中。

继而赴人宗,逍遥子亲迎,未验鹘冠子令牌,径开人宗藏书阁。

五日后,高景离太乙山,乘马车,缓缓向咸阳行。

至咸阳城外,马车被阻。

掀帘,高景笑:“以为赵高,未料是你。”

招手示意其近。

那人迟疑片刻,终跃入车内,倚高景怀中。

“绯烟,何来迎我?”

高景拥焱妃,轻吻其颊,“此次召我回咸阳,东皇太一并力?”

焱妃脸红,低语:“无所遁形。”

“东皇阁下邀你至阴阳家总坛。”

高景笑眯了眼:“终肯见我了?那便去。”

又问:“此次召回,所为何由?”

焱妃吞吐低言:“公主……将婚。”

高景大笑:“你也急了?”

焱妃轻哼,埋首高景怀中,不愿抬。

高景搂着她,笑容淡去,心中思绪万千。

秦国朝堂势力为达目的,携手召回高景,阴阳家亦参与其中。

是偶然为之?

亦或有人幕后策划?

且似乎有意阻碍高景觐见嬴政,不然焱妃无需城外守候。

赵国已亡,秦军兵临易水,燕国倍感威胁。

刺秦行动已然启动。

历史上刺秦之事发生在秦王政二十年,而今仅秦王政十八年,时序已较历史提前。

六国之中,仅赵国与楚国可抗秦。

昔日秦攻赵四次皆败,今时不同往日,强赵一战即溃,邻邦燕国惶恐不安。

秦军屯兵易水,跨水即可灭燕,姬丹若不及时除去嬴政,恐难安枕。

高景在颍川、三川、丹阳三地威望极高,身为秦宗室之婿,其声望足以阻燕楚趁秦乱而攻。

此三地,实为秦之门户。

然而,高景在秦国内部声望 ** ,调离三地,意在削弱其力,此乃幕后者之谋。

阴阳家总部坐落于骊山,秦始皇陵所在之处。

一座九层塔楼巍然矗立,形如春笋,塔顶若盖,塔刹似瓶,塔身符文玄奥,八角挂琉璃盏,既显尊贵,又庄严壮观,令人敬畏。

楼前门廊,篆书“阴阳”二字醒目。

此非阴阳家旧部,而是归秦后新建。

焱妃携高景步入楼中,月神身着紫裙,轻纱覆面,早已恭候多时。

“先生,姐姐,东皇阁下正等候。”

月神行礼引路,轻纱掩面,高景难窥其眼神,但语气中情绪复杂。

高景低声询问:“她与你有隙?”

焱妃浅笑:“她欲与我相较,我则无意于此。”

高景了然,微笑。

前行中的月神忽道:“昔日暗中一瞥,先生尚幼,今已成人,不负姐姐多年期盼。”

焱妃笑靥如花,挽住高景臂膀,神色得意。

月神咬牙轻哼,不再多言。

塔内符咒玄妙,玄青色光芒闪烁不定,宛如星辰。又有妙音回荡,阴阳交织,生死轮回,天地至理在楼中流转不息。

月神带两人至符文小路前,止步言:“先生独行,吾与姐姐候此。”

焱妃急言:“此路易惑人心……”

高景笑拍其手:“无妨,我心坚志定。”

焱妃凝视高景片刻,点头放手退至一旁。

此时,前方传来悠扬之声:“山中人芳杜若,饮石泉荫松柏,君思我然疑作……”

“此乃《九歌》山鬼篇?”

高景含笑,毅然踏上符文之路。

“雷声隆隆雨冥冥,猿猴哀鸣夜未央。风木萧萧声悲切,思公子兮离忧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