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贵妃的名气越来越大,黛玉的才名也渐渐声名远播。
明德女院的学子们常以黛玉为榜样,而京城的文人雅士也多有耳闻这位小小年纪便才华横溢的女子。
然而,一些在国子监学习的学子却对此嗤之以鼻,认为女子能有什么才能,不过是借着贵妃的光环罢了。
这一日,黛玉正在明德女院的藏书阁中翻阅古籍,忽然收到了一封挑战书。
她展开一看,竟是几位国子监的学子联名所写,约她在城东的“清风茶楼”一较高下,题目涵盖诗词、算学、经义。
黛玉微微一笑,将挑战书收好,心中并无波澜。
回到延禧宫,黛玉将此事告知了林芸。林芸听后,眼中闪过一丝笑意:“这些学生倒是好玩,竟敢挑战我的黛玉。”
黛玉轻声道:“娘娘,我本不想理会,但他们言辞间颇有轻视女子之意,实在令人不悦。”
林芸摸了摸她的头,柔声道:“既然如此,便应下吧。让他们见识见识,什么是真正的才女。”
黛玉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坚定:“是,娘娘。”
---
消息很快传开,明德学院的女学子林黛玉应战国子监学子的消息如同一阵风,吹遍了整个京城。
林如海本已收拾行装准备返回金陵,听闻此事后,立刻改变了行程。
他冷哼一声:“我倒要看看,谁敢欺负我的女儿!”
与此同时,很多达官贵人也都起了兴致,九爷允禟和十爷允?也听说了这场比试。
允禟摇着折扇,笑道:“有趣,有趣!这黛玉小小年纪,竟敢应战国子监的学子,我倒要去瞧瞧热闹。”
允?也附和道:“九哥说得是,咱们可不能错过。”
李卫作为京城的父母官,自然也对这场比试颇感兴趣。
他捋了捋胡须,暗自思忖:“这黛玉若是赢了,倒也能为女子争一口气。”
---
比试的当天,清风茶楼已是人声鼎沸。
掌柜的忙得脚不沾地,茶楼里里外外都被打扫得一尘不染,连桌椅都换上了新的。
国子监的学子们早早地来到茶楼,占据了好位置,议论纷纷。
“听说那黛玉才十一二岁,能有什么本事?”一名学子不屑地说道。
“就是,不过是仗着贵妃娘娘的势罢了。”另一人附和道。
这时,一名身着青衫的学子缓步走入茶楼。
他眉目清朗,气质沉稳,正是国子监中一直排名第一的才子——晏亭之。
众人见他到来,纷纷让出一条路来。
晏亭之虽未参与约战,但对黛玉的才学也颇为好奇,便也前来观战。
---
而清风茶楼外早已围满了看热闹的百姓。
林如海一身便服,站在人群中,目光如炬。
九爷和十爷则坐在茶楼二楼的雅间,居高临下地观察着一切。
李卫也悄然到场,坐在角落中静待比试开始。
忽然,人群一阵骚动,只见一辆朴素的马车缓缓驶来。
帘子掀起,林芸牵着黛玉的手走下马车。
黛玉今日穿着一袭淡紫色的衣裙,眉目如画,气质清雅。她神色淡淡,丝毫不显怯意。
众人见贵妃亲临,纷纷行礼。
林芸微微一笑,抬手示意众人不必多礼,随后带着黛玉步入茶楼。
茶楼内,国子监的学子们见黛玉到来,目光中既有轻视,也有好奇。
晏亭之则静静地注视着黛玉,眼中闪过一丝惊艳,小小年纪能有如此风度已然是不凡。
林芸带着黛玉坐下,轻声道:“不必紧张,就当是平常的切磋。”
黛玉点头:“娘娘放心,黛玉明白。”
---
比试尚未正式开始,茶楼内的气氛却已剑拔弩张。
国子监的学子们跃跃欲试,而黛玉则气定神闲,仿佛一切尽在掌握。
林如海站在人群中,目光始终未离开女儿。
他心中既骄傲又担忧,但更多的是对女儿的信任。
九爷允磄摇着扇子,笑道:“十弟,你看这黛玉,小小年纪竟有如此气度,倒是不简单。”
胤?点头:“确实,今日怕是有好戏看了。”
李卫则暗自思忖:“这黛玉若是赢了,只怕国子监的脸面要挂不住了。”
---
就在众人各怀心思之际,茶楼外忽然传来一阵喧哗。
原来,许多听闻消息的百姓纷纷赶来,将茶楼围得水泄不通。
掌柜的忙得满头大汗,一边招呼客人,一边吩咐伙计维持秩序。
黛玉环顾四周,见众人或期待或质疑的目光,心中反而更加平静。
她轻轻抿了一口茶,等待比试的开始。
晏亭之远远地望着黛玉,忽然觉得这场比试或许会超出所有人的预料。
他微微一笑,低声自语道:“有意思。”
随着一声清脆的铜铃声,比试正式开始。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翰林缓步走上台前,他是国子监请的出题人——一位致仕多年的翰林院学士徐文远。
徐老翰林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由他主持比试,众人皆无异议。
徐老翰林微微一笑,环视四周,朗声道:“今日比试分为三场,诗词、算学、经义,各五道题。双方各派一人作答,答对者得分,最终得分高者胜出。”
国子监一方派出的是一位名叫陈子瑜的学子,他年约十八,眉目间透着几分傲气,显然是国子监中的佼佼者。
黛玉则从容起身,向徐老翰林行了一礼,随后静立一旁,神色淡然。
---
第一场比诗词。
徐老翰林轻抚长须,缓缓道:“第一题,以‘春’为题,即兴作诗一首,限时半柱香。”
陈子瑜闻言,立刻提笔蘸墨,略作思索后,挥毫写下:
《春日偶成》
春风拂柳绿如烟,
燕子归来旧巢边。
闲步小园花满径,
心随蝶舞乐陶然。
诗成,众人纷纷点头称赞。
陈子瑜得意地瞥了黛玉一眼,却见她仍凝神静思,迟迟未动笔。
直到香燃过半,黛玉才提笔写下:
《春思》
细雨湿流光,芳菲歇未央。
风前双燕语,犹带旧时香。
帘外春寒浅,灯前夜漏长。
谁怜幽径里,独立对斜阳。
诗成,满堂寂静。
徐老翰林细细品读,眼中闪过一丝惊艳:“林姑娘此诗,意境深远,用典自然,更胜一筹。”
众人这才回过神来,掌声雷动。
陈子瑜脸色微变,却仍强自镇定。
接下来的四题,黛玉皆以巧思取胜。
或咏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每一首都展现出远超年龄的才情。
而陈子瑜虽偶有佳句,却始终难以匹敌。
五题过后,黛玉以压倒性优势赢得第一场。
---
第二场比算学
徐老翰林取出一卷题目,缓缓展开:“第二场为算学,五题皆需当场解答。”
第一题是一道复杂的田亩计算题,涉及勾股定理与比例分配。
陈子瑜接过题目,眉头紧锁,埋头计算许久,终于得出答案。
而黛玉却只是略一沉吟,便提笔写下解题步骤,答案与陈子瑜一致,但过程更为简洁清晰。
徐老翰林点头赞许:“林姑娘解法巧妙,省去冗余步骤,实为难得。”
第二题是一道“鸡兔同笼”问题。
陈子瑜按部就班地列方程求解,而黛玉却直接心算得出答案,轻声道:“鸡二十三只,兔十二只。”
众人哗然,徐老翰林抚掌笑道:“妙哉!林姑娘竟能心算至此!”
接下来的三题,难度逐渐增加,涉及开方、利息计算等。
陈子瑜的额头渐渐沁出冷汗,解题速度明显放缓。
而黛玉却始终从容不迫,每一题皆以最快速度完成,且答案分毫不差。
五题结束,陈子瑜已是强弩之末,而黛玉再次全胜。
---
第三场比经义
徐老翰林取出一册《论语》,肃然道:“最后一场为经义,考校对圣贤之道的理解。”
第一题是解释“君子和而不同”。
陈子瑜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论述了君子与人相处的原则。
黛玉则微微一笑,答道:“君子和而不同,譬如琴瑟合鸣,音律各异却和谐共奏。
治国之道亦是如此,百家争鸣方能成其大。”
她的回答不仅紧扣经典,更结合实际,引得徐老翰林连连点头。
第二题是评析“学而不思则罔”。
陈子瑜照本宣科,复述了朱熹的注解。
黛玉却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思如明灯照夜,不燃则暗。二者缺一不可,方为真学问。”
她的见解独到,令人耳目一新。
第三题是探讨“仁者爱人”。
陈子瑜的回答中规中矩,而黛玉则从“仁”字的构造入手,引申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言辞间透出超越年龄的智慧。
最后两题,陈子瑜已是疲于应对,回答渐显苍白。
而黛玉却越战越勇,每一题皆能旁征博引,展现出深厚的经学功底。
五题过后,胜负已分。
最后,徐老翰林起身宣布:“三场比试结束,林黛玉姑娘全胜!”
话音未落,茶楼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国子监的学子们面色铁青,陈子瑜更是羞愧难当,低头不语。
晏亭之远远望着黛玉,眼中满是钦佩。他低声叹道:“今日方知何为‘巾帼不让须眉’。”
九爷胤禟摇着扇子,笑道:“这黛玉,当真了不得!”
十爷胤?也连连点头:“国子监这次可是栽了跟头。”
林如海站在人群中,眼中满是骄傲。
他轻声道:“好女儿,为父以你为荣。”
黛玉向众人行了一礼,神色依旧淡然。
她轻声道:“今日侥幸胜出,不过是切磋学问,望诸位勿要介怀。”
言罢,转身走向林芸,母女二人相视一笑。
清风茶楼的比试落下帷幕,但黛玉的才名,却从此响彻京城,引得一些学子纷纷写诗求娶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