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田埂上的灵感接力

推广会结束后,叶之澜的手机就没停过,来自全省各地的合作申请像雪片般飞来。萧凡对着后台不断刷新的需求清单,指尖在键盘上敲得飞快:“山区缺水的有三家,内陆碱性土壤的占了一半,还有两个沿海围垦田,情况比咱们潮汕本地复杂多了。”

叶之澜正给萧汀和叶澜整理小研究员背包——里面装着放大镜、涂鸦本、彩色贴纸和简易感官记录表,闻言抬头:“先从离得最近的青雾山入手吧,那边农户说滴灌管老堵,种的海蓬子长得稀稀拉拉,正好顺路看看地形。”

萧汀趴在桌上,用蜡笔在本子上画了个歪歪扭扭的水管,旁边打了个大大的问号:“妈妈,水管为什么会堵呀?是不是有小虫子住进去了?”

叶澜挨着哥哥坐,认真补充:“可能是泥土进去了,我上次看到爷爷浇菜,水管里流出过小泥块。”

姐弟俩的对话让叶之澜会心一笑,她揉了揉两个小家伙的脑袋:“到了山上就知道了,咱们的小研究员要帮妈妈仔细观察哦。”

驱车两小时,车子终于驶进青雾山深处。山路崎岖,最后一段只能徒步前行。刚走到田埂边,就看到农户老周正蹲在地里发愁,手里拿着一截被剪断的滴灌管,管口结着一层厚厚的泥垢。“之澜老师,你们可来了!”老周站起身,黝黑的脸上满是焦虑,“这滴灌系统装了才半个月,就堵得水都流不动了,海蓬子缺水分,叶子都蔫了。”

萧汀立刻挣脱妈妈的手,跑到田边蹲下,举着放大镜凑到水管口:“哇,这里有好多小石子!还有黏糊糊的东西!”他回头朝叶澜招手,“妹妹快来看,比你画的泥块还大!”

叶澜赶紧跑过去,把涂鸦本摊在膝盖上,用铅笔仔细勾勒出水管口的泥垢和小石子,还不忘用红色蜡笔在旁边标注:“水管里的‘小障碍’。”

叶之澜接过老周手里的滴灌管,对着阳光查看:“山里的水源多是溪流,含沙量高,加上土壤颗粒细,时间长了就容易沉积堵塞。”她蹲下身,拨开田边的杂草,发现溪流里果然漂浮着细小的泥沙,“萧凡,你看能不能在进水口加个过滤装置?”

萧凡已经打开笔记本电脑,正在调取当地的水源数据:“普通滤网容易堵,得弄个方便清理、又能适配山区溪流的。”他话音刚落,就看到萧汀举着个东西跑过来,是个竹编的小筛子,是刚才路过老周家院子时顺手拿的。

“爸爸,用这个!”萧汀把筛子递到萧凡面前,“奶奶筛米就是用这个,小石子和泥土都漏不下去!”

萧凡眼睛一亮,接过筛子比划了一下:“这个思路好!竹筛孔径均匀,而且山里随处可见竹子,农户自己就能做。”他立刻在电脑上绘制草图,“我们可以做个多级过滤接头,外层用竹筛挡大颗粒泥沙,内层加一层细纱网过滤小杂质,还能拆下来清洗,方便又实用。”

叶之澜也跟着点头,转头对老周说:“周大哥,你找几个村民,咱们现在就动手做样品。”

老周一听有办法,立刻召集了几个乡亲。萧凡指导大家砍伐粗细合适的竹子,劈成竹条编织成大小匹配的筛子;叶之澜则带着孩子们在田边收集细纱网和绑绳,萧汀负责递东西,叶澜则在涂鸦本上记录每一步操作,还不忘用贴纸标记“竹筛”“纱网”这些关键部件。

“妹妹,你看这个竹筛编得好不好?”萧汀指着一个刚编好的筛子问。

叶澜凑近看了看,摇摇头:“这里的缝隙太大了,小泥沙会漏进去。”她拿起一根细竹条,“要像这样编得密一点。”

乡亲们见状都笑了:“这小丫头观察得真仔细,比我们还懂行!”

忙活了一下午,三个简易多级过滤接头就做好了。萧凡把它们安装在滴灌系统的进水口,打开阀门,清澈的溪水经过竹筛和纱网过滤后,顺畅地流入滴灌管,再也没有堵塞的情况。老周看着田里重新喝到水的海蓬子,激动地握住萧凡的手:“萧老师,之澜老师,真是太谢谢你们了!还有这两个小宝贝,真是咱们的福星!”

萧汀挺着小胸脯,骄傲地说:“这是我想到的竹筛办法!”

叶澜也把涂鸦本递给老周,小声说:“周爷爷,这是安装步骤,我画下来了,你以后清洗的时候可以看。”

老周接过本子,看着上面稚嫩却清晰的图画,眼眶都有些湿润:“好,好,爷爷一定好好收着,以后教其他乡亲怎么弄。”

离开青雾山时,天色已经擦黑。车子行驶在山路上,萧汀和叶澜靠在后排座椅上,没多久就睡着了,小手里还紧紧攥着涂鸦本。叶之澜看着孩子们熟睡的脸庞,轻声对萧凡说:“真没想到,孩子们的一个小发现,能解决这么大的问题。”

萧凡握住她的手,目光温柔:“这就是他们的厉害之处,没有思维定式,总能从生活里找到最简单的答案。咱们接下来要去的黄土坡,土壤碱性超标,海蓬子都快长不起来了,说不定孩子们还能给我们带来惊喜。”

三天后,一行人来到黄土坡村。这里的田地一片枯黄,海蓬子长得又矮又瘦,叶子边缘还泛着焦黄色。农户赵婶领着他们走进田里,叹了口气:“之澜老师,我们照着你说的比例施了有机肥,也监测了盐分,可就是长不好,你看看这土,硬得跟石头似的。”

叶之澜蹲下身,抓起一把土壤,手感粗糙坚硬,松开后还会结块。“土壤碱性太高,有机质含量不足,海蓬子根系扎不下去,吸收不了养分。”她起身查看周围的环境,发现田埂边长着一片长势茂盛的野草,叶片翠绿,和田里的海蓬子形成鲜明对比。

“妈妈,你看这里的草!”叶澜率先发现了异常,拉着叶之澜的衣角指向那片野草,“它们长得好高呀,和别的草不一样。”

萧汀也跑过去,蹲在野草旁边仔细观察:“这个草的根好长,还毛茸茸的。”他用小手轻轻拨开土壤,露出野草密密麻麻的根系。

萧凡立刻拿出取样袋,挖了几株野草和旁边的土壤:“我回去检测一下,看看这草是不是耐碱,能不能从土壤里吸收碱性物质。”

回到合作社的实验室,萧凡连夜进行检测。第二天一早,他拿着检测报告兴奋地找到叶之澜:“有发现!这种草叫碱蓬草,耐碱能力特别强,根系还能分泌有机酸,中和土壤碱性,而且它的腐殖质含量很高,是改良碱性土壤的好材料!”

“太好了!”叶之澜眼睛一亮,“我们可以收集碱蓬草,制成绿肥,改良土壤。”

萧汀凑过来看检测报告,虽然看不懂上面的数字,却听懂了关键信息:“妈妈,就是把这个草变成肥料,让土变好对不对?”

“没错!”叶之澜笑着点头,“汀汀真聪明。”

接下来的几天,叶之澜和萧凡带着农户们收集田埂边、山坡上的碱蓬草,指导大家将碱蓬草和秸秆、鸡鸭粪便按2:1:1的比例混合发酵,制成专用绿肥。萧汀和叶澜也没闲着,姐弟俩负责给收集来的碱蓬草分类,把枯萎的叶子和新鲜的茎秆分开,还在涂鸦本上记录每天的发酵情况,用不同颜色的贴纸标记发酵阶段——绿色代表“开始发酵”,黄色代表“中期”,红色代表“发酵完成”。

“妹妹,你看这个草发热了!”萧汀把手伸进发酵堆,感受着里面的温度,“好暖和呀。”

叶澜立刻在本子上画了个冒着热气的肥料堆,旁边贴了个黄色贴纸:“今天是发酵第五天,变热了。”

发酵完成后,农户们把绿肥撒到田里,翻耕入土。叶之澜又教大家叶面喷施稀释后的腐殖酸溶液,促进海蓬子根系生长。半个月后,黄土坡村的田里终于有了变化,海蓬子慢慢抽出新叶,叶片变得翠绿饱满,土壤也变得松软了许多。

赵婶特意拍了照片发给叶之澜,语气里满是喜悦:“之澜老师,你快看,海蓬子长得可好了!多亏了你们和那两个小宝贝,不然我们这季的收成可就泡汤了。”

叶之澜把照片给萧汀和叶澜看,姐弟俩看到自己参与改良的田地变得绿油油的,脸上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萧汀拿着涂鸦本,认真地说:“妈妈,我们以后还要帮更多农民伯伯。”

叶澜也跟着点头:“我们可以把碱蓬草画下来,告诉其他地方的人,让他们也能用这个草改良土壤。”

就在黄土坡村的海蓬子长势正好时,萧凡接到了沿海围垦田农户的紧急电话。“萧老师,不好了!台风要来了,我们的稻苗刚抽穗,要是被风吹倒了就完了!”电话里,农户王大叔的声音焦急万分。

叶之澜和萧凡立刻收拾东西,带着孩子们赶往沿海围垦田。这里的田地紧邻海边,地势平坦,没有任何遮挡,台风一来,作物很容易被吹倒。王大叔领着他们走进田里,看着长势喜人的稻苗,满脸愁容:“之澜老师,上次你们教的台风防护网我们也装了,可这次台风等级高,我实在不放心。”

叶之澜查看了防护网的安装情况,又观察了稻苗的生长状态:“稻苗长得太高,重心不稳,光靠防护网可能不够。”

萧凡打开气象App,看着上面的台风路径预测:“还有三天台风就到了,我们得想个快速有效的办法。”

一家人坐在田埂上 brainstorm,萧汀突然指着不远处的稻丛:“爸爸,你看!蝴蝶都躲在稻丛中间!”

大家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果然有几只蝴蝶藏在稻株密集的地方,任凭外面风吹,也不会被吹走。“为什么它们躲在中间就不会被吹跑呀?”叶澜好奇地问。

“因为中间的稻株长得密,能挡住风。”萧凡若有所思,“如果我们调整稻株的种植密度,让它们相互支撑,是不是就能提高抗风能力?”

叶之澜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可以采用‘梅花形密植法’,把原本均匀种植的稻苗,调整成每四株为一组,形成小丛,这样既能保证通风透光,又能相互扶持,抵御台风。”

说干就干,王大叔立刻召集村民,按照叶之澜和萧凡的指导调整稻株密度。萧汀和叶澜也跟着帮忙,姐弟俩负责数稻株,每数到四株就用小石子做个标记,方便村民调整。叶澜还在涂鸦本上画了个梅花形的图案,标注“稻苗好朋友,手拉手抗风”。

“妹妹,你看这里少了一株!”萧汀指着一个标记点说。

叶澜跑过去数了数,果然只有三株,她立刻喊来村民:“叔叔,这里还差一株稻苗。”

村民们看着两个小家伙认真的样子,都忍不住称赞:“这两个孩子真是细心,有他们帮忙,我们都不用担心数错了。”

调整完种植密度,萧凡又指导村民加固了防护网,在田埂边挖了排水沟,做好了全方位的防台风准备。三天后,台风如期而至,狂风呼啸,暴雨倾盆。王大叔和村民们整夜未眠,一直守在田边。

台风过后,天刚放晴,叶之澜和萧凡就带着孩子们赶到围垦田。让人惊喜的是,采用了梅花形密植法的稻苗,除了少数叶片被吹弯,几乎没有倒伏的情况,防护网也完好无损。王大叔看着田里安然无恙的稻苗,激动得热泪盈眶:“之澜老师,萧老师,太谢谢你们了!要是没有你们,我们这季稻子就全毁了!”

萧汀跑到稻丛边,看着那些相互支撑的稻株,骄傲地说:“你看,像蝴蝶躲在中间一样,稻苗也不会被吹倒了!”

叶澜拿出涂鸦本,画下了台风过后依然挺立的稻苗,旁边写着:“团结起来,不怕大风。”

解决了沿海围垦田的台风危机,合作社的智能化生态农业系统也在不断升级。萧凡根据不同地区的需求,在App里新增了“土壤改良方案库”“台风防护指南”“水源过滤教程”等模块,还把萧汀和叶澜的涂鸦笔记、观察发现做成了图文并茂的操作手册,农户们一看就懂。

“小农夫成长营”也越来越热闹,很多农户都把孩子送过来,跟着萧汀和叶澜一起做实验、学观察。姐弟俩成了小领队,每天带着小伙伴们在试验田里记录作物生长情况,用涂鸦本记录发现的问题。

有一天,一个叫壮壮的小男孩发现,合作社发放的生态肥和市场上买的劣质肥颜色不一样,跑过来告诉萧汀和叶澜:“汀汀哥,澜澜姐,我爸爸买的肥料是黑色的,和咱们合作社的不一样。”

萧汀立刻带着壮壮去看合作社的生态肥:“咱们的肥料是深褐色的,还有草香味。”

叶澜也补充道:“妈妈说过,好肥料是用秸秆和粪便做的,有自然的味道。”

姐弟俩把这个发现告诉了叶之澜和萧凡。叶之澜心里一紧,最近确实有农户反映,用了从外面买的“生态肥”后,作物长势变差。她立刻让萧凡取样检测,结果发现那些劣质肥不仅没有营养,还含有有害物质。

“得想个办法让农户们分辨好坏肥料。”叶之澜皱着眉头说。

萧汀突然提议:“妈妈,我们可以做个‘肥料小实验’,教大家怎么分辨!”

“对呀!”叶澜也跟着说,“我们可以用眼睛看、鼻子闻、用手摸,就能知道是不是好肥料。”

叶之澜和萧凡觉得这个主意很好,立刻组织了一场“肥料辨别小课堂”。萧汀和叶澜作为小老师,带着农户们做实验:用眼睛观察颜色,好肥料是深褐色或黑色,劣质肥颜色发灰、不均匀;用鼻子闻气味,好肥料有自然的腐殖质香味,劣质肥有刺鼻的化学味;用手触摸,好肥料松软易散,劣质肥结块坚硬。

“大家看,这个好肥料一捏就碎,还有草香味。”萧汀拿着合作社的生态肥,大声向农户们介绍。

叶澜则拿着劣质肥,小声但清晰地说:“这个肥料硬硬的,还有怪味,不能用在田里。”

农户们跟着孩子们的步骤一一尝试,很快就掌握了辨别方法。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萧凡还开发了“肥料溯源小程序”,农户扫描肥料包装上的二维码,就能看到肥料的原料、发酵过程、检测报告等信息,再也不用担心买到劣质肥。

日子一天天过去,萧汀和叶澜从4岁长到了5岁,他们的涂鸦笔记积累了厚厚的三大本,里面记录了不同地区的土壤样本、作物症状、水质情况,还有无数个灵光一闪的小发现,成了合作社最珍贵的“灵感资料库”。叶之澜和萧凡的科研成果也越来越丰富,智能化生态农业系统覆盖了全省十几个地区,帮助成千上万的农户实现了高产增收。

又一个丰收季来临,青雾山的海蓬子饱满多汁,黄土坡的稻田金黄一片,沿海围垦田的稻穗沉甸甸的,处处都是丰收的喜悦。叶之澜和萧凡带着萧汀、叶澜,沿着田埂一路走来,看着农户们脸上幸福的笑容,心里满是成就感。

“妈妈,你看,我们帮助了好多人。”叶澜指着田里忙碌的农户,轻声说。

萧汀也点点头:“以后我们还要去更多地方,帮更多农民伯伯种出好庄稼。”

叶之澜蹲下身子,握住两个孩子的小手:“只要我们坚持初心,用心观察,用心研究,就能守护好每一片田野。”

萧凡站在一旁,看着妻儿的身影,眼眶微微湿润。他知道,这场跨越田垄的科研之旅,从来都不是他和叶之澜两个人的战斗,还有这两个充满童真与智慧的孩子,用他们的观察与灵感,为农业的未来注入了无限希望。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上,将一家人的身影拉得很长。他们的脚步,从未停下,下一片需要守护的田野,还在等待着他们的到来,而这场关于热爱、坚守与灵感的接力,也将在田埂上继续书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