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董仲舒,西汉广川(今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广川镇)人,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关于他的生卒年月,后世学者依据《史记》《汉书》的相关记载考证,普遍认为其生于汉文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79年),卒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享年七十六岁,因其重要的学术贡献,被后世尊称为“董子”。

董仲舒自幼便对儒家经典表现出极高的兴趣,尤其痴迷《春秋》一书。《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这段话的白话意思是:董仲舒是广川郡人。他年轻时就开始深入研究《春秋》,在汉景帝时期被任命为博士。他讲授经学时,会在室内悬挂帷幕,弟子们则根据入学先后顺序相互传授学业,以至于有些后来的学生甚至从未见过他的面。据说他曾经三年都没有向园圃看过一眼,他钻研学问的专心程度竟然达到了如此境界。

当时,《春秋》的解读流派众多,董仲舒师从齐国大儒胡毋生,专攻《公羊春秋》。胡毋生是汉初《公羊春秋》的重要传承者,董仲舒在其门下潜心学习,不仅掌握了《公羊春秋》的核心要义,还结合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见解。他对《春秋》的解读细致入微,常常能从简短的经文里发掘出深层的“微言大义”,年纪轻轻便在学界崭露头角。

汉景帝时期,董仲舒因其学识渊博,被征召为博士。博士是当时的学术官员,负责掌管文献典籍,传授学问,为朝廷提供学术咨询。成为博士后,董仲舒的讲学活动更加频繁,他的弟子越来越多,由于弟子人数众多,他无法一一亲自授课,便采用“弟子传业”的方式,先将学问传授给资历较深的弟子,再由他们传授给新入门的弟子,许多弟子终其一生都未能见上他一面,却对他的学问深信不疑。

在担任博士期间,董仲舒不仅讲学授徒,还继续深入研究儒家思想,尤其注重将儒家经典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他常常思考如何通过儒家思想解决当时社会的治理问题,这种务实的学术取向,为他后来在汉武帝面前提出“天人三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令策问贤良,董仲舒以贤良身份参加对策,这便是历史上着名的“天人三策”。汉武帝连续三次向董仲舒提出问题,董仲舒则一一作答,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学术思想,君臣之间的三次问答,被完整地记载在《汉书·董仲舒传》中。

汉武帝的第一道策问,主要围绕“天命”与“帝王治道”展开,他问道:“听说五帝三王的治国之道,都是通过改革制度、制作礼乐而使天下太平和谐,后世百王都效仿他们。虞舜时期的乐舞,没有比《韶》更盛大的;周朝的乐舞,没有比《勺》更盛大的。圣王去世后,钟鼓管弦的声音并未衰减,但治国的大道却逐渐缺失,衰败到桀、纣那样的暴行,王道彻底败坏。……通过怎样的修养与整饬,才能让甘露降临,五谷丰登,德行滋润四海,恩泽遍及草木,日月星辰运行正常,寒暑变化平稳,承受上天的福佑,享受鬼神的庇佑,德泽洋溢,传播到国外,延伸到万物生灵?”

针对这个问题,董仲舒在对策中提出了“天人感应”的观点。他说:“我通过研究《春秋》中记载的前世已经发生的事情,来观察天道与人道之间的关系,发现其中的道理非常值得敬畏。国家如果将要出现衰败的征兆,上天就会先降下灾害来谴责告诫君主;如果君主不知道自我反省,上天就会再出现怪异的现象来警告恐吓他;如果仍然不知道改变,那么国家的灭亡就会到来。由此可以看出,上天是仁爱君主的,希望阻止祸乱。”

董仲舒认为,帝王的统治必须顺应天意,施行仁政,才能得到上天的庇佑;如果施行暴政,就会遭到上天的惩罚。这一观点既为帝王的统治提供了神学依据,也对帝王的行为形成了一定的约束。

汉武帝对董仲舒的回答十分满意,随即提出了第二道策问,重点询问“帝王教化”与“人才培养”的问题。董仲舒在对策中强调了教化的重要性,他说:“百姓追逐利益的本性,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如果不用教化作为堤防来约束,是无法阻止的。因此,教化万民,奸邪之事就都会停止;教化废弃,奸邪之事就会出现,即便使用刑罚也无法遏制。” 他建议汉武帝设立太学,培养贤才,选拔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担任官吏,以推行教化。

汉武帝紧接着提出了第三道策问,聚焦于“国家大一统”与“思想统一”的问题。董仲舒在对策中明确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说:“《春秋》所倡导的大一统,是天地之间永恒的原则,是古今通用的道理。如今,各家学说不同,人们的观点各异,诸子百家的主张纷繁复杂,旨意各不相同,因此君主在上无法保持国家的统一,百姓在下不知道该遵循什么。我认为,凡是不属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科目和孔子学说的,都应该阻止传播,等到邪僻的学说消灭平息后,国家的纲纪就可以统一,法度就可以明确,百姓就知道该遵循什么了。”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系统地回答了汉武帝关于治国、教化、统一的三大核心问题,其思想既契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政治需求,也为儒家思想成为汉代的正统思想铺平了道路。汉武帝对董仲舒的对策赞不绝口,当即任命他为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辅佐江都王治理封国。

江都易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哥哥,性格骄横勇猛,早年曾参与平定七国之乱,立下战功,因此颇为自负。汉武帝将董仲舒派到江都国,一方面是看重董仲舒的学识,希望他能教化江都王,另一方面也有让董仲舒历练的意思。

董仲舒到任后,以儒家思想为指导,辅佐江都王治理地方。他常常引用《春秋》中的道理,为江都王分析政事,提出建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仲舒治国,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

有一次,江都王刘非向董仲舒请教:“越王勾践与大夫泄庸、文种、范蠡谋划伐吴,终于灭掉了吴国。孔子称许殷有三仁(微子、箕子、比干),寡人认为勾践君臣也可以称为三仁了。先生以为如何?” 董仲舒听后,说道:“我才智愚钝,不足以回答这么重要的问题。听说过去鲁君问柳下惠:‘我想攻打齐国,你看怎么样?’柳下惠说:‘不可以。’回到家后面带忧色,说:‘我听说攻打别的国家,不应该询问仁人,这句话为什么会问到我这里来呢!’他只是被询问而已,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设下计谋去攻打吴国呢?由此说来,越国根本没有一个仁人。” 他通过这个例子,委婉地劝谏江都王不要崇尚权谋诈术,而应施行仁政。刘非听后,虽然心中不悦,但也不得不佩服董仲舒的胆识与学识。

董仲舒在江都国担任国相期间,始终坚守儒家的道德准则,廉洁奉公,体恤百姓。他积极推行教化,兴修水利,鼓励农桑,使得江都国的社会秩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当地百姓对他十分爱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善举。有传说称,董仲舒在江都国时,曾遇到一场大旱,田地干裂,庄稼枯萎,百姓们焦急万分。董仲舒按照自己的阴阳理论,举行了隆重的求雨仪式,关闭城门,禁止一切属阳的活动,祭祀水神。没过多久,天空果然降下大雨,缓解了旱情。百姓们纷纷称赞他“能通天际”,将他奉为神明。

然而,董仲舒的直言敢谏也为他招来不少麻烦。当时,汉武帝重用外戚田蚡,田蚡凭借姐姐王太后的势力,专权跋扈,结党营私。董仲舒对田蚡的所作所为十分不满,曾多次在私下批评他。后来,田蚡得知此事,便对董仲舒心怀怨恨,伺机报复。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辽东高庙发生火灾,不久后,高园便殿又发生火灾。董仲舒认为这是上天对汉武帝的警示,于是连夜写下一篇奏疏,引用《春秋》中关于灾异的记载,分析火灾发生的原因,认为这与汉武帝重用田蚡等奸佞之臣有关,建议汉武帝疏远小人,任用贤才。

汉武帝看后大怒,下令将董仲舒逮捕入狱,定为死罪。后来,汉武帝冷静下来,想到董仲舒的学识与忠心,又觉得他的言论虽然尖锐,但也是出于对国家的担忧,于是下令赦免了他的死罪,将他贬为中大夫,留在京城,不再让他担任封国的国相。

被贬为中大夫后,董仲舒深知自己在朝堂上已难以施展抱负,便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与着书立说中。他在京城的家中开设讲堂,继续招收弟子,传授《公羊春秋》中的学问,许多官员和学者都慕名而来,他的学术影响力越来越大。

当时,汉武帝虽然没有正式颁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诏令,但在实际政治中,已经开始重用儒家学者,推行儒家政策。朝廷遇到重大的礼仪、制度问题,常常会派人向董仲舒咨询。《汉书·董仲舒传》记载:“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

有一次,汉武帝因为立太子的问题犹豫不决,便派张汤去请教董仲舒。董仲舒建议汉武帝“立嫡以长”,遵循儒家的宗法制度,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立刘据为太子。还有一次,匈奴派人来汉朝请求和亲,汉武帝召集大臣商议,有人主张攻打匈奴,有人主张和亲。汉武帝又派张汤去问董仲舒,董仲舒认为,匈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但攻打匈奴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百姓不堪其苦,不如采取和亲的方式,安抚匈奴,同时加强边境防御,这才是长久之计。

晚年的董仲舒,潜心着述,完成了《春秋繁露》一书。这部书是董仲舒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全书共十七卷,八十二篇,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了阴阳五行、黄老之学等思想,系统地阐述了“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等重要理论。书中既有对儒家经典的解读,也有对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探讨,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除了《春秋繁露》,董仲舒还着有《举贤良对策》《春秋决狱》等作品。《春秋决狱》是董仲舒用儒家思想来解释法律的着作,他主张“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即根据犯罪者的主观动机来判定罪责,这种思想对汉代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董仲舒在长安家中病逝,享年七十六岁。他去世后,汉武帝为了表彰他的功绩,下令将他的灵柩运回故乡广川安葬。据说,董仲舒的墓地选址十分特别,位于广川镇的高地上,墓地周围种植了许多松柏,远远望去,庄严肃穆。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在墓地旁边修建了一座“董子祠”,常年供奉香火。

汉宣帝时期,儒家思想正式成为汉代的正统思想,此后历经两千多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