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鬼谷子,战国时期最具神秘色彩的思想家、谋略家、教育家,生卒年月不详。关于其姓名,主流说法有三种:一曰王诩,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说“鬼谷先生,名诩,晋平公时人”;二曰王禅,此说多见于后世道教典籍,如《道藏目录详注》载“鬼谷先生,姓王名禅,字诩,战国时魏人”;三曰“利”,《录异记》中曾有“鬼谷先生者,古之真仙也,云姓王氏,名利”的记载。

其生卒年月,正史中并无确切记载,结合其弟子的活动时间推算,学界普遍认为其生活于战国中期,大致介于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前320年之间。其生年约与商鞅(公元前390年生)相近,卒年则晚于孙膑(公元前316年左右卒),这一时间段是战国诸侯争霸加剧的时期,为鬼谷子的思想提供了肥沃的历史土壤。清代学者洪亮吉在《春秋左传诂》中言:“鬼谷之时,七国争雄,天下纷扰,智谋之士,咸以权谋相尚,而鬼谷先生独明于捭阖、反应、内揵、抵巇之术,实乃时代之产物也。”

在《太平广记》卷四引《仙传拾遗》中记载了鬼谷子神奇的出身:“鬼谷先生者,晋平公时人,隐居鬼谷,因为其号。先生姓王,名诩,亦居青溪山中。其母曾食谷而生,故以为名。”白话解释便是,鬼谷先生是晋平公时期的人,隐居在鬼谷,所以用“鬼谷”作为自己的称号。他姓王名诩,曾经住在青溪山里,他的母亲曾因吃下谷穗而生下他,所以才有了这样的名字。

鬼谷子年轻时曾游历列国,遍访当时的学术名家,汲取各家之长。他不局限于一家之言,而是博采众长,将儒家的“仁”、法家的“势”、道家的“无为”、阴阳家的“变”熔于一炉,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纵横思想体系。

后来,鬼谷子隐居于云梦山鬼谷洞(今河南淇县境内,一说湖北当阳境内),潜心治学。《录异记》中写道:“先生凝神寂虑,潜心着述,又广收门徒,因材施教,凡来学者,无论出身贵贱,皆以才德为准。”

鬼谷子的弟子众多,其中最着名的当属孙膑、庞涓、苏秦、张仪四人。

孙膑与庞涓是鬼谷子最早的弟子之一,二人一同学习兵法,情同手足。但庞涓心胸狭隘,嫉妒孙膑的才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详细记载了二人的故事:孙膑曾经和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侍奉魏国后,成为魏惠王的将军,他自认为才能比不上孙膑,就暗中派人召孙膑来魏国。孙膑到了魏国后,庞涓担心他比自己贤能,嫉妒他,就假借罪名,用刑法砍断了他的双脚,并在他脸上刺字。身陷绝境的孙膑并未放弃,他忍辱负重,后来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逃到齐国。齐威王十分赏识孙膑的才华,任命他为军师。公元前354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孙膑提出“围魏救赵”的计策,率军进攻魏国都城大梁,迫使庞涓回师救援,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大败魏军。公元前341年,魏国再次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孙膑再次运用奇谋,采用“减灶诱敌”的策略,假装齐军大量逃亡,引诱庞涓轻敌冒进。

齐军进入魏国境内后,第一天设十万灶,第二天设五万灶,第三天设三万灶。庞涓行军三天,非常高兴,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胆小,进入我国境内三天,士兵就逃亡了一大半。”于是他不顾士兵疲敝,日夜兼程追赶齐军。

孙膑在马陵(今山东郯城西北)设下埋伏,将一棵大树的树皮剥去,写下“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个大字,并命令士兵“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然在夜晚赶到,看到树上的字后,点火查看,齐军伏兵四起,万箭齐发。庞涓自知大势已去,拔剑自刎,临死前长叹:“遂成竖子之名!”

如果说孙膑与庞涓的对决是军事上的较量,那么苏秦与张仪的交锋则是外交上的博弈,他们凭借鬼谷子传授的纵横之术,搅动天下风云。

苏秦出身贫寒,师从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后,曾周游列国,却屡屡碰壁,穷困潦倒而归。家人都嘲笑他:“周人的习俗,是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追求十分之二的利润。现在你放弃本业,而去从事口舌之辩,陷入困境,不也是应该的吗?”

苏秦深受刺激,于是发愤图强,“头悬梁,锥刺股”,潜心钻研《鬼谷子》与《阴符经》。《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苏秦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全部拿出来阅读,说:“读书人如果不能凭借学问获得尊荣,即使读再多的书,又有什么用呢?”于是他找到周书《阴符》,伏案研读。一年后,他揣摩出其中的精髓,说:“可以去游说当代的君主了。”

再次出山后,苏秦改变策略,主张“合纵”,即联合东方六国,共同对抗强大的秦国。他首先说服燕国,然后凭借出色的口才,先后游说赵、韩、魏、齐、楚五国,最终促成六国联盟,苏秦被推举为“纵约长”,佩六国相印,“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就在苏秦合纵成功之时,张仪也学成出山,他主张“连横”,即帮助秦国分化瓦解六国联盟。张仪曾出使楚国,以“六百里商於之地”为诱饵,欺骗楚怀王与齐国断交。《史记·张仪列传》记载:张仪到了楚国,楚怀王听说张仪来了,空出上等的馆舍,亲自接待他,说:“我们这是偏僻简陋的国家,你有什么指教呢?”张仪游说楚怀王道:“大王如果真能听从我的建议,关闭关口,断绝与齐国的盟约,我愿意说服秦国献上商於之地六百里,让秦国的女子成为大王的姬妾,秦楚两国互通婚姻,永远成为兄弟之国。”楚怀王非常高兴,答应了张仪的请求。楚国与齐国断交后,楚怀王派人向张仪索要土地,张仪却耍赖说:“我当时说的是六里地,不是六百里地。”楚怀王大怒,派兵攻打秦国,却屡战屡败,国力大损。张仪凭借“连横”之术,成功瓦解了六国合纵联盟,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苏秦与张仪的纵横之术,正是鬼谷子思想的集中体现。《鬼谷子·捭阖第一》中说:“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捭”就是开启、言说,属于阳刚之道;“阖”就是关闭、沉默,属于阴柔之道。阴阳相互调和,才能始终符合事物的规律。苏秦的“合纵”与张仪的“连横”,正是“捭阖”之术的灵活运用,他们以天下为棋局,以诸侯为棋子,展现了纵横家的非凡智慧。

鬼谷子在隐居期间,将自己的思想与经验整理成书,即《鬼谷子》。这部书共十四篇,现存十二篇,分别是《捭阖》《反应》《内揵》《抵巇》《飞箝》《忤合》《揣》《摩》《权》《谋》《决》《符言》,内容涵盖纵横术、兵法、心理学、逻辑学等多个领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谋略着作。

《鬼谷子》的语言简练深奥,充满辩证思维。例如《反应第二》中说:“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己。”这段话是说:“通过回顾过去,来验证未来;通过了解古代,来认识现在;通过了解别人,来认识自己。”这一思想强调了观察与反思的重要性,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鬼谷子》在历史上曾一度被视为“异端之书”,因为其谋略思想过于“功利”,与儒家的“仁义道德”格格不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其思想的价值,将其与《孙子兵法》相提并论,称之为“兵学圣典”。

关于鬼谷子的最终归宿,正史同样没有明确记载,只在民间野史中流传着多种传说。一种说法是,鬼谷子在弟子们纷纷出山后,独自离开了云梦山,云游天下,最终在一个不知名的山谷中仙逝。另一种说法则带有神话色彩,认为鬼谷子是“真仙”,最终得道成仙,飞升而去。

《太平广记》卷四引《仙传拾遗》记载:“先生仙去后,其弟子散游列国,皆成大业。其洞中有丹书一卷,世人莫得见之。”

鬼谷子,这位战国时期的神秘智者,以其渊博的学识、精湛的谋略、独特的教育理念,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弟子们深刻影响了战国时期的天下大势,他的着作《鬼谷子》,虽历经千年,却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