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华新政:江南风雨中的破冰之路
南京城的晨光穿透薄雾,照在重新修缮的应天府衙门前。林烨身着绣着玄色蛟龙的夏华帝国常服,指尖摩挲着腰间的玉佩,目光掠过阶下整齐列队的江南士绅代表。三天前,永乐皇帝的求和使者带着割让长江以南、岁贡百万两的盟约北返,而他此刻站在这里,要推行的“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新政,却比面对百万明军时更让他心绪凝重。
“林公爷,”为首的无锡秦氏族长秦德昌上前一步,花白的胡须在晨光中颤动,“我江南士绅世代受国恩,自洪武爷起便有优免赋役之制。如今骤然变更祖制,恐寒了天下读书人的心啊。”他身后的数十位士绅纷纷附和,锦缎官袍与绸缎长衫在风中微动,形成一片沉默的抗议。
林烨心中早有预料。他穿越前研究过明清赋税制度,深知江南士绅凭借优免特权,兼并了近七成土地却不纳一厘赋税,沉重负担全压在自耕农身上。但这些士绅不仅是地方经济的掌控者,更是科举制度的核心力量,盘根错节的关系网足以让新政寸步难行。他缓缓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秦老先生此言差矣。洪武爷设优免之制,是为鼓励士人报国,而非纵容豪强兼并。如今江南百姓无地可耕者十有三四,流离失所者日增,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夏华帝国要的是长治久安,而非少数人的特权。”
秦德昌脸色一白,没想到林烨如此直接。他眼珠一转,语气转为恳切:“公爷雄才大略,我等钦佩。只是新政推行过急,恐生民变。不如先在小范围试行,再徐徐推广?”这是士绅们商量好的拖延之策,他们笃定林烨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毕竟江南是赋税重地,一旦动荡,夏华帝国的财政将立刻陷入困境。
林烨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清楚这些士绅的如意算盘,拖延只会让新政不了了之。穿越以来,从东南亚丛林建国到挥师北上击败朱棣,他经历过无数生死考验,岂会被这些文弱士绅难住?“老先生不必多言。”他转身指向衙门外张贴的新政布告,“布告已出,三日后正式推行。凡主动申报田产、缴纳赋税者,既往不咎;若有隐匿不报、抗拒新政者,按军法处置。”
话音刚落,人群中爆发出一阵骚动。一位年轻士绅高声喊道:“林公爷这是要效仿暴秦,鱼肉读书人吗?我等寒窗苦读,求得功名便是为了庇护宗族,如今连这点特权都要剥夺,读书还有何用?”这话瞬间点燃了众怒,不少士绅纷纷指责林烨违背祖制、苛待士人。
林烨的目光骤然变冷,凌厉的眼神扫过那位年轻士绅:“读书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非为了一己之私。你既有功名,当知民为邦本。若只为宗族私利,便置天下百姓于不顾,这样的功名,夏华帝国不承认!”他抬手示意身后的侍卫,“将此人拿下,押入大牢,听候发落。”
侍卫上前架起那位士绅,他挣扎着嘶吼:“林烨,你不得好死!江南士绅绝不会善罢甘休!”秦德昌等人脸色铁青,却不敢再贸然开口。他们没想到林烨如此强硬,竟然真的敢动有功名的士人。林烨看着众人惊惧的神色,心中暗叹。他并非嗜杀之人,但对付这些根深蒂固的既得利益者,温和手段毫无用处,必须用雷霆之势打破他们的幻想。
接下来的三天,江南各地暗流涌动。苏州、杭州等地的士绅纷纷串联,有的罢市抗议,有的隐匿田产,有的甚至煽动百姓闹事。林烨坐镇南京,一边派出巡察御史前往各地监督新政推行,一边调遣三万精锐驻军沿江布防,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
深夜,应天府衙的书房依旧灯火通明。林烨看着各地送来的奏报,眉头紧锁。苏州士绅带头罢市,导致米价飞涨;杭州有人散布谣言,称林烨要废除科举,断绝读书人的出路;更有甚者,暗中勾结北元残余势力,企图里应外合。这些情况比他预想的还要复杂,若处理不当,刚稳定的江南局势将再次动荡。
“主公,”心腹谋士陈敬之推门而入,递上一份密报,“无锡秦氏暗中转移田产,还与倭寇有书信往来,企图借助外力逼迫我们废除新政。”
林烨接过密报,指尖因用力而微微发白。秦德昌表面温和,暗地里却如此不择手段。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怒火:“好,很好。传我命令,立刻查封秦氏所有家产,抓捕秦德昌及其党羽,查清与倭寇勾结的证据,公开处斩。”他顿了顿,补充道,“同时昭告天下,凡与秦氏同流合污者,限期三日自首,否则一律严惩不贷。”
陈敬之有些犹豫:“主公,秦氏是江南望族,牵连甚广,如此行事会不会引发更大的动荡?”
林烨摇了摇头,目光坚定:“乱世当用重典。若不杀鸡儆猴,这些士绅只会得寸进尺。我们不仅要打击顽固势力,更要让百姓看到我们推行新政的决心。”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的月色,“另外,传令各地官府,开仓放粮,稳定米价。对于主动配合新政的土绅,给予表彰,允许他们参与地方治理。我们要分化瓦解,而非一味打压。”
陈敬之恍然大悟:“主公高见!这样一来,既能震慑顽固派,又能争取中间派,还能赢得百姓支持。”
接下来的日子,江南各地掀起了一场风暴。秦德昌被公开处斩,家产没收后分给无地农民,消息传开,士绅们震动不已。许多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土绅纷纷主动申报田产,缴纳赋税。而林烨也兑现承诺,对积极配合新政的土绅给予嘉奖,邀请他们担任地方乡绅代表,参与赋税核查、水利修建等事务。
与此同时,林烨还推行了一系列配套措施:设立官学,普及教育;兴修水利,治理江南水患;鼓励工商业发展,减免工商税。这些举措渐渐赢得了百姓的支持,原本被煽动闹事的百姓纷纷醒悟,转而拥护新政。
半个月后,林烨再次来到应天府衙前。此时的衙门前不再有抗议的人群,取而代之的是前来申报田产、咨询新政的百姓。一位白发老农握着林烨的手,激动地说:“公爷,您是我们的再生父母啊!如今我们有了自己的土地,再也不用受豪强欺压了。”
林烨看着老农眼中的泪光,心中百感交集。推行新政的过程充满了阻力与风险,他也曾焦虑过、犹豫过,但每当想到创越的初心是为了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他便坚定了信念。他知道,新政的推行只是第一步,江南的稳定与发展还需要长期的努力,但他有信心,在夏华帝国的治理下,江南必将重现繁华,甚至更加辉煌。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南京城的大街小巷,映照出百姓们脸上的笑容。林烨站在衙门前,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心中充满了豪情。他知道,前路依然漫长,北有朱棣虎视眈眈,内部还有各种问题亟待解决,但他无所畏惧。只要坚守初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夏华帝国必将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