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四国争霸 > 第818章 严峻出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大夫严峻领受这关乎国运的使命,不敢有丝毫耽搁,当日便轻车简从,星夜兼程,一路疾驰,终于赶到了已被北汉军前锋控制的秣陵地区。在秣陵以北的湖熟,他得以觐见北汉昭武皇帝吴权。

北汉皇帝的行辕设在一处征用的豪族宅院中,戒备森严,甲士林立,空气中弥漫着大战将至的肃杀之气。吴权端坐于主位之上,并未身着戎装,只是一袭常服,但久居人上的威严与战场淬炼出的杀伐之气交织,不怒自威。典韦、太史慈等勐将分别两侧,眼神锐利如刀,盯着走进来的严峻。

严峻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忐忑,依照传统外交礼仪行礼后,并未立即示弱,反而挺直腰板,率先发难,语气中带着一丝质问与谴责:

“外臣严峻,参见北汉皇帝陛下!外臣斗胆请问,吴汉两国昔日曾有盟约,互不侵犯。如今陛下不尊盟约,悍然兴不义之师,犯我疆界,兵临秣陵,直逼我国都,此乃何故?岂不怕天下人耻笑陛下背信弃义乎?” 他试图在道义上先占据高地。

吴权闻言,并未动怒,只是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讥讽,目光如电般射向严峻,声音不高,却字字如锤:

“严大夫此言,倒是让朕颇感意外。”他微微前倾身体,“贵国国主孙权,与西蜀诸葛亮暗中勾结,联盟攻我北汉南阳郡,历时数月之久,烽火连天,生灵涂炭。那时,贵国可曾记得与我北汉的盟约?如今朕不过是挥师南下,以牙还牙,怎么到了严大夫口中,反倒成了朕的不是?这‘背信弃义’四字,朕看,还是原样奉还给贵国国主更为妥当!”

寥寥数语,犀利无比,直接将严峻试图占据的道德制高点轰得粉碎。严峻顿时语塞,脸色一阵青一阵白,他深知此事吴国理亏,被吴权抓住把柄,任何辩解都显得苍白无力。他张了张嘴,却发不出任何有力的反驳之词。

场面尴尬地沉默了片刻。严峻知道,在“谁先背约”这个问题上纠缠已无意义,他此行的首要任务是试探北汉的底线,并尽可能争取和谈的机会。他只得强行转换话题,姿态放低,语气也软了下来:

“陛下……陛下所言,或许……或许有其因由。此事……或许是我国主一时不察,受了西蜀诸葛亮的蛊惑,方有南阳之事。如今……如今我国主已然醒悟,深知与北汉为敌之非计。故特遣外臣前来,意在……意在重修旧好,再续盟约,从此两国罢兵息戈,永结同好。还望陛下……念在两国百姓安危,予以考量。”

这番近乎认错求和的话,从严峻口中说出,已是极为不易。

然而,吴权脸上的冷笑更甚,他轻轻摇头,语气带着一种猫捉老鼠般的戏谑:“哦?现在才想起要重修旧好?严大夫,你不觉得……太晚了些吗?” 他手臂随意一挥,指向行辕之外,“朕的数十万大军已渡长江,兵锋直指建业!此刻议和,孙权是觉得朕的刀锋不够锋利,还是认为我北汉儿郎的鲜血白流了?”

这话如同冰冷的刀锋,抵住了严峻的咽喉,让他感到一阵寒意。他知道,空口白话的求和,绝无可能打动这位志在天下的雄主。

严峻深吸一口气,知道必须展现吴国最后的决心和力量。他勐地抬起头,脸上所有的谦卑和犹豫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破釜沉舟的严肃与决绝,声音也陡然提高:

“陛下!恕外臣直言!我大吴虽暂处下风,然绝非任人宰割之辈!我吴国尚有扬、交、荆三州广袤之地,带甲之士数十万,忠心耿耿的军民数百万之众!若北汉执意要将战争进行到底,不死不休,那么我大吴上下,从国主到百姓,必万众一心,奉陪到底!”

他目光灼灼地盯着吴权,一字一句地说道:“不瞒陛下,自广陵、夷州战事失利,我国主已下令全国动员,如今吴国上下,已做好了全民皆战、玉石俱焚的准备!广陵、夷州本非我吴国核心故土,其军民战力,不及我吴国本土的十分之一!陛下若以为攻克此二地便可轻取我吴国全境,那便是大错特错!若陛下执意继续进攻,踏入我吴国腹地,必将遭遇最为顽强的抵抗,每一寸土地都将用鲜血来换取!北汉纵然能胜,也必将付出百倍于前的伤亡代价!届时,只怕陛下这数十万精锐,能有几人安然返回中原,犹未可知!还请陛下……做好此等心理准备!”

这番充满威胁与决绝的话语,掷地有声,让行辕内的气氛瞬间凝固。典韦、太史慈等人闻言,怒目圆睁,手已按上了兵刃。然而,吴权在初听之时,眼中确实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诧异(一怔),但旋即,那诧异便化为了更加深沉、带着一丝欣赏的轻笑。

“呵呵……好一个‘全民皆战’,好一个‘百倍代价’。”吴权缓缓站起身,踱步到严峻面前,“严大夫风骨,朕今日领教了。吴国有此忠臣,难怪能偏安数十年。”

他停下脚步,目光似乎穿透了营帐,望向了遥远的建业方向,语气变得不容置疑:“既然如此,严大夫,你就将朕的话,原原本本地带回去给孙权。”

“若要北汉停止刀兵,并非不可。需满足两个条件:”

“第一,立刻下令,让陆逊及其麾下全部兵马,撤出南阳,退回江东!”

“第二,将荆州北部的南郡、武陵郡,正式割让予我北汉!”

“满足此二者,朕便可以考虑与吴国重修旧好,届时,朕自会下令撤走进入丹阳、吴郡的兵马。”

他话锋一转,带着强大的威慑:“但是!吴国必须承诺,自此之后,不得再行刀兵之事,更不可暗中协助蜀国,复攻我北汉!若敢阳奉阴违,再起战端……那么,下一次,就不会再有今日议和的机会了。朕,必亲率大军,踏平建业,绝无戏言!”

条件之苛刻,远超严峻的预期。割让荆北两大重郡,无异于剜心之痛!严峻听后,脸色铁青,胸膛剧烈起伏。他既未答应,也未反驳,只是死死地盯着吴权看了片刻,仿佛要将这位北汉皇帝的模样刻在心里。

最终,他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对着吴权微微拱了拱手,随即毅然转身,步履沉稳,却带着一股悲愤与决绝,径直向行辕外走去,甚至没有再看两侧怒目而视的典韦、太史慈一眼。

“陛下!这吴使如此无礼!让末将去把他擒回来!”典韦瓮声瓮气地请命。

太史慈也道:“陛下,此人傲慢,岂能任其来去自如!”

吴权却摆了摆手,望着严峻消失在门外的背影,脸上露出一丝高深莫测的笑意:“让他去吧。他……会‘说服’孙权的。”

吴权深知,严峻回去后,绝不会仅仅是复述条件。他那番“全民皆战”的强硬姿态和吴权毫不退让的苛刻条款,结合在一起,传递给孙权的,将是一种极其复杂的信息:一边是血战到底的可怕前景,一边是屈辱但或许能存续的“机会”。在绝对的实力面前,这种“选择”本身,就是一种最有效的进攻。他相信,严峻的回报,将会在吴国那本就风雨飘摇的朝堂上,掀起新的、决定性的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