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 > 第490章 抢购《东方商业》与围观《参考消息》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90章 抢购《东方商业》与围观《参考消息》

两人的激动交谈和福赛斯那声由衷的“击节赞赏”,早已吸引了周围几桌人的注意。几位相熟的洋行大班、银行经理和船东好奇地围拢过来。

“约翰,罗伯特,发现什么金矿了?这么兴奋?”渣打银行香港分行经理问道。

“是啊,罗伯特,你刚才喊什么‘神乎其技’?”一位经营南洋贸易的商人凑近。

福赛斯立刻将《东方商业》展示给他们,着重指出“寰宇商情速览”中那几条关键信息和他惊为天人的“东方金融市况”表格。“看看这个!法国生丝关税!利物浦棉花!劳合社保费!还有这些汇率股价运价!都是上周的最新消息!我们还没收到正式报告,这杂志上已经白纸黑字印出来了!这‘东方商业’,有鬼了!”

围观众人起初也是将信将疑,但仔细一看那些标注清晰的来源和极其专业的即时数据,脸色都变了。他们都是商场老手,深知信息就是金钱,时效就是生命。一本能如此之快、如此之准地汇集全球尤其是远东核心商业信息的刊物,其价值不言而喻。

“我的天…这上海规元两的汇率变动,跟我们昨天收到的密电只差毫厘…”

“孟买棉花这个价…我得赶紧给印度拍电报确认!”

“这运价指数…看来涨价是真的,得通知客户了…”

“快!我的仆役呢?”一位性急的船东已经高声叫喊起来,“阿财!立刻去街上,给我买一本叫《东方商业》的杂志!中文的!封面烫金字!快!跑着去!有多少买多少!”

“对对对!我的仆役也去!多买几本!”

“还有我!”

原本宁静高雅的俱乐部一角,瞬间被一种急切而兴奋的气氛笼罩。穿着白色制服的华人仆役们被主人们连声催促,小跑着冲出俱乐部大门,奔向香港的街头,去寻找那本刚刚低调面世、却已在最核心的洋商圈子里掀起惊涛骇浪的《东方商业》。这本来自广州的杂志,凭借其超越时代的信息整合能力、深刻的洞见和难以解释的时效性,在1901年的第一天,就完成了一次漂亮的“斩首行动”,精准地击中了香港西方商业精英们最敏感的信息神经。王月生和郑贯公的报馆,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打响了名震香江的第一枪。而那位署名“沈墨白”的观察家,其神秘而犀利的笔锋,也注定将成为未来商界热议的焦点。

仁济路,《东方商业》报馆内外 – 1月1日下午至次日

报馆那扇原本不起眼的木门,此刻成了风暴的中心。上午还只是零星几个好奇的访客,到了下午,门前已水泄不通。衣着光鲜的洋行买办、神色精明的本地大商贾(盐商、丝商、茶商)、甚至几个穿着丝绸马褂、由健仆开道的豪绅,都挤在狭窄的街道上。空气中弥漫着粤语、官话和洋泾浜英语的嘈杂声浪。

“郑先生!郑主笔!加印!一定要加印!敝东家说了,价钱好商量!” 一个汇丰银行的华人买办挥舞着手臂,声音嘶哑。

“郑先生,我们‘广利行’愿出高价包下下期五百份!现银交割!” 一个广州本地大商行的掌柜挤到前面。

“让开让开!我们是太古洋行的!要见郑主笔谈独家合作!” 几个洋人面孔的职员试图推开人群,却被更汹涌的人潮挤了回去。

报馆内,郑贯公焦头烂额。他刚送走一个试图用五百两银子“交个朋友”的潮州米商,又迎来一个更棘手的访客。

来人是个衣着考究、留着精心修剪胡须的英国人,操着流利的官话,自称是某“国际信息咨询公司”的代表史密斯先生。他避开众人,被引到一间狭小的会客室。

“郑先生,恭喜贵刊一鸣惊人。” 史密斯笑容可掬,但眼神锐利,“《东方商业》的‘寰宇商情速览’栏目,时效性和精准度令人叹为观止。我们公司对此有极大的兴趣。”

郑贯公保持着礼貌的微笑,心中警惕:“史密斯先生过誉了,我们只是尽力搜集整理。”

“明人不说暗话,” 史密斯身体前倾,压低声音,“我们愿意支付一笔非常可观的费用,买断这个栏目的‘优先使用权’。具体来说,就是希望贵刊能将栏目信息的刊发时间,延迟一周。也就是说,你们现在报道的是‘前第二周’的资讯,我们希望能独家掌握‘前一周’的资讯,而贵刊则改为报道‘前三周’的。这样,贵刊的内容依然具有参考价值,而我们则能为特定客户提供更‘及时’的服务。”

郑贯公心中冷笑,这简直是釜底抽薪!把《东方商业》最核心的时效优势阉割掉,变成别人牟利的工具。他想起王月生事先的叮嘱:信息就是力量,时效就是生命,绝不可受制于人。

“史密斯先生,” 郑贯公语气平静但坚定,“《东方商业》的宗旨,是为所有读者提供及时、准确的商业信息。延迟发布信息,有违我们的办刊原则,也辜负了广大读者的信任。这个提议,恕难从命。”

史密斯的笑容僵了一下,随即又堆起更职业化的表情:“郑先生,请再考虑一下。价格方面,绝对能让贵报馆获得远超发行利润的收益。而且,这对贵刊的‘安全’也更有保障,您知道,如此快速的信息渠道,总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关注。”

这话语中暗含的威胁让郑贯公心头一凛,但他毫不退缩:“多谢史密斯先生的好意和提醒。原则问题,没有商量的余地。送客!”

史密斯脸色阴沉地离开,报馆外的喧嚣似乎更甚。甚至有人开始喊:“不卖杂志,卖报馆也行啊!开个价!”

郑贯公揉着发胀的太阳穴,看着窗外汹涌的人潮,既感压力巨大,又隐隐有种推动时代浪潮的使命感。他吩咐手下:“加印!能加多少加多少!但记住,内容为王,质量第一,绝不可为求量而降低标准!另外,对所有试图收购或买断栏目的,一律婉拒!”

场景二:广州,陶陶居茶楼 & 香港,陆羽茶室 – 1月1日傍晚至数日后

与《东方商业》在外商和顶级华商圈引发的狂热追逐不同,《参考消息》的登场显得低调而亲民。它的大小约等于后世两本普通杂志,页数却多达128页(类似于《新华文摘》的厚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封面朴素,白底黑字“参考消息”四个大字,下面是英文“Reference News”。其定价仅为20文钱(参考当时《申报》每份10文,《东方商业》因其特殊纸张和内容定价为1银元,约合1000文),相当于普通劳工大半天的工钱,对于稍有闲钱的人来说绝对负担得起。纸张是普通的新闻纸,印刷质量也远不如《东方商业》精美,但胜在内容海量。

在广州陶陶居、香港陆羽茶室这样三教九流汇聚的地方,很快有人发现了这本“大块头”。

“咦?乜嘢嚟架?咁厚一本,先卖廿文?”(咦?什么东西?这么厚一本,才卖20文?)一个穿着短褂的码头工人在报童手中买下一份,好奇地翻开。

很快,茶楼里、街边的榕树下,就有人捧着这本《参考消息》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甚至围拢起一小圈人听人朗读。

【转载《泰晤士报》12月18日】《英下议院激辩南非战争拨款》:

新闻内容简述: 报道了英国议会就布尔战争巨额军费展开激烈辩论,反对党指责政府财政挥霍。

正文后小字印着译者注(用白话解释): “议会”:如同我大清的都察院加户部再加一部分府衙升堂审案的地方,不过里面坐着的不是官老爷,是老百姓选出来的代表,叫“议员”。他们可以公开吵架(辩论),指责官府(政府)的不是,最后用投票决定事情。“反对党”:就是朝廷(政府)里的另一帮人,专门负责找茬、提意见的。“拨款”:就是批银子。

一个老茶客捋着胡子:“啧啧,原来洋人的朝廷里也能这样公开吵钱的事?还让专门的人唱反调?这…这成何体统?不过倒是挺热闹!”

旁边的账房先生若有所思:“这‘投票’的法子,倒像是大商号里股东们议事…”

【转载《费加罗报》12月20日】《巴黎新时尚:自行车淑女》:

新闻内容简述:报道巴黎女性流行骑自行车,引起社会保守人士争议,认为有伤风化。

译者注: “自行车”:两个轮子靠脚踏行走的铁马,不用喂草。“淑女”:洋人说的大家闺秀。“有伤风化”:洋人觉得女人露胳膊露腿(骑车需穿较利落服装)骑在马上(车)上街,不成体统。

几个年轻后生看得眼睛发亮:“哇!洋婆子还能骑这铁马满街跑?厉害!”

旁边一位老夫子摇头晃脑:“哼,蛮夷之邦,礼崩乐坏!”

但角落里一位穿着改良袄裙的女学生却看得格外认真,眼中闪烁着向往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