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春光微凉。
御街两侧新铺的青石板在晨露下泛着光,街边的槐树刚抽出嫩叶,风过时,叶影在地上轻轻摇动。人群自街口延至宫门,旌旗与礼伞连成一线,仪仗的铜铃叮当作响,像是新朝气运的呼吸。
今日,是“工圣封爵日”。
三年重建之后,火井工程复燃、油道贯通、蒸车首行于御街,天下百业复苏。朝廷特开此典,以示——自农耕、炼火、格物并立,文明之薪火,将由“智者与匠者”共同传承。
宫门缓启,鼓声三震,内外肃然。
宁凡一身明黄色礼袍,神色平静,步入奉天殿。殿中陈设已异往昔,不再是权臣列坐、谋士高谈,而是三阶并立:农官、工官、学官。代表三道文明之基——土、火、知。
玉台之上,青铜火鼎正燃。那是以新炼石油为薪的“格物之火”,焰心清亮如蓝,燃而无烟,映得殿中光影澄澈。
殿下,百官列跪。
宁凡起手宣诏:“天有火脉,地生金流,工开物理,农息其业。今日封‘格物殿’为国之正院,立火为师,立匠为圣,以智为爵!”
声震金瓦。
百官山呼万岁,礼乐齐作。鼓声自宫门传出,回荡于京城街巷之间。
苏清河——昔日格物院首席匠师,今日封为“工圣”。他身着青袍,鬓已微白,手中仍握着那支锈蚀的刻刀。此刻跪于丹墀之上,声音沉稳:“臣,不敢称圣,惟愿后世不忘‘功以载道’。”
宁凡微笑,将金爵亲赐于他手:“道不止于笔墨,工即道也。”
殿外,风起。蓝焰在铜鼎中摇曳,光照在每一张面庞上,仿佛把尘世的劳苦都炼成了温柔的光。
——
封爵大典之后,格物殿正式成立。
这是天下第一座以“理工之术”为本的学宫,内设“火机院”“炼油局”“农械司”“天测台”四部。
学子来自四方,有曾经的铁匠,也有旧学宫的弃徒。殿中设石炉千座,齿轮与纸墨并存,书卷与蒸汽并响。
一层层的工匠与学士,在油光闪烁的光下操作、记录、试炼。他们的眼睛明亮、手指粗糙,心中怀着某种朴实又炽烈的信仰——用技艺改变命运。
苏清河亲自主持“火机开炉礼”。
炉高三丈,以青铜铸体,管路密布。火井油气经地下管道引入,风阀一开,蓝焰冲天而起,热浪席卷。人群沸腾。
“此火不灭,即文明不灭。”
他的声音在轰鸣中震荡。
旁边一名少年学子低声道:“师,火会不会再次吞噬人?”
苏清河转身,眼神深沉:“若人忘本,火即为魔;若人敬理,火即为光。记住——火本无恶,恶在心。”
这句话,被后世格物殿刻入石碑,名曰《火训》。
——
而在殿外的高台上,宁凡独立风中。
天光沉白,雨丝未至。
他看着殿中升起的蓝焰,心中有某种难以言喻的安定。
三年前的北荒战火、石油条约、血脉纷争,如今都被这股新火洗净。
他知,天下之治,不能止于刀剑,而在理与智。
身后传来脚步声。
是太子宁珩,年仅十八,身着学服,腰悬铜尺。
“父皇,‘格物殿’之制,若百年之后失法,当如何?”
宁凡沉思,缓缓答:“火若不驯,便立水以制之;人若骄矜,便立史以戒之。记住,权能必归制度,而非血脉。”
宁珩恭声应:“儿谨记。”
宁凡目光柔和,拍了拍他的肩:“去吧,你今日不再只是皇子,也是格物学徒。”
太子俯首,踏入殿门。那一刻,蓝焰光照在他脸上,映出青年眼中的光。
宁凡看着那一幕,微微一笑。
“火已传。”
——
夜幕降临,格物殿外灯火通明。
自蒸车厂到油炉井,长街上点起千盏蓝焰灯。那是新型燃油灯,光色清明,亮度如昼。百姓聚于街边,惊叹不已。孩童指着灯问母亲:“娘,那火怎么是蓝的?”
母亲笑道:“那是聪明人造的火,不伤不烫,还能照亮夜路。”
老者在一旁抽着旱烟,感叹:“往年夜里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如今好了,连河对岸都看得见。”
蓝光洒满街巷,宫城、学宫、桥塔,一切都在光中重生。
有女子抬头望着天,轻声喃喃:“这火,比星还亮。”
——
苏浅浅在江南的小院中,也看见了那道蓝光。
夜色清澈,天空的云似被火焰染成淡蓝。她独坐窗前,听风过竹林,嘴角微扬。
“你做到了。”
那一刻,她忽然想起多年前的少年——宁凡的眼中,也有过同样的光。
她拿起笔,轻轻写下一行字:
“火传天下,智启黎民。此为盛世。”
然后,她吹灭烛火。
窗外的蓝焰,仍在远方燃烧。
——
翌日早朝,工部上奏:
“格物殿炼成新机,名曰‘蒸轮’。可载百人,行三百里。”
“油井南延百里,火脉稳定。”
“格物弟子百八十人,请赐号‘火种学徒’。”
宁凡大悦,当殿赐宴。
他举杯,朗声道:“昔日,火为天恩,民惧之;今火为民器,民用之。此乃文明之转也!”
群臣齐呼:“圣上万岁,格物昌明!”
——
酒过三巡,宁凡忽而陷入沉思。
他看着殿中灯火,缓缓道:“火若为道,则天下万物皆可为师。”
群臣不解。宁凡起身,走到火鼎前,轻声道:“人知炼物,不知炼心。格物之义,不独开器,亦当修德。”
众人齐跪:“谨受圣训。”
——
当夜,宫中无眠。
宁凡独立御阶,望着天边那道微蓝的火光。风带着油香,夹着雨意。
忽而,一道流星划破夜空。
他微微一怔,低语:“火种不灭。”
那一刻,他似乎听见万民的心跳,与火炉的轰鸣同频。
这,就是天下的呼吸。
——
数年后,史官记曰:
“天玄十八年,封‘工圣’苏清河,立‘格物殿’,火种传世。此后百年,天下以技立国,士以智为尊,农以机为勤,民以火为明。始于一火,终成文明。”
“圣人宁凡,号曰‘火皇’,以智为道,以工为国,开后世千年盛治。”
碑文最后一行,是宁凡亲笔所刻:
“火不灭,则道不灭。”
碑下青苔覆石,岁月流转,唯那一道蓝焰,仍在石碑前静静燃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