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拆解航空紧锁螺栓不同,拆解飞机发动机是一个极为精细和复杂的工程,需要长时间的耐心工作。
按照厂家设计的拆解手册,即便是有专用的工具和拆解图纸,维修团队都需要耗费数十天的拆卸时间。
所以对于张扬他们这种没有手册逆拆解过程而言,那需要耗费的时间就更多了。
张扬在动力系统小组工作的这段时间,特别注意与江飞龙同志打好关系。
现如今江飞龙同志还没步入政坛,和张扬一样都是技术型国企领导,所以两人的共同话题非常多。
两人宿舍离得近,再加上张扬的刻意结交,所以潜龙在渊的江飞龙同志对张扬这么个热情的“小老弟”也十分有好感。
……
转眼间三个月的时间一晃而过。
在这段时间里,张扬成功配合黎高他们完成了对整架p2v飞机的逆向拆解工作,至于之后的工作,那就不用张扬去操心了。
1962年1月 8日傍晚。
四九城。
一辆军用吉普车稳稳地停在了南锣鼓巷95号院门口。
在四合院众人好奇的目光中,张扬提着大包小包从车上走了下来。
回想张扬离开四九城时,那时的四九城正直秋高气爽,可现如今的四九城已经是冰天雪地了。
这还是张扬第一次离开四九城这么久,所以一时间他也是有些感慨。
“小扬?你回来啦!你这次出差可是够久的!”
“是啊,这得有好几个月了吧!”
“小扬,你快回家吧,李钰给你生了个大胖小子!你老丈母正在你家伺候李钰坐月子呢!”
“汪汪汪!”
随着几声激动的狗叫,旺财飞也似地从中院冲了出来。
它跳起来围着张扬又舔又抱的,狗尾巴摆得都快甩出去了。
这么久没见旺财,张扬也十分想念这条自己亲手养大的狗子。
激动之余,张扬不顾院里众人异样的目光,抱起旺财就朝它鼻子上亲了一口,然后赶紧拎起行李朝家中赶去。
张扬刚进中院,就看见穿得跟个圣诞老人似的李钰站在自家门口。
“扬哥!真的是你!我就说旺财不会平白无故这么高兴嘛!”
张扬扔掉提着的东西,赶紧跑过去将李钰给抱了起来。
在众人似笑非笑的目光中,张扬抱着李钰转了好几个圈圈后,才终于停了下来。
就在张扬和李钰卿卿我我时,李娟和李母赶紧笑着去将张扬扔掉的行李给“捡”了回来。
李钰邀功似的将张扬拉进了屋里,屋里那张张扬亲手打造的实木婴儿床上,此时正有一个白白胖胖的婴儿在呼呼大睡。
李钰轻轻把孩子抱起来,小心翼翼地递给张扬,她脸上此时的表情别提有多自豪了。
张扬接过正在熟睡的儿子,脸上不由得浮现出了温馨的笑容。
“小钰,你辛苦了!在你最需要的时候我没能在你身边,我对不起你!”
听到张扬深情的道歉,李钰眼角微微泛红,她笑着朝张扬回答道:“扬哥你怎么能这么说呢,你出差是为国家作贡献去了,是我们娘俩的骄傲!
我和儿子永远都支持你!”
当李钰第一次见到自己儿子的时候,她就感觉自己为了生他所受的罪都是值得的,现如今再看到张扬抱着儿子的样子,李钰顿时就更感觉自己受的罪更值了。
张扬爱怜地看着熟睡的儿子,感叹道:“臭小子,你妈因为你可是受了不少罪,你以后可千万不要惹你妈生气,要好好孝顺你妈。
你以后要是敢不听你妈的话,看老子不好好收拾你!”
张扬掀开儿子盖着的小被子,打算看一下他的小揪揪,结果没想到他才刚掀开被子,就被浇了一脸。
“哈哈哈!”
看到这一幕,李钰,李娟以及丈母娘都不由得笑出了声。
“臭小子!你倒是会给你爸接风洗尘!”
张扬笑骂了一句后,就开始给儿子把起尿来。
但人却是丝毫不给张扬这个亲爸的面子,见抱自己的不是熟人,张扬儿子立即哇哇大哭起来。
不得已之下张扬只能是把儿子交给了李钰。
把尿、喂奶、哄睡……
等李钰重新将儿子哄睡着后,张扬向几人展示起了自己从东北带回来的土特产。
哈城红肠、人参、松子、皮手套……
张扬取出一件正儿八经的貂皮大衣,披到李钰身上,显摆道:“小钰,你快穿上试试,我听东北那疙瘩的老铁说了,貂皮大衣穿起来最防风保暖了。”
正宗貂皮大衣不管什么时候都是奢侈品。
以张扬买的这件貂皮大衣为例,即便东北是貂皮主产区,可这衣服依旧花了他足足三百块钱,这要是在四九城,没个四五百块绝对拿不下来!
也就是现在大风还没开始刮起来,张扬才敢买貂皮大衣,要是等十年大风开始了,那时候他可不敢买貂皮大衣。
那时候除了极少数人,谁敢在大街上穿貂皮大衣,铁定会被批为“资产阶级作风”。
李钰穿上貂皮大衣后,不由得感叹道:“扬哥,这衣服穿起来可真暖和啊,比棉衣可暖和多了!”
李娟看着光彩照人的李钰不由得感叹道:“小钰,你穿上这衣服可真漂亮!”
李母轻轻摸了摸貂皮大衣那油亮的皮毛后,有些好奇地开口道:“小扬,这么好的衣服得不少钱吧!”
张扬嘿嘿一笑,善意隐瞒道:“也没多少,就是我这次出差的一部分工资和津贴而已!”
李钰这时插嘴道:“扬哥,你这次出差还有工资吗?那为什么轧钢厂这几个月也一直在给你发工资呢?
一个月一百多块呢,要是东北那边也给你发工资了的话,那这钱咱们是不是得退回去啊?
咱们可不能占国家的便宜!”
现如今的社会风气跟后世可不一样,现如今的人生怕占了国家便宜。
可对于后世的人来说,大家似乎都将占国家便宜当成了一种“光荣”。
张扬就亲眼见过送礼四百块,只为领五百块补贴的事,这种事放到现在简直难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