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馀祭七年,楚国公子围杀死了楚王夹敖,自立为王,这便是楚灵王。楚灵王暴虐,时常攻打其他国家。吴王听闻楚灵王弑君篡位且暴虐好战,心中不免担忧楚国的威胁。于是,吴王召集诸位大臣商议应对之策。大臣们各抒己见,有的主张加强边境防御,有的建议联合其他国家共同对抗楚国。
就在吴王犹豫不决之时,一名密探匆匆来报,称楚灵王正集结大军,似有攻打吴国之意。吴王大惊,当即决定加强边境军备,修筑防御工事。同时,他派出使者前往周边国家,希望能结成联盟,共同抵御楚国的进攻。
然而,楚灵王并未立刻发动对吴的战争,而是先对周边一些小国下手,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吴国则密切关注着楚国的动向,暗中积蓄力量。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吴国受到楚灵王的威胁。
吴王馀祭十年,楚灵王与诸侯会盟,并率领诸侯讨伐吴国朱方。出师理由是诛杀齐国乱臣贼子庆封。原来在吴王馀祭三年,齐相国庆封因获罪逃到吴国避难,吴王把朱方县赏赐给庆封为奉邑,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庆封,使庆封因祸得福。
吴国朝堂之上顿时炸开了锅,大臣们纷纷进言。有的说:“庆封乃他国乱臣,为了他与楚国开战,实在不值,不如将他交予楚国,以息战火。”
但也有大臣反驳道:“我王曾庇护庆封,如今若将他交出去,恐让天下人耻笑我吴国言而无信,以后谁还敢来我吴国避难?”
吴王馀祭眉头紧锁,一时难以抉择。此时,一位谋士站出来说:“楚灵王以诛庆封为名,实则是想试探我吴国虚实。若我们示弱交人,楚国必定得寸进尺。不如借此机会,整顿兵马,与之一战,让楚国知晓我吴国并非好惹。”
吴王听后,心中一动,遂下定决心,一面加强朱方的防御,一面调遣精锐部队暗中支援。与此同时,吴王还派出使者前往各诸侯国,揭露楚灵王的真实意图,希望能得到更多国家的支持。
楚王率诸侯联军以讨伐齐国乱臣贼子庆封为名,包围了朱方。吴王馀祭赶紧调拨人马,直奔朱方救援,但楚与诸侯联军实力太强,吴王所派援军根本解救不了朱方,眼睁睁看着朱方城破,庆封被囚禁,庆封的家族遭灭门。
楚灵王令将庆封游街示众,并以侮辱性的语言向朱方百姓说:“大家不要效仿齐国的庆封,他杀死了齐国的国君,欺辱自己的幼君。以此来挟持齐国大夫与自己盟誓。”
庆封反唇相讥说:“不要效仿楚共王的庶出儿子围,他谋杀了自己的国君哥哥的儿子员,而替代他为君!”
楚灵王下令,马上派人杀死了庆封。
楚灵王率诸侯联军攻破朱方城,灭了庆封,楚国根本没把吴国放在眼里,这使得吴国丢尽了脸,吴王馀祭咽不下这口气,一定要给楚国点颜色看看。吴国准备攻打楚国。吴王馀祭迅速召集将领,部署作战计划。他深知楚国实力不容小觑,但此仇不报,吴国威严难存。楚国必须打,还得打胜。
吴国军队士气高昂,向楚国边境进发。然而,楚国早有防备,边境关卡守卫森严。吴楚两军初次交锋,吴国军队虽奋勇作战,但楚国军队训练有素,一时难分胜负。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时,吴国一位谋士发现了楚军后方粮草运输的漏洞。吴王当机立断,派出精锐部队绕道偷袭楚军粮草。楚军后方大乱,前线军心也受到影响。
吴国抓住时机,全线出击。楚军腹背受敌,阵脚大乱。经过一番激烈战斗,吴军接连攻下楚国三座城邑,吴国军队取得了重大胜利,楚国军队被迫撤退。吴王乘胜追击,打的楚国溃不成军,吴王馀祭总算出了口恶气,带着战利品,满载而归。
楚国是强国,楚灵王又是争强好胜的君主,从没吃过这么大的亏,被吴国攻占三座城邑,简直是颜面丢尽,怎能善罢甘休。楚国在军事上休整了一年,楚灵王忍无可忍,再次对吴国,展开了进攻。
楚灵王此次进攻,做了更为周密的部署,还联合了一些与吴国有旧怨的小国,组成了一支更为庞大的联军。吴国得知楚国再次来犯,吴王馀祭不敢有丝毫懈怠。他紧急召回之前派往各地的使者,重新集结军队,同时加强国内的防御工事。
战争伊始,楚国联军凭借人数优势,一路推进。吴国军队坚守城池,顽强抵抗。然而,联军攻势猛烈,吴国边境几座小城接连失守,一直打到雩。吴王心急如焚,再次召集谋士商议对策。这时,一位年轻将领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绕过联军前锋,直捣楚国后方的一座重要粮仓。若能烧毁粮仓,联军必然军心大乱。
吴王权衡再三,决定冒险一试。吴国派出一支精锐的小分队,趁着夜色悄悄绕过联军防线。他们成功抵达粮仓,放火烧毁了大量粮草。联军后方大乱,前线军队果然士气低落。吴王抓住时机,下令全线反击。吴国军队如猛虎下山,杀得联军节节败退。最终,楚国联军撤军,吴国再次取得了胜利。
楚国连败两仗,楚灵王心有不甘,决定再次对吴国大规模进攻。楚国这次做了充分的准备,先在边境乾溪驻军数日,等待时机,派奸细入吴了解情况,寻找最佳时机,对吴国致命一击。
吴军知道楚军要进攻吴国,便不露声色,暗中准备。吴军放出风声,说吴王近日将返乡祭祖,楚军觉得这是一个大好时机,便准备在吴王不在京城期间,对吴国采取突然袭击。
楚国中了吴国的圈套,当楚军正准备大举进攻之时,却遭到了吴军的伏击,楚军大败。楚国怎么也想不到,会再次败在吴军手里,内心很是沮丧。但也没有办法,兵败如山倒,只好带着残兵败将,逃离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