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都市言情 > 重生九零霸王花 > 第二百九十三章 原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苏锦大概是坐得不舒服,又或者是心里那股无名火还没散尽,又开始念叨:“柴米啊,你妈说你摆摊卖饺子,半个月赚了……七八千?真的假的?这钱咋那么好挣呢?你表哥表嫂他们吭哧瘪肚一年也攒不下几个子儿……”她的语气里充满了难以置信,也带着点对儿子儿媳不争气的怨气。

柴米还没答话,旁边的苏婉就接了腔,脸上带着压不住的笑意和自豪:“大姐,这还能有假?柴米这孩子,主意正,能吃苦!你是没见着,那饺子摊支起来,人可多了!都夸咱家饺子香!”她一边说,一边轻轻拍着怀里小娃的后背,让老三睡的更香一些。

最近这段时间忙,老三也略微长大了一丢丢,不再像头两个月那么难哄了。

身体也长开了点,看起来,是一个扛造的孩子,命应该挺硬……

这边柴米笑了笑,没多解释:“就是赶上了,大家伙儿捧场。累也是真累。”

苏锦“啧”了一声,扭头看向窗外,半晌没再说话,只是那眉头皱得更深了,不知在想些什么。

刘三瞥了一眼母亲阴沉的脸色,心里更憋屈了,只能闷头开车,把注意力都放在坑洼的路面上。

好在几个人文化都不是很高,并没有太多特别出奇的想法和思路。

顶多也就是觉得柴米发达了,有钱了,以后日子能更好点了。

过了半个多小时,车子就到了举人杖子了。

谢天谢地,那边并没有下大雨。

只是地皮湿了而已。

车可以开上去。

不过也特别艰难。

当然了,也幸好是举人杖子的路是那种石头的破路,若是土路,恐怕就难了。

柴米的二姨苏慧所在的举人杖子村,就在啦县东南的地方。

那边靠近山海关了,到处都是群山。

而村里就在群山里边。

车子在举人杖子村口的石头上磕磕绊绊地往前挪。那石头的破路,被雨水浸得滴溜滑的,轮子压上去,不是打滑就是猛地一颠,车厢里顿时一阵东倒西歪。

“哎呦!”苏锦被颠得差点从座位上弹起来,眼睛都磕到前边的挡风玻璃上了,直接干却青,嘴里忍不住抱怨,“这什么破道儿!颠死个人了!刘三,你慢着点儿开!别把车磕坏了!”她本就拧着的眉头此刻更是锁成了疙瘩,仿佛这颠簸的路也在跟她作对。

“就你二姨,都瞎zhang……找婆家找到这来。”苏锦没好气的骂着:“当年那个媒婆,是真特么作损啊,把你姥爷姥姥忽悠的不行了,结果整这么个破人家。这比山沟子还不如。山沟子好歹是土山,还能冬天偷摸找点柴火烧火呢,这破地方,我就来过一次。全特么石头,就里边有二亩地,吃啥啥没有,种啥啥不出。真不知道他们靠啥活着。”

苏锦这么一说,车里几个人也是叹气不已。

柴米是知道他们靠啥活着的,村里啥也没有,村里的人就出去打工,但是这个时代缺工的不多,能出去的也都是年轻人。

至于大多数人的生计,靠的是编制一些花篓或者一些小物件,出去卖来换钱。

再就是靠打猎为生了。

嗯,这个地方确实可以打猎的。

毕竟,大家实在没办法活着,就只能进山打猎,或者挖药材活着。

这里,才适合那些重生小说的开局……

真的是苦难开局的最好地方了。

贼特么原始。

“知道了,妈。”刘三闷闷地应了一声。

苏婉紧紧抱着怀里的小老三,随着每一次颠簸身体都下意识地绷紧,轻轻拍哄着:“哦哦,乖宝不怕,咱快到了。”小娃儿似乎感觉到了紧张,咂巴了几下小嘴,好在没被颠醒,只是在她怀里不安地蹭了蹭。

车子又艰难地拐过一个弯,碾过最后一段特别颠簸的石阶路,终于走不了了。

不过也离苏慧家很近很近了。

再往前拐几步就到了,但是车指定是再也上不去了,能走到这里已经就是万幸了。

“走几步吧,没法了。”刘三说着也就停了车。

之后下去到车厢里拿东西,好在那会出来的时候,上边的东西还用塑料布遮着点,不过车厢有了点水,带来的大米进水了。

不过到时候晒一下,也就行了。

“妈,你慢点。”柴米说着也下了车帮着搬东西。

“秀儿,你在车这等着,一会儿我和表哥再回来。”

柴秀点了点头。

柴米和刘三等人先到了苏慧家里,之后又折返回来,拿走了车上所有的东西,这才再次到了苏慧家里。

入眼可见的…

就是一股子落魄。

当然了,柴米并没有太多嫌弃或者是说看不起的意思。

只是二姨家,确实有点落魄。

低矮的三间石头房,到处都是窟窿,好在用泥巴给封住了。

房顶是草房。

门是很原始很原始的那种木头门,带门栓的那种。

这种门,后世都能当古董的存在了。

而且这房子盖的时候,后边没有墙,就真的单纯的在一个大的山坡下边,有点类似于陕西那边的窑洞,但是却不是窑洞,而是为了省钱,后墙就是山坡。

这样就剩下了一面墙的钱了。

而且,一般这种面北朝南的房子,后墙都是要十多米长的,少了后墙,工程量和材料都会减少特别多。

苏慧家里当年这么盖这个房子,就是图省钱。

当然了,缺点也无数的被放大了。

因为它就是土,而且不是粘土那种。

虽然冬暖夏凉,但是免不了那些土块到时候会掉落下来,有一些安全隐患,当然最大的问题是相对来说比较脏一些。

不太容易清理。

当然了,因为这房子里边的屋子,地面也就是土,所以……

不存在清理不清理的了。

这比后世的牛棚甚至都不如,可是这个年代,在举人杖子这个村里,还挺普遍的。

这里的人,普遍很穷困。

窗户就甭提了,完全就是敞开的一个窟窿。

根本就没得窗户。

夏天热,就这个样子。

冬天冷了,就会用泥巴给封住。

最关键的是,这里的电,也很有问题。

经常没有。

条件就这个条件,不过好在苏慧心态比较好,她吃的很胖很胖。

具体因为啥吃这么胖,就不得而知了。

估摸有个二百多斤。

苏慧其实和柴米的大姨苏锦长的更像一些,两个人都比较胖。

也就是身材比较臃肿。

反观苏婉就很瘦弱。

当然了,苏婉劳动量比较大,这也就是生孩子了,加上柴米不让干活,她才多少有点肉了。

以前经常干活,身体怎么胖起来?

虽然瘦起来的人,看起来更好看一些。不过在农村,像苏婉这个年纪,其实也应该胖一些了。

上了一定的年纪,人自然而然的就会胖一些,身材变得臃肿起来,这很正常。

苏慧就是这种。

她家里没有可以种的地,柴米的二姨夫姚守财是村里的会计,能有点工资。她生活的还算凑合。

虽然举人杖子村非常小,只有十几户人家,不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什么村长会计,还都是有的。

工资,也是和别的村子差不多的。

虽说这个时代,就类似于姚守财这种会计,一个月工资也就一百多块钱,但是对于他在举人杖子的生活来说,基本也就足够了。

毕竟,举人杖子实在太过于偏远和落后了。生活的条件家家户户都非常差。

没有太高的对比的情况下。其实苏慧在举人杖子,还算是富裕户了。

起码,她家还有房子。

这个时候,一定就有人问了,那举人杖子其他人家难道都没有房子?

嗯嗯,实际情况就是其实其他人家,基本上没几户人家有房子的。

都是随便搭个窝棚住的。

这个情况,在后世很多年之后才解决。

都到了二十世纪的二几年的时候,村里才有路,家家户户被扶贫给盖了房子。

要不然,这地方,是真穷的不要不要的了。

穷的清新脱俗。

这个时候,一定有人开始抬杠了。

说:这么贫困,且穷困潦倒的地方,人们为什么不搬出去住?

因为方圆百里,都是这种地方。

这里七山一水二分田,典型的就是丘陵地貌。虽然山并非特别大或者特别高,但是特别多。

一山一山又一山,到处都是山。老百姓祖祖辈辈在这里根本没地去。

这里其实还是改革开放之后,县里组织大生产,修了路的,若不然,连石头路都没得。

以前苏慧刚刚嫁过来的时候,是用毛驴给驼着进来的。

柴米和刘三把最后一点东西搬进那低矮的石头房时,一股混合着泥土、柴火烟和淡淡霉味的空气扑面而来。屋里光线昏暗,只有敞开的“窗户”和大门透进些天光。地面是踩实的泥土,坑洼不平。

很多人是没有见过纯天然土地面的。

这种地面,其实相对来说,由于使用时间特别久了,并不会尘土飞扬。

由于喝茶倒水,再就是一直踩着,地面其实是硬实的了。虽然也有些许尘土,但是不多。

有点类似于经过大车压过的土路,硬的发光。

当然了,由于是土,反光很差,屋子会特别黑,而且显得特别小。

二姨苏慧正从里屋迎出来,她庞大的身躯几乎堵住了窄小的门框,脸上堆满了朴实的笑容,嗓门还大:“哎呀!可算到了!快进来快进来!这破道可遭罪了吧?”她一边说,一边热情地去接苏婉怀里的小老三,“哎呦我的小乖乖,路上吓着没?让二姨姥看看!”

苏婉小心地把孩子递过去,苏慧熟练地抱着,轻轻晃着。

好在柴欣就如同柴米说的一样,命硬,克人,贼抗造。

虽然才三个月大,这一道上颠簸的不行,她却啥事没有。

到了二姨苏慧怀里,反而活蹦乱跳起来了。

一点也不认生。

除了不太认柴米……

“可不是遭大罪了!”苏锦揉着额头上被颠出来的青包,没好气地接口,她环顾四周,眉头拧得死紧,“老二,你这……这咋还是这样啊?多少年了,一点没变?这能住人吗?夏天热死,冬天冻死,一下雨还不得漏成筛子?”她的目光扫过泥糊的墙壁、简陋的土灶、角落里堆着的几个编了一半的柳条筐,语气里是毫不掩饰的嫌弃和心疼。

苏慧却浑不在意大姐的抱怨,依旧乐呵呵的:“嗨,大姐,凑合住呗!冬暖夏凉的,挺好!你看我这不也活得好好的?!”她拍了拍自己圆滚滚的肚子,自嘲地笑了笑,“守财那点工资,够我们俩嚼用就得了,还能指望盖大瓦房啊?村里都这样,习惯了!”

苏慧虽然脸上乐呵,可是还是觉得心里不满。

不过也并未说太多。

柴米也觉得大姨那么说,多少有点尴尬。

只好先和刘三一起把东西放好之后,柴米偷摸把二姨叫到一边,本来打算给一百的,这一看现在这个情况,就直接塞了二百块钱。

说是给二姨和二姨夫买点啥吃的用的。

苏慧也没推辞太多,就收了。

不过对柴米,也变得更热切了起来。

这时,二姨夫姚守财也从里屋出来了,他是个精瘦沉默的小老头,穿着洗得发白的旧褂子,脸上带着庄稼人特有的憨厚和局促,搓着手招呼:“都来了,快……快坐。地方小,别嫌弃。”他指了指屋里仅有的几条破旧板凳和一张同样破旧的小桌。

苏婉帮着苏慧张罗着倒水,用的是豁了口的粗瓷碗。苏锦虽然嘴上抱怨着,但还是坐了下来,接过碗,打量着姚守财:“守财,你这会计当的,村里穷成这样,你也没辙?”

姚守财叹了口气,声音低沉:“大姐,村太小,太偏了。没地,没路,年轻人能走的都走了,剩下的……编点筐篓,能换几个钱换几个钱,再不就靠山吃山,进山碰碰运气,挖点药材,套个兔子野鸡啥的。家家都难,我这会计……也就是记个账,发点上面拨的微薄补助,杯水车薪啊。”他语气里充满了无奈和对现实的认命。

“也挺好的。起码自在。”柴米笑着说道:“人呢,活这一辈子,其实也不知道忙啥……反正,这个社会,也饿不死人,吃的好点坏点都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