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正月初三,沈阳市举行了首届万米迎春长跑。机七二三班参加的同学有:贾庆,他如同一颗闪耀的星辰;杨东,恰似一阵温暖的春风;王大山,仿佛一座巍峨的高山;于德胜,宛如一头矫健的雄狮;章玉树,好似一棵挺拔的青松;杨庆柏……他们共同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万米长跑的起点和终点都设在辽宁工业展览馆。具体的路程宛如沈阳清代城墙,四四方方。从辽宁工业展览馆出发,沿文化路,途经和平大街、中山路、青年大街,最终又回到辽宁工业展览馆,完成了一次万米征程。
起跑后,章玉树犹如离弦之箭,一马当先,成功跻身前五十名。然而,他就像一头被激怒的公牛,用力过猛,导致岔气,剧痛如潮水般袭来,令他难以忍受。无奈之下,他只得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减缓速度,望洋兴叹!
贾庆犹如奔跑的藏羚头羊,在沈阳市迎春长跑中绽放光芒,荣获第87名的佳绩,成为我们班的骄傲。他犹如钢铁般坚韧,锻炼时的刻苦程度超乎常人,毅力更是坚如磐石。
贾庆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之中,他喃喃说道:“沈阳市万米迎春长跑啊,我都快忘记那是哪一年的事情了。不过,那时候参加长跑,我还真没觉得有多累呢。想当年在学校里,早上我经常会从学校出发,一路跑到红旗广场,然后再折返跑回学校,这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家常便饭。”
贾庆感慨地继续说道:“通过这样的长跑锻炼,我感觉自己的身体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种锻炼不仅让我拥有了更强健的体魄,还培养了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耐力。可以说,那段长跑的经历对我的一生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让我受益终身啊。”
在沈阳市迎春长跑的赛场上,我和杨东并肩站在起跑线上,心中充满了对比赛的期待。
随着发令枪响,我俩像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一开始,我迈着大步,想要迅速拉开与其他选手的距离,但没过多久,我就感觉到呼吸急促,脚步也变得沉重起来。
就在这时,身旁的杨东对我说:“长跑比赛不能迈大步,那样频率上不来,会很累的。”他的声音虽然不大,但却如同一道清泉,让我瞬间清醒过来。
我立刻调整了自己的步伐,改成了小步快跑。果然,这种方式让我感觉轻松了许多,呼吸也逐渐平稳下来,速度也慢慢地提升了上去。
在接下来的比赛中,我一直保持着小步快跑的节奏,不断超越着一个又一个选手。最终,我成功地跑完了全程,获得了第171名的好成绩。
杨东是第 176 名,他一边喘着粗气,一边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当我跑到青年大街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疲劳期,身体逐渐适应了奔跑的节奏,正准备全力冲刺呢!可是,就在这个时候,路边突然围过来一群看热闹的群众,他们把我堵住了,只留下了一条很窄的小道。”
杨东无奈地看着眼前的人群,心中有些焦急。他的目光落在了前面不远处的一位解放军战士身上,这位战士身材高大魁梧,相比之下,杨东显得有些瘦小。尽管杨东几次想要超过他,但都因为人多拥挤而无法成功。
“我真的很想冲过去啊!”杨东有些懊恼地说道,“可是那条小道实在太窄了,我根本挤不过去。而且那位解放军战士又那么高大强壮,我根本没办法从他身边挤过去。没办法,我只好一直跟在他后面跑,心里别提多着急了!”
王大山面带微笑地回忆起当年参加万米长跑的情景,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感慨:“那时候的我,虽然跑得不算快,但也坚持跑完了全程。”他顿了一下,接着说道,“我最终的名次是 300 多名,确实有些落后。不过,让我感到意外的是,组委会竟然还给我颁发了一个纪念章,这让我非常开心。”
王大山继续讲述着:“在长跑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于德胜。他跑得可真快啊!我根本跟不上他的节奏。他就像一阵风一样,从我身边疾驰而过。”说到这里,王大山不禁摇了摇头,似乎对自己的速度有些无奈。
青年时代,朝气蓬勃,迎春长跑,记忆犹新。我们曾经充满理想,我们曾经斗志昂扬,我们曾经青春靓丽,我们也曾经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