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器里的声音断断续续,林晚立刻调出前线回传的数据流。她盯着屏幕上的波形图,手指快速滑动,将三支小队失联前最后半秒的日志全部展开。每台设备的能源接收模块都出现了短暂的信号漂移,不是损坏,而是受到外部高频干扰后的共振反应。
她转身走到科研指挥区,站在主控台前。“把所有返修武器的日志调出来,按频段分类。”她的声音很稳,“我要看攻击发生前后0.5秒内的反馈曲线。”
几名技术人员迅速响应,屏幕上陆续弹出数十条数据线。林晚一眼就注意到,在某个特定频段上,所有异常设备都出现了微弱但一致的谐振峰。这个频率不在常规防御范围内,显然是对方专门设计的打击模式。
“问题找到了。”一名工程师低声说,“敌方脉冲波和我们的接收天线产生了共振,导致能量输入不稳定。虽然系统没崩溃,但重启延迟了1.3秒。在战场上,这足够致命。”
林晚点头。“那就改结构。滤波算法重写,加屏蔽层,缓冲机制也要优化。现在就开始。”
“可备用零件不够。”另一人抬头,“尤其是高频滤波器,库存只够修十台。”
“用原型机拆件。”林晚直接下令,“战备库里的两台测试机可以拆解,优先保障主攻部队。谁负责焊接?”
“张工和李工在轮班。”
她走过去,看着正在操作显微焊台的两人。他们已经连续工作八小时,动作依旧精准,但眼神有些发沉。林晚停下脚步,凝视其中一人的双眼。
他的脑海里闪过昨晚没合眼的画面,咖啡杯堆在桌角,脑子里反复检查电路图,生怕出错。他不想拖进度,但身体快撑不住了。
林晚收回视线,转身对后勤通道喊了一声:“送两份热餐过来,加提神剂。让他们轮换休息,每四十分钟换人。”
命令下达后,现场节奏明显缓了下来。一组人开始烧录新算法,另一组同步进行物理改装。林晚站在测试台旁,盯着第一台修复完成的便携式反制仪。
“做压力测试。”她说。
技术人员接入模拟脉冲源,启动三次高强度干扰。屏幕上的响应曲线始终平稳,没有延迟,也没有能量波动。
“合格。”那人松了口气。
林晚接过仪器,亲自按下激活键。绿灯亮起,信号稳定。她又让它连续运行十分钟,期间不断切换输出模式,设备始终正常。
“可以投入战斗。”她把仪器递还过去,“接下来,所有返修装备都按这个标准来。”
“我们得建个快检点。”旁边一位负责人开口,“前线送回来的设备太多,靠人工排查太慢。”
林晚看向他。
他脑子里正想着昨天三辆运输车撞墙的事。如果当时能提前发现模块异常,也许能避免事故。他想建立一套标准化流程,让每个战区都能快速判断设备是否可用。
“你说得对。”林晚说,“写一份检修手册,今天就下发。所有战区设立检测点,损伤装备必须在48小时内完成返修。”
“还有……”那人犹豫了一下,“敌方可能会换频率。这次是共振,下次可能是别的手段。”
林晚沉默几秒。“成立监测小组,专人负责追踪电磁特征变化。一旦发现新信号,立刻预警。”
话音刚落,科研团队的新报告传来。他们在废弃化工厂周边捕捉到间歇性高频辐射,强度不高,但持续存在。初步判断,那里可能藏有移动式发射装置。
“地图。”林晚说。
大屏切换,城北区域被标红。地下管网密集,电力独立,确实适合隐蔽部署。
“远程监测节点什么时候能建好?”
“最快十五分钟。”
“准备电源车。”她盯着那个位置,“一旦确认目标,十分钟内必须赶到。”
这时,第一批修复好的十台反制仪已完成终测。技术人员逐一登记编号,准备送往前线配发点。
林晚走过去,亲手打开其中一台的外壳,检查内部焊接点。焊口平整,线路规整,没有虚接或漏焊。
“这批谁做的?”
“王工带的组。”
她点点头。“保持这个标准。后续配件到了马上组装,不能停。”
“明白。”
她回到主控台,翻看下一阶段的技术预案。关于电磁环境的远程监控节点部署图还在更新,预计今晚能覆盖全城七成区域。
“林晚。”科研负责人走过来,“我们刚才做了推演。如果敌方继续升级干扰频率,现有屏蔽层最多能撑两次变频。再往后,必须换材料。”
“什么材料?”
“一种复合导磁合金,目前只有两家供应商能做。但我们联系过了,都被卡了订单。”
林晚抬眼看她。
她脑子里浮现出一封邮件截图,内容是某境外公司以“出口管制”为由拒绝发货。实际上,那家公司早就被域外势力控制,根本不会放货给联盟。
“找替代方案。”林晚说,“有没有其他材料能达到类似效果?”
“有几种可能,但需要测试。”
“尽快安排实验。另外,查一下国内有没有小厂能私接单子。不要走正式渠道,用暗网中转资金。”
那人记下指令,转身离开。
林晚坐回位置,目光落在沙盘上。西南片区的绿点已经恢复,东郊和城南的部分区域仍在重启。医疗组正在转运伤员,巡逻队加强了身份核验。
她拿起平板,查看各战区上报的装备状态。已有六个单位完成首批更换,其余正在排队领取修复设备。
“通知前线指挥官。”她对着通讯器说,“新一批反制仪今晚配发到位。使用过程中有任何异常,立即反馈。”
“会不会有人故意不报?”旁边一个年轻研究员小声问。
林晚看他。
他想到之前有队员隐瞒设备发热的情况,结果导致行动中断。他担心这次也会有人怕担责而掩盖问题。
“建立匿名反馈通道。”林晚说,“允许一线人员绕过直属上级,直接向科研组提交故障信息。同时,每台设备加装自动记录模块,运行数据实时上传。”
“这样能抓到问题,但……万一数据被截获呢?”
“加密传输,跳过频率发送。每隔五分钟换一次信道。”
那人点头,低头去改方案。
林晚站起身,走到测试区边缘。一台刚修好的反制仪放在桌上,外壳还没合上。她伸手碰了碰散热片,温度正常。
外面传来脚步声,一名技术员抱着一堆电路板进来。“第二批零件到了,都是从原型机拆的,还能用。”
“分三组同时作业。”林晚说,“今晚必须完成三十台的改装量。”
“人力可能不够。”
“叫上实习生,只要会焊的都上。”
那人应声而去。
林晚看了眼时间,距离上次脉冲攻击已过去两个小时。敌人没有再动手,说明他们也在等待,观察联盟的应对速度。
她不能让他们等太久。
“把修复流程录下来。”她对摄像人员说,“剪成教学视频,发给各战区技术员。让他们边学边修,加快进度。”
“要不要加字幕?”
“要。步骤写清楚,别省略任何细节。”
视频录制很快开始。一名资深工程师一边操作一边讲解,从拆壳到烧录再到测试,全程无剪辑。
林晚看了一会儿,确认内容准确,才让团队上传到内部网络。
这时,远程监测节点终于搭建完成。屏幕显示,废弃化工厂方向的高频辐射仍在持续,且每隔十二分钟有一次小幅增强,像是某种定时校准。
“果然是活的。”她低声说。
她立刻接通前线待命组。“电源车准备好了吗?”
“已在集合点待命。”
“等我命令。”
她没有马上行动。敌人的发射阵列埋在地下,贸然突袭可能触发自毁程序。而且,那辆黑色厢式货车还没找到。
她调出城市道路监控,重新筛查可疑车辆。系统标记出一辆右尾灯破损的物流车,最后一次出现在城北隧道出口,之后信号消失。
“查它的燃油补给记录。”她说,“这种车跑长途,一定加过油。”
技术人员迅速调取周边加油站数据。果然,三小时前,同一车牌在郊区某民营油站有过交易记录。付款方式是现金,司机戴帽子,看不清脸。
但摄像头拍到了下车时的一个动作——他左手扶门框,右手拎包,走路有点跛。
林晚放大画面。那人的右鞋底沾着泥,颜色偏深,像是从湿地走过。
她立刻对比地图。城北一带符合湿地特征的,只有老河道沿岸的施工围挡区。
“通知特种小队。”她站起身,“重点排查河道附近的废弃建筑。特别是那些有临时供电痕迹的地方。”
命令刚下,测试区传来提示音。第三批修复武器通过终检,共计十二台。
林晚走过去,亲手打开其中一台的记录模块,确认数据上传成功。
她正要把设备编号录入总表,突然发现某一列数值有轻微跳动。不是故障,而是接收灵敏度在周期性波动。
她皱眉,把数据导出来单独分析。
三分钟后,她抬起头,看向正在调试设备的技术员。
“你们改滤波算法的时候,有没有调整过增益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