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都市言情 > 大民富商苏半城 > 第189集:呼吸的地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绿色的呼吸

苏氏生物建材实验室的恒温培养箱发出第三声警报时,苏晓正在拆解一块来自幼儿园的碳吸收地板样本。玻璃皿里的菌丝体在显微镜下呈现出异常活跃的状态,原本该呈规律波浪状的菌丝边缘,此刻像被风吹乱的发丝般纠结蜷曲,透着一种近乎狂躁的生命力。

“边缘卷曲度超过安全阈值17%。”生物学家陈舟推了推滑落的眼镜,指着屏幕上跳动的红色曲线,“这已经是第三块返厂的样板了,全都来自阳光幼儿园的大班教室。”

苏晓用镊子挑起一丝菌丝,指尖能感受到微弱的震颤。这种从极地苔原筛选出的工程菌丝,本该是完美的碳吸收载体——在恒温恒湿的实验室里,它们会根据环境co?浓度调节代谢速率,像无数微型肺叶般完成气体交换。三个月前在幼儿园铺设时,实时监测数据显示室内氧气含量稳定提升8%,家长们甚至反馈孩子午睡时的呼吸都变得更平稳。

变故发生在一周前。负责维护的工程师在例行检查时发现,大班教室的地板边缘开始向上翘起,像是被某种力量从内部撑开。更奇怪的是,卷曲只出现在孩子们活动最频繁的区域,午休时段却会略微平复。

“取孩子们活动时的环境数据对比。”苏晓点开监控录像,画面里几十个孩子正围着老师做游戏,此起彼伏的笑声几乎要冲破屏幕。她将声音波形图与菌丝活性曲线叠加,两条折线在同一时间点呈现出惊人的吻合度——每当笑声达到峰值,菌丝的生长速率就会出现脉冲式飙升。

陈舟突然“啊”了一声,调出一组被忽略的参数:“你看氧气浓度,孩子们奔跑时居然冲到了24.3%,比我们设定的最高阈值高出12%。”他指着培养箱里新接种的菌丝,“这是昨天从教室取回的样本,我试着播放了孩子们的笑声录音……”

玻璃皿中的菌丝正在肉眼可见地舒展、延伸,原本规整的菌落边缘冒出细密的白色绒毛,像听到指令般朝着声源方向生长。苏晓关掉录音,菌丝的躁动立刻平息下来,恢复成匀速代谢的状态。

“它们能‘听’到声音?”苏晓的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而且对特定频率的声音有反应。”她想起铺设地板时特意避开了音响设备附近,却唯独没考虑过幼儿园最不缺的就是孩子的笑声。

当天下午,苏晓和陈舟带着便携式监测仪蹲守在幼儿园的观察室。孩子们的户外活动结束后涌进教室,一阵清脆的笑声刚响起,地板下方的传感器就传来急促的数据流。陈舟盯着屏幕上的频谱分析:“主要集中在500-1500赫兹,正是儿童笑声的典型频段。”

最关键的发现出现在绘画课。当老师让孩子们安静画画时,菌丝活性维持在正常水平;而当一个小男孩讲了个笑话引发全班哄笑时,监测仪突然发出蜂鸣——氧气浓度瞬间突破25%,地板拼接处的缝隙里甚至渗出了透明的代谢液。

“不是简单的声音刺激,”苏晓看着孩子们笑红的脸蛋,“是情绪。菌丝对愉悦情绪产生的声波有特殊感应。”她想起研发初期为了增强菌丝的环境适应性,曾植入过一种能感知生物电信号的基因片段,或许是这种改造意外让菌丝进化出了对情绪声波的响应机制。

回到实验室,团队连夜设计“声控生长”方案。陈舟提出在地板中嵌入声波滤波器:“就像给菌丝装个音量旋钮,当笑声强度超过阈值,自动降低感应灵敏度。”但苏晓否定了这个想法:“我们要的不是抑制,是引导。”

她指着监测数据里的波动周期:“孩子们的笑声有自然起伏,菌丝的生长节奏其实可以与之匹配。就像呼吸训练, inhale 时生长,exhale 时休整。”最终确定的方案是开发动态响应算法,让菌丝根据笑声的频率和强度自动调节代谢速率,既保留氧气浓度的自适应提升,又能通过节律性生长防止过度扩张。

调试在空置的教室进行。苏晓让团队成员轮流播放不同情绪的声音样本:婴儿的啼哭、成年人的争吵、音乐会的演奏……菌丝只对孩子们的笑声有明显反应。当陈舟播放一段录制的幼儿园欢笑声时,地板表面泛起柔和的光泽,边缘保持着平直状态,传感器显示氧气浓度稳定在21.5%——比普通环境高出10%,且始终维持在安全区间。

正式启用那天,苏晓特意留在幼儿园观察。孩子们在教室里追逐嬉戏,笑声像银铃般洒满每个角落。她蹲下身触摸地板,能感受到轻微的、有节奏的起伏,像大地均匀的呼吸。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地板上,那些曾经卷曲的边缘此刻平直光滑,拼接处的木纹在光影中连成流畅的曲线。

“苏总,您看这个。”陈舟递过平板,上面是实时生成的氧气浓度曲线,像起伏的山峦般与孩子们的活动轨迹完美重合。大班老师走过来笑着说:“孩子们说地板变得暖暖的,午睡时都睡得特别香。”

苏晓望着奔跑的孩子们,突然理解了这种异变的意义。最初研发碳吸收技术,是为了对抗环境污染,却在不经意间创造出能与人类情绪共生的生命材料。这些植入菌丝的地板不再是冰冷的建材,它们像有生命的绿色肺叶,在孩子们的笑声中呼吸、生长,用最温柔的方式守护着成长的空间。

离开时,她最后看了眼教室。夕阳下,地板的木纹在微风中仿佛泛起涟漪,那是菌丝在舒展身体,吐纳出带着草木清香的氧气。或许科技的终极意义,从来不是征服自然,而是找到与生命和谐共生的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