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都市言情 > 大民富商苏半城 > 第150集:续写辉煌篇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新起点:传承之火照亮全球商业征途

上海外滩的晨光,透过苏式集团总部顶层会议室的落地窗,将黄浦江的粼粼波光投映在锃亮的红木长桌上。桌首位置,苏明远指尖轻轻拂过镶嵌在墙面的家族徽章——那枚以齿轮与麦穗交织的图案,边缘还镌刻着祖父苏承宗创业时的手刻商号。六十二岁的他鬓角已染霜色,但眼神依旧如年轻时般锐利,正落在长桌另一端的投影幕布上。

“这是我们在非洲新能源基建项目的第三期规划图。”苏明辉的声音带着经年累月主持会议的沉稳,他手中的激光笔在屏幕上划出一道红光,“撒哈拉以南的光伏电站群,将是我们未来五年技术输出的核心战场。”

年轻一辈的身影在晨光中显得格外挺拔。苏晓指尖快速敲击着平板电脑,实时调取着项目数据;堂弟苏晨则转动着手中的智能指环,那是他主导研发的供应链监测系统原型机。十年前那个在会议室里听父辈讲述创业史的小姑娘,如今已是集团国际业务板块的掌舵人,眼角眉梢间既有苏明远的果决,又透着属于新一代的灵动。

“爸,二叔,”苏晓合上平板,目光扫过在座的堂兄妹们,“上周我在肯尼亚实地考察时,当地能源部长提到了‘非盟2063议程’中的数字化电网需求。我们的智能运维系统如果能结合他们的本土数据模型,接入成本能降低百分之十七。”她推过一份电子报告,屏幕上立刻跳出三维建模的电网拓扑图,“这是阿明他们技术团队连夜做的适配方案。”

坐在苏晓身旁的阿明·奥杜尔抬起头,这位来自尼日利亚的年轻工程师眼中闪烁着兴奋:“苏小姐说得对,我们在拉各斯的试点已经验证了算法兼容性。”他的中文带着独特的韵律,却精准地传达着技术细节。

苏明远看着眼前这一幕,忽然想起三十年前那个雨夜。他和苏明辉挤在香港中环一间不足十平米的办公室里,为了一笔关键订单熬红了眼,桌上的计算器反复计算着原料成本,窗外是维多利亚港彻夜不息的灯火。那时的他们,何曾想过家族企业会站上全球能源转型的潮头?

“传承不是复制。”苏明远忽然开口,苍老的声音在静谧的会议室里格外清晰,“你们的祖父靠一台老旧机床开创家业,我们这代人用二十年时间把生产线铺到了东南亚。但现在,”他指了指屏幕上的光伏矩阵,“这个时代需要的是破界创新。”

苏明辉接过话头,从文件袋里取出一份泛黄的手稿——那是苏承宗1956年写下的《实业计划书》,纸张边缘已磨出毛边,钢笔字迹却依旧遒劲:“爷爷在最后一页写过,‘商道如水,遇石则绕,逢渊则聚,然其志在江海’。现在的‘石’,是技术壁垒和地缘政治;‘渊’,是未被开发的新兴市场。而你们的‘江海’,应该是整个地球村。”

苏晓忽然想起十年前第一次参与市场调研的情景。那时她带着团队在西南小城的街巷里发问卷,被当地商户当成骗子赶出门。如今,她的团队在约翰内斯堡与当地部落长老共饮棕榈酒,在圣保罗的贫民窟里调试微型储能设备。那些曾经的挫折,早已化作此刻眼中的星光。

“我们准备成立‘承宗创新基金’。”苏晨忽然站起身,全息投影从他的指环中弹出,在空中勾勒出基金的架构图,“首期注资五十亿,专门用于孵化清洁能源领域的初创企业。我希望十年后,能在我们的产业链上看到更多像阿明这样的年轻团队。”

苏明远注意到苏晨的袖口露出一截红绳——那是当年苏承宗送给每个孙辈的平安绳,如今成了他们传承精神的信物。他想起去年在剑桥大学演讲时,一位教授问他:“苏先生,在AI和区块链颠覆商业逻辑的时代,家族企业的护城河在哪里?”他当时的回答是:“在人心。在每一代继承者掌心传递的温度。”

会议结束时,外滩的钟声恰好敲响九点。苏明远和苏明辉并肩站在落地窗前,看着楼下陆家嘴的车流如织。年轻一辈们三三两两地走出会议室,苏晓正和阿明用中英双语讨论着非洲项目的细节,苏晨则在给美国硅谷的合作伙伴发视频语音。

“你看,”苏明远忽然笑了,指着远处一艘破浪前行的货轮,“就像当年我们送第一批成衣去欧洲时坐的那艘船。”

苏明辉点点头,从西装内袋掏出两张泛黄的船票——那是1992年他们兄弟俩远赴意大利参展的船票。票根上还留着当时用铅笔写的参展目标:“拿下三个欧洲订单”。如今,苏式集团的海外子公司已遍及四十七个国家。

“该交班了。”苏明远轻轻拍了拍弟弟的肩膀,“记得我们第一次带苏晓去工厂,她蹲在机床边看了一下午,小手还被铁屑划破了。”

“现在她能带着团队在撒哈拉装光伏板了。”苏明辉的语气里带着欣慰,“刚才晨晨说的那个基金,让我想起父亲当年偷偷资助穷学生读书的事。”

两人沉默地站了一会儿,听着身后办公室里传来的键盘敲击声和年轻人的讨论声。那些声音里,有苏式集团初创时的拼搏劲,有开拓海外市场时的闯劲,更有属于这个时代的创新锐气。

下午的董事会上,苏明远和苏明辉正式宣读了人事任命书。当读到“苏晓任集团全球战略发展总裁”“苏晨任技术创新委员会主席”时,会议室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苏晓接过任命书的瞬间,触碰到父亲指尖的温度,忽然想起小时候父亲常说的话:“做生意就像种树,前人栽树时要想着后人乘凉,后人乘凉时也不能忘了培土。”

散会后,苏晓走到祖父的铜像前,轻轻擦拭着底座上“创新、拼搏、奉献”六个字。阳光透过穹顶的彩绘玻璃,在她身后投下长长的影子。手机忽然震动,是阿明发来的照片——肯尼亚的孩子们围着刚落成的光伏电站,脸上映着太阳能板反射的光芒,每个人眼中都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

与此同时,苏晨正在实验室里调试最新的氢燃料电池模型。他手腕上的红绳不经意间垂落,碰到了仪器面板上跳动的电流。这个细微的动作,让他想起二叔曾说过,祖父当年在防空洞里搞研发时,也是用一根红绳绑住图纸,怕被穿堂风吹散。

夜色渐浓,苏式集团总部的灯光依旧明亮。苏明远和苏明辉坐在顶楼的茶室内,看着江对面浦东的璀璨灯火。桌上的青瓷茶壶里,泡着苏承宗生前最爱的祁门红茶,茶香袅袅,一如家族百年传承的精神,在时光中沉淀,却又在新的时代里焕发新生。

“听说苏晓明天要飞迪拜,谈那个沙漠垂直农场的能源合作?”苏明辉端起茶杯。

“还有苏晨,后天要去柏林参加新能源峰会。”苏明远笑了,“他们这代人,脚下的路比我们当年宽多了。”

“但心里的根不能变。”苏明辉望向窗外,“你看那黄浦江,不管流多远,源头都在长江上游。我们的根,就在祖父当年那个小作坊里。”

这时,苏晓的微信消息弹了出来,附带一张照片:非洲草原上,夕阳将光伏板阵列染成金色,一群长颈鹿从远处走过,脖颈间仿佛戴着光的项圈。消息内容很简单:“爸,二叔,新起点的第一缕光,看到了。”

苏明远放下手机,忽然想起祖父临终前说的话:“做生意,要眼里有光,心里有火,脚下有路。”此刻,他看着江面上穿梭的货轮,看着陆家嘴不断拔高的摩天楼,忽然明白,所谓传承,从来不是将火炬简单传递,而是让每一代人都用自己的热情去点燃新的火焰,让这火光既能照亮脚下的路,也能温暖远方的人。

而苏式家族的这簇火,在历经三代人的传递后,正以更耀眼的光芒,照亮全球商业的征途。当苏晓在迪拜的沙漠中调试智能能源系统时,当苏晨在柏林的峰会上展示氢燃料技术时,当更多像阿明这样的年轻人加入这个大家庭时,那枚齿轮与麦穗交织的徽章,正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焕发出属于它的、更加璀璨的荣光。这,或许就是传承的真正意义——让过去与未来在当下交汇,让个体的奋斗融入时代的洪流,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属于一个家族、一个企业、一个时代的深深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