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一户是齐霄南某天带回来的,被家人卖了。那天刚好齐霄南路过牙行子,就把他给带了回来。
在这个动乱的年代,人命贱如草,梁一户的卖身银两也不过十两银子。
单靠梁一户肯定是不行的,沈青云还请了一个掌柜,这是城北的张掌柜推荐的,余斯。
梁一户跟着小绿学的东西有点杂,小到家里的生活安排,大到外出店铺的运作查账等等。
沈青云跟着瞅了两眼,小绿不亏是小红的徒弟,这简直就是一个全能的管家。
经过半个月的磨合,梁一户成功地出师了。沈青云家里的事情没有太多,大部分的他都是呆在店铺里的。
收税进行得很顺利,因为之前官府提供的良种,每家每户收成都很不错。
家家有余粮。
收粮的商队也来了,不过因为之前战乱的原因,没多少家愿意卖粮。
收税的事情告一段落,由齐霄南出面牵线,沈青云在祥和酒楼宴请新来的农官杨承郁。
沈青云端坐在靠窗的位置,湖蓝色裙裾上绣着暗纹缠枝莲,指尖无意识摩挲着茶盏边缘。
身旁的李文政一身藏青常服,双手交握放在膝上,眉宇间带着几分拘谨。
“咯吱”一声,厢房木门被推开。齐霄南身着石青色锦袍,侧身引着一位老者进来,“阿云,文政,这位便是杨大人。”
沈青云与李文政同时起身。来人虽头发已白了大半,却梳得一丝不苟,藏在方巾下的鬓角修剪齐整,深灰常服的领口袖口都浆洗得笔挺。
他目光扫过屋内,落在沈青云身上时微微一顿,随即拱手笑道:“原来这就是令夫人,真是国色天香啊。”声音洪亮,带着中气十足的爽朗。
“杨大人谬赞了。”沈青云屈膝行了个半礼,鬓边银流苏轻轻晃动,“一路辛苦,快请坐。”
她抬手示意主位,目光却不着痕迹地往李文政那边偏了偏。
杨承郁哈哈笑了两声,拱手作揖时袍袖翻飞:“坐,都坐。”待众人分主次落座,他才转向李文政,眯眼打量片刻。
“这便是令侄么?瞧得倒是挺精神的。”
李文政连忙起身,作辑行礼,“见过杨大人。”
杨承郁点头示意,“倒是一表人才,怎么想不开要想去学农事。”杨承郁对于今天的带来他是知道的,还以为是一个年纪比较大的要跟着学。
没想到竟然是一个少年郎,农事可少有少年郎学习哟。
李文政有些紧张,不由自主地看向了沈青云。
沈青云对他报于一个鼓励的眼神。
在沈青云的鼓励下,李文政大胆地说道:“因为我喜欢。”开了这个口,李文政松了一口气,滔滔不绝地这样说起自己的看法。
杨承郁看向李文政有些赞叹,没想到这少年郎还能说的头头是道。
他捻着花白的胡须,目光在李文政激动的脸上转了两圈,问道:“你还年轻,难道你不想去报取功名吗?”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李文政把精力放在来农事身上,后面想在回去读四书五经什么的,那可就很难了。
李文政回道:“之前婶婶也和我说过,但是这并不合适我,做这个选择我并不后悔。”
“好,就冲你这么说,老夫还得真收下你。”杨承郁拍了下桌子说道。
他也希望这一身本事能有人继承,可惜家中子弟皆不愿。从他这搭上线后,就自找门路跑了。
宁愿去做工匠,都不愿意来做农官。
杨承郁叹了口气,这工匠多难做,很容易脑袋不保,农官多好。
就是没人愿意。
李文政当场拜师,敬了一杯茶,“老师!”
杨承郁接过了,笑道:“快坐下吃饭吧。”
齐霄南起身和外面的小二低声吩咐了一句,再次回来的时候手里拿着一个盒子。
这是沈青云提前准备的,因为不知道结果如何,她把盒子暂放在了外面。
如果事情不成,这礼物她就不拿出来了。
“杨大人,这是文政的拜师礼。”沈青云打开盒子,里面一格一格的全都是种子。
这个拜师礼是她精挑细选出来的种子,有些还用系统优化改良过的。
杨承郁很惊奇,他以为的拜师礼是平常普遍的那种,没想到竟然是一盒种子。
他问道:“齐夫人,这盒种子可有什么讲究。”
沈青云笑了笑,“还是让文政给您解释吧。”
李文政站起来,指着第一个格子说道:“这是稻子的稻种,亩产一百十二斤,这是我家今年用的稻种,亩产两百斤……”
李文政详细地给杨承郁介绍,杨承郁越听越激动。
他激动得脸都红彤彤的,“这是怎么做得到。”不说亩产一百二十斤,就说亩产两百斤,那可真是不得了。
而且这种子主食居多,水里有稻子,旱地上有小麦,糙米,豆子。
这礼,真的送到了他心尖尖上了。
“这些你们种过了吗?”
李文政点了点头,“稻子今年用是亩产两百斤的,不过得要伺候好一点才行。”
李文政是全程记录跟着这个下来的,他对这个是很了解的。
杨承郁问道:“这是怎么做到的。”要知道,改变可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他可从来没做到。
“这……”李文政犯了难,他也不清楚。
沈青云插嘴回道:“简单,就是择优而选,有些种子本来很优秀的,优秀的和优秀的种在一起,在选出一个优秀的。”
她是有挂才能这么快,如果是普通做实验,那得要靠时间去实践了。
杨承郁听着沈青云说着这新奇的思路,茅塞顿开。
他有点羞愧,“齐夫人这般优秀,老夫惭愧啊。”
“您别这么说,我也就是看的书多一点。”沈青云摆摆手,她就理论知识多。
杨承郁不这么觉得,就单单这良种,都不知道要比之前产出多少粮食了。
他对沈青云钦佩及了。
这一顿饭吃得大家都很满意,事情也顺利地解决了。
李文政后面跟着杨承郁学习,大部分的时间也都不在家里。
……
家里的两个小孩学习都安排妥当了。
饭桌上,就沈青云和齐霄南吃饭。
沈青云一时间还没反应过来,觉得家里空荡荡,说道:“这可真不容易啊,从我们下山就开始找,耽搁到了现在。”
齐霄南夹了一筷子的菜放到沈青云碗里,“现在这样就挺好。”
在也没人能打扰到他了,齐霄南狂喜。
“对了,上次不是拜托一个商队找下你说的西瓜吗。这支商队已经来到了,东西放在城北的铺子里。”
“好啊,我们去看看。”
来到城北,叫卖声,吆喝声,络绎不绝。
沈青云看着这一幕,感觉之前的尸横遍地离自己好远好远。可实际上,还没过去一年。
人果然是一个奇迹的物种,沈青云感慨道。
林大柱正在搬货,最近商队来得多,寄卖的东西也多。
“云娘,你来了。”
王丽娘放下手头清点的清单,转交给了店里另外一个伙计。
现在生意越来越好,城北就单靠三个人已经忙不过来了,齐霄南多请了一个伙计。
沈青云说道:“我定的东西呢,听说去西北的商队回来了,我来看了。”
“来这边,”王丽娘引着沈青云来到了铺子里的一个角落。
“他们说按照你的要求,找到了。圆圆的,能吃。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个不甜。”
“而且他们说不能生吃,要煮熟了才行。”
沈青云有些好奇了,这是给她找了什么回来。
她迫不及待地解开袋子的绳子,一片黄澄澄映入眼帘。
王丽娘说道:“商队头说这在当地叫地蛋,你看行不行。”
沈青云有些哭笑不得。
这不就是土豆嘛。
她回道:“不是西瓜,但这的蛋我也要了,你和商队结账吧。”
“行,这些我让人给你搬回家去?”
“嗯,搬回家,放前院。”沈青云说道。
因为伙计送货一般都是要比较晚,沈青云拿了一个小篮子,装了一些带了回家。
土豆嘛,能吃的东西也很多。
她问道:“你说我们在这边种植的蛋,然后做成吃的去卖怎么样。”
“这的蛋我记得没错的话,产量也是很高的。”
齐霄南挑了挑眉毛,对于沈青云什么都认识他已经不在感到好奇了。
“种是可以,这对地有什么要求吗?”
“没多大要求,之前种稻子的地就能种。不过我忘了这的蛋有什么疾病了。”
沈青云是真的忘了,小批量的种植还能用系统的加数值维持着。一旦大批量还是得靠人力伺候才方便的。
“没关系,先种下一批,让文政来看看。”
“对呀,”沈青云拍手说道,她怎么就忘了家里还有个正在学农事的呢。
“就这么定了,我回去给你做好吃的去。”
土豆最好吃的,就是薯条了!
这是沈青云的最爱,她之前这就经常自个炸薯条,想吃多少就吃多少。
陆茂的刀工不容置疑,每条都切得大小均衡。
清洗干净,用红薯粉裹均匀,这一步是为了定型。
裹着粉炸的薯条,才不会软趴趴的。
家里没有植物油,用的是猪油,猪油也不赖。
薯条这个没有什么技术,要是火候,这对于陆茂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难题。
炸好出来沈青云试了试,清清淡淡,没味没道。
糟糕了,忘记放盐了。
“陆茂,得放盐。”
已经炸好了就没办法了,沈青云直接在上面撒了一点点,稍稍有点味道也好。
陆茂在炸的时候,沈青云也没闲着。
拿了一个炉子熬番茄酱,薯条没有了番茄酱,就没了灵魂。
新的一批重新加了盐,炸出来的味道就对了。
沈青云沾着番茄酱吃了一口,“就是这个味道。”
端着一盘送给正在书房办公的齐霄南,“快试试看。”
齐霄南在沈青云期待的眼神下,尝试了一下。
“怎么样。”
“有点怪,感觉和炸肉差不多,但是这是素的。”齐霄南说道。
“有肉味是因为用了猪肉,如果用植物油就不同了。”
“菜籽油?”齐霄南问道,家里的菜籽还没能压油的,还需要在长一长。
“菜籽油不算好,得用花生油。”
花生油?齐霄南惊讶了,他没想到花生也能出油。
“肯定,花生比菜籽出油率还高。”沈青云说道。
“那等到家里的花生能收了,我们试试。”
“拿去油坊吧,在家弄可得好久。”
油坊,是专门榨油用的。在古代,都是靠人力的敲打材料反复五千次以上才能挤出油。
一般的人家都是自己在家压油的,因为送去油坊,需要收费。
收费一般是二到三成,要么是出银两。
……
商队送来的地蛋很多,沈青云留下一部分当做种子之后,还能尽情地吃。
今天还不是沈青舟休沐的日子,沈青云打算带着薯条过去一趟。
薯条这个东西得先炸才好吃,陆茂提前准备好了材料放在车上。
沈青云到书房里去找齐霄南,“你忙完没,我去看望舟哥儿,你去不去。”
齐霄南放下笔,“我去。”
到了袁夫子家,沈青舟和袁夫子正在院子外面的那块地上忙活。
今天是在田里干活的日子。
沈青云熟门熟路地到了厨房,洗干净锅,把自带的猪肉全部倒锅里炸。
沈青云来了,袁夫子自然也不会压这沈青舟一直在田里干活,打发他提前上来了。
“阿姐,你又在做什么好吃的。”
“薯条,刚拿到的。”
沈青云炸了一盘出来,番茄酱倒在碗里,“来,沾点番茄酱。”
番茄酱沈青云糖的比例控的很好,吃起来酸酸甜甜的。
没有小孩能拒绝薯条,沈青舟也不例外。
他吃得两眼冒光,激动地到田埂上大喊:“老师,唐悟,快来吃好吃的。”
唐悟皱了皱眉头,“老师,青舟也太急躁了,要罚他多扎一会马步。”
有什么好吃的,要知道在袁夫子这里伙食可不差,他们的一人一个月的伙食标准是二十两。
这是什么概念,齐霄南带回来的梁一户卖身钱也不过十两银子。
袁夫子这里的伙食大都是加了药材,给学生打熬身体的。
平日里也是挑得好的吃的,外面都买不着的牛肉,他们这里可是一个月吃一回。
唐悟心想,也不知道袁夫子的哪里找的。他家都没吃过几回牛肉,袁夫子这里竟然还能一个月吃一回。
他家可不是沈青舟那穷家庭,想到这里,唐悟对袁夫子的敬佩又加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