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大明商途:重生之商业帝国 > 第287集:建设中的挑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青山之下的攻坚路

莫干山的晨雾还没散尽时,陈默已经站在了那片待开发的山谷前。无人机盘旋着掠过黛色的山脊,屏幕上跳动的等高线像纠缠的蛛网——这片被当地人称为“迷魂谷”的地方,正是他旅游帝国蓝图里最关键的一块拼图,也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一、图纸上的裂痕

“陈总,东南角的断层带比勘测时宽了三米。”工程师老周把打印好的地质报告拍在临时搭建的板房桌上,墨迹被山间的湿气洇出毛边,“按环保要求,爆破作业半径得再缩小五十米,这意味着原定的观光车道要改道。”

陈默的指节叩着地图上那条蜿蜒的红线。三个月前签下开发协议时,他看中的正是这片喀斯特地貌的独特性——溶洞、暗河与原始森林交织,是打造沉浸式自然景区的绝佳素材。但此刻,那些鬼斧神工的地质奇观,都成了工程队的拦路虎。

施工队进场的第三周就出了状况。重型机械刚开上半山腰,就陷进了暗藏的溶洞裂隙,钢丝绳拽断了三根才把挖掘机拖出来。负责环保评估的李教授带着团队来复查时,指着施工日志上的植被破坏数据直皱眉:“这里的青冈树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移栽成活率不足三成,你们的清表方案必须重做。”

夜晚的板房里,陈默对着灯光翻看村民名册。景区规划红线内涉及七个自然村,三百多户人家的生计都与这片山林息息相关。白天在村口遇见的王老汉总拄着柴刀站在老槐树下,烟袋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祖祖辈辈靠砍竹子、采山货过活,你们来了,饭碗咋办?”

二、山坳里的谈判桌

第一次村民大会开在村委会的水泥坪上。陈默刚拿出景区规划模型,就被此起彼伏的质疑声淹没。“挖山毁林,山神会发怒的!”“征地补偿款够盖几间房?”最激烈的是养蜂人赵老四,他的二十多个蜂箱就安置在规划中的游客中心位置。

“我保证三件事。”陈默把扩音喇叭凑近了些,山风吹得他的衬衫贴在背上,“第一,所有施工区域避开古树和溶洞群,环保专家全程监督;第二,征地款按国家标准上浮两成,另外每户优先安排一人到景区工作;第三,咱们一起办个山货合作社,景区里设专柜销售。”

人群安静下来时,王老汉的烟袋锅在鞋底磕了磕:“你说的合作社,能比我自己赶集卖价高?”陈默从包里掏出一份和县城超市签订的供货协议:“保底收购价上浮十五个点,卖得好还有分红。”他瞥见赵老四攥着拳头的手慢慢松开了。

真正的考验在迁坟那天到来。按照习俗,山里的祖坟动土要选黄道吉日,可工程进度不等人。陈默让施工队停工三天,带着祭品跟着族长去祖坟山祭拜。他蹲在那块刻着“先考李公之墓”的石碑前,听白发苍苍的族长讲先辈们避战乱进山的往事,忽然明白这些土坟堆里埋着的不只是骨灰,还有整个村落的记忆。

“新墓园选在风水更好的向阳坡,”陈默递过去一张设计图,“用青石板铺路,栽上松柏,清明节景区免费开放祭祖通道。”族长摸着石碑沉默良久,终于点了头:“后生懂规矩,我们信你一回。”

三、石头缝里的生机

修改后的施工方案把观光车道改成了架空栈道,桩基要打进坚硬的石灰岩里。打桩机的轰鸣声惊飞了崖壁上的岩燕,也震得附近张婶家的土坯墙掉了灰。陈默让施工队暂停作业,带着工人帮张婶重新糊墙,又请环保部门做了声波检测,把施工时间限定在上午九点到下午四点。

赵老四的蜂箱最终搬到了景区边缘的蜜源林。陈默请来了县农业局的技术员,教他改良蜂种。当第一批带着“迷魂谷”标签的野蜂蜜摆在景区样板间时,琥珀色的蜜液里映出赵老四黝黑脸上的笑纹。王老汉的儿子小王成了景区的森林防火员,穿着制服巡山时,总爱跟游客讲那些关于山神的老故事。

雨季来临前,暗河改道工程遇到了难题。按设计要在溶洞里架设一座玻璃观景台,但渗水问题始终解决不了。陈默在工地住了半个月,和工程师们盯着监测屏上的水流数据,最终想出了“导渗+引流”的方案——把渗出的地下水引入景观水池,既解决了安全隐患,又多了道“暗河涌泉”的景致。

那天傍晚,陈默沿着临时便道下山,看见赵老四正蹲在新栽的核桃树苗旁浇水。夕阳穿过薄雾,给栈道的钢骨镀上了层金边。“陈总,”赵老四直起身,手里的水壶晃出些水花,“我家小子考上旅游学校了,说将来回来当导游。”

四、绿与金的平衡术

环保验收那天,李教授在生态监测站里翻看数据。空气负氧离子浓度比开发前还高了十个百分点,新种植的三百多株青冈树苗成活率达八成。“你们那个截污系统做得不错,”老人指着显示屏上的水质曲线,“暗河的鱼群又回来了。”

景区试运营期间,合作社的山货专柜前排起了长队。王老汉的笋干、赵老四的蜂蜜,还有张婶手工织的土布围巾,都成了游客抢手的纪念品。陈默在监控室里看着这一切,手机收到银行发来的到账提醒——第一笔合作社分红已经打到村民账户上。

重阳节那天,景区特意对村民免费开放。陈默陪着王老汉走在新建的木栈道上,老人拄着景区特制的竹拐杖,脚步比从前轻快。“你看那片茶林,”王老汉指着山坡,“当年我爹种的,现在成了观景台。”阳光穿过茶树叶,在他们脚下织出细碎的光斑。

夜里的庆功宴上,施工队长端着酒杯来敬酒,安全帽上还沾着泥点:“陈总,这辈子建过不少工程,就这个心里最踏实。”陈默仰头喝下酒,辣味从喉咙烧到胃里,像这片山林里跃动的火苗。

窗外,栈道的夜灯次第亮起,像串在山腰间的珍珠。陈默知道,这片土地的故事才刚刚开始——那些曾经横亘在图纸上的难题,最终都化作了景区里最动人的风景。就像山坳里那株被小心保护起来的千年银杏,根扎在土里,叶向着阳光,既有岁月的重量,又有新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