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大明商途:重生之商业帝国 > 第284集:旅游景区考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黔山深处的回响

车轮碾过最后一段坑洼的土路时,林默的越野车底盘发出了一声沉闷的磕碰。副驾驶座上的赵工猛地抬起头,手里的地质勘探图差点滑落在地:“林总,前面应该就是地图标注的界碑了。”

林默踩下刹车,摇下车窗。潮湿的风裹挟着松针与泥土的气息涌进来,远处的山峦在氤氲雾气中若隐若现,像幅被雨水洇开的水墨画。他推开车门,深褐色的泥土立刻漫过了鞋底,裤脚很快沾上细碎的草籽。

“这地方……”随行的市场部经理陈雪举着相机,镜头追着掠过山脊的一群白鹭,“连导航都标着‘未知区域’,真要在这儿搞景区开发?”

林默弯腰从路边捡起一块青灰色的岩石,指尖摩挲着上面细密的水纹痕迹。三个月前,当他在董事会上提出拓展旅游景区业务时,反对声几乎淹没了会议室——民宿连锁刚在三亚站稳脚跟,度假酒店的会员体系还在完善,此刻进军未知的景区开发领域,无异于在湍流里行船。

“赵工,说说你的发现。”他把岩石放回原处,目光投向山谷深处。

地质工程师推了推被雾气打湿的眼镜:“这片喀斯特地貌形成于三亿年前,岩层里藏着溶洞群。我们昨天钻勘时,发现至少有三个未被记录的地下暗河出口。更难得的是——”他指向左侧陡峭的崖壁,“那些不是普通的苔藓,是距今两千万年的孑遗植物,对生态研究价值极大。”

陈雪忽然低呼一声。顺着她的视线望去,一道银练般的瀑布从百米高的断崖跌落,砸在下方的深潭里,溅起的水雾在阳光下折射出淡淡的彩虹。几个背着竹篓的山民沿着潭边的石阶往上走,竹篓里装满了紫色的野果,看到他们时停下脚步,黝黑的脸上露出淳朴的笑容。

“老乡,这果子能吃吗?”林默走上前用当地方言问道。他在考察前特意学了几句,没想到真能派上用场。

领头的老人咧嘴笑了:“这是刺梨,我们山里的宝贝。你们是来考察的吧?前两年也有人来过,说要盖大房子,后来就没影了。”

林默的心微微一沉。他知道老人说的“大房子”是什么——有些开发商看中了这里的风景,却想把山民迁走建度假村,最终因遭到抵制而放弃。他蹲下身,看着竹篓里饱满的刺梨:“这果子味道不错,为什么不拿到山外去卖?”

“路不好走啊。”老人叹了口气,“从村里到镇上要走三个小时山路,等运到地方,果子都烂了一半。”

回程的路上,车里没人说话。林默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竹林,老人的话在他脑海里反复回响。赵工整理着勘察数据,忽然开口:“林总,这里的地质条件比我们预想的复杂,开发成本会超出预算至少三成。而且……”他顿了顿,“刚才那个村子有二十七户人家,按规定需要整体搬迁,补偿款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不迁。”林默忽然说。

陈雪惊讶地抬起头:“不迁?那景区怎么规划?”

“为什么一定要迁?”林默反问,“我们开发景区,难道不是为了让更多人看到这里的美吗?如果把原住民都迁走,这山、这水还有什么灵魂?”他想起那些背着竹篓的山民,想起他们脸上既期待又警惕的神情,“赵工,能不能调整规划方案?把村子纳入景区范围,让山民参与到开发中来。”

赵工皱起眉头:“这不符合常规啊。让村民留在景区里,安全管理、卫生标准都很难控制。”

“常规是用来打破的。”林默的语气很坚定,“你想想,游客来这里,想看的不只是自然风光,还有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我们可以帮村民改造房屋,让他们开农家乐;教他们做刺梨果酱、竹编工艺品,卖给游客做纪念品。这样既能解决就业,又能保留村落的烟火气,不是两全其美吗?”

陈雪眼睛一亮:“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就像我们的民宿理念一样,把现代舒适和传统风格结合起来。在这里,我们可以打造‘民宿+村落’的模式,让游客住山民改造后的家,吃他们做的农家菜,跟着他们去采野果、挖野菜,这才是独一无二的体验。”

赵工沉默了片刻,慢慢点了点头:“理论上可行,但需要重新做地质勘察,还要和村民协商合作模式,工作量会增加很多。”

“那就加派人手。”林默握住方向盘,语气里带着前所未有的笃定,“告诉团队,明天我们再进山,这次不光看地质,还要详细记录村里的房屋结构、民俗风情。陈雪,你负责收集刺梨、竹编这些特产的资料,看看能不能开发成旅游商品。”

车子驶过一座木桥时,林默忽然停下车。桥下的溪水清澈见底,一群小鱼在石头间游弋。他想起考察过的那些商业化严重的景区,千篇一律的仿古建筑,叫卖声此起彼伏的购物街,心里忽然有了清晰的规划——他要在这里打造一个不一样的景区,一个能让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地方。

“陈雪,”他回头看向市场部经理,“我们的宣传语有了——‘让风景留住乡愁’。”

陈雪愣了一下,随即用力点头:“这个好!比那些‘人间仙境’之类的有味道多了。”

赵工看着林默,眼里的犹豫渐渐变成了认同。他拿出笔记本,开始修改初步规划:“我明天带团队重新勘察,重点记录村落周边的地质情况。不过林总,有件事我必须提醒你——和村民打交道比和政府部门沟通难多了,他们可能不理解我们的想法,甚至会抵触。”

林默笑了笑:“我知道。但只要我们真心为他们着想,他们总会明白的。”他发动汽车,越野车沿着蜿蜒的山路缓缓驶离,后视镜里,那道瀑布依然像一条白色的丝带,系在青翠的山峦间。

三个月后,林默带着修改后的规划方案再次来到村里。这次他没有带地质队,而是请了民俗专家和设计师,还特意准备了几台小型粉碎机——他从老人那里得知刺梨富含维生素c,打算先帮村民把刺梨加工成果酱,解决储存和运输的问题。

村委会的院子里挤满了人,男女老少都来了,好奇地看着这些从城里来的人。林默没有像上次那样谈开发,而是先让设计师展示了改造方案:保留村里的老木屋,只做加固和内部翻新;把闲置的牛棚改造成咖啡馆,墙面用当地的石板砌成;村口的晒谷场可以改成停车场,种上几棵大树遮阳……

“这些房子改完后,你们还住在这里。”林默指着效果图,“愿意开农家乐的,我们派厨师来教你们做城里客人爱吃的菜;想做手工艺品的,我们请老师来教你们编织和刺绣。赚了钱,都是你们自己的。”

人群里议论纷纷,有人眼里闪着期待的光,也有人抱着怀疑的态度。上次说话的老人站出来:“小林总,你说的是真的?我们不用搬出去?”

“真的。”林默走到老人面前,递给他一瓶刚做出来的刺梨果酱,“您尝尝,这是用上次您给我们的刺梨做的。我们还联系了城里的超市,他们说只要质量过关,愿意长期收购。”

老人打开瓶盖,一股酸甜的香气飘了出来。他用手指蘸了一点放进嘴里,眼睛慢慢亮了:“这味道……比新鲜的还好吃!”

人群顿时炸开了锅,几个年轻人大声说:“我们愿意试试!”“我家的老房子早就想修了,就是没钱!”“我会编竹篮,能不能教我编好看点的?”

林默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景区开发最大的难题不是地质复杂,也不是资金短缺,而是如何让当地人真正参与进来,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青瓦木楼上,给整个村庄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林默站在村委会门口,看着孩子们在晒谷场上追逐嬉戏,老人们坐在石阶上抽着旱烟聊天,忽然觉得这次的决定是对的。

“林总,”陈雪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份订单,“城里的几家精品超市都想要刺梨果酱,我们得赶紧建加工厂了。”

林默接过订单,上面的数字让他吃了一惊。他抬头看向远处的山峦,云雾已经散去,露出清晰的轮廓,仿佛在向他发出邀请。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但他有信心——只要守住“让风景留住乡愁”的初心,这条路一定能走通。

山风吹过院子里的老槐树,叶子沙沙作响,像是在为这个新的开始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