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大明商途:重生之商业帝国 > 第282集:整合资源接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黄山云境:一场酒店的重生之旅

车子驶离高速,沿着蜿蜒的山路向上爬升时,陈阳摇下车窗,一股混着松针与湿润泥土的气息涌了进来。远处的黄山主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像一幅被淡墨晕染的水墨画,可他此刻的目光却落在山脚下那片红瓦建筑群上——那是他刚刚签下股权转让协议的“望岳度假酒店”。

“陈总,前面就是酒店大门了。”司机老周放缓车速,语气里带着几分小心翼翼。他跟着陈阳三年,从新能源二手车行的扩张期到莫干山民宿的爆红,看着这个才二十七岁的年轻人一路披荆斩棘,却从没见过他像此刻这样,指尖在膝盖上轻轻敲击,眼神里藏着势在必得的锐利。

酒店大门的铁艺栏杆生了锈,电动伸缩门卡在半开的位置,保安亭里的大爷正趴在桌上打盹。陈阳推开车门,皮鞋踩在积着落叶的石板路上,发出“沙沙”的轻响。主楼墙面上的米黄色涂料大片剥落,露出底下斑驳的砖石,几扇窗户的玻璃蒙着灰,像是许久没被擦拭过。

“这地方……真是可惜了。”随行的民宿运营总监林薇忍不住叹气。她手里捏着一份泛黄的宣传册,封面上的酒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泳池泛着粼粼波光,“五年前还是华东地区十佳度假酒店,怎么会落到这步田地?”

陈阳接过宣传册,指尖划过照片里笑靥如花的服务员:“老东家是做制造业的,懂生产却不懂游客。你看这选址,背山面水,离黄山景区入口只有三公里,周边有竹林、溪流,先天条件比莫干山那处老宅院还好。可惜了,把度假酒店做成了会议中心,连客房里的空调都是十年前的型号。”

他们走进大堂,一股沉闷的霉味扑面而来。前台的电脑屏幕闪着雪花点,两个穿着不合身制服的服务员正低头刷手机,看到有人进来,抬眼瞥了一下又迅速低下头。角落里的水晶吊灯缺了好几块玻璃,在昏暗的光线下显得格外寒酸。

“陈总,您来了。”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男人快步迎上来,是酒店原总经理张启明。他脸上堆着职业化的笑容,眼底却藏着几分不安,“我已经把管理层都召集到会议室了,您看现在过去?”

陈阳点点头,目光扫过墙上挂着的价目表——标准间每晚六百八,豪华套房一千两百八,比周边同档次酒店贵了三成。他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张总,先带我看看客房吧。”

三楼的豪华套房里,地毯黏着不明污渍,掀开被子能看到床板上的霉斑,阳台的藤椅缺了一条腿,歪斜地靠在栏杆上。陈阳拉开衣柜,一股呛人的气味让他皱起眉——里面挂着两件皱巴巴的浴袍,标签上的字迹已经模糊。

“上个月刚换的布草,可能是……梅雨季太潮湿了。”张启明的声音有些发虚。

“不是可能,是肯定。”陈阳转身看向他,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度假酒店卖的不是房间,是体验。客人来黄山是为了看云海、听松涛,回到酒店,应该感受到的是被自然环抱的舒适,而不是发霉的被子和敷衍的服务。”

会议室里坐着七个人,都是酒店的中层以上管理人员。陈阳推开门时,他们正交头接耳,看到新老板进来,立刻噤声坐直。陈阳没急着坐下,而是走到窗边,指着远处的竹林问:“谁能告诉我,那片竹林里有多少种鸟类?”

众人面面相觑,没人回答。

“看来大家平时很少走出酒店大门。”陈阳转过身,将一叠文件放在桌上,“这是过去半年的客诉记录,三十七个投诉里,二十九个是关于服务态度,八个是设施问题。上周有位客人在点评网站上说,晚上想喝杯热茶,叫了四十分钟没人回应——这就是你们的管理成果?”

张启明的脸涨得通红:“陈总,酒店人手一直不够,工资待遇也……”

“待遇会调整,但能力必须匹配。”陈阳打断他,目光扫过在场的人,“从今天起,林薇兼任酒店执行总监,负责全面运营。原客房部经理、餐饮部经理调去后勤,一周内没改善就走人。”

他顿了顿,声音提高了几分:“明天开始,所有人上午八点到竹林里晨跑,下午跟着莫干山来的民宿管家学插花、煮茶。我要你们记住,来这里的客人不是来开会的,是来生活的。”

散会后,林薇看着陈阳拟定的改造清单,忍不住咋舌:“全部换智能马桶?连员工宿舍都要翻新?这预算……”

“钱要花在刀刃上。”陈阳指着清单上的一项,“你看,把宴会厅改成玻璃茶室,客人能一边喝茶一边看山景,这比冷冰冰的会议室值钱多了。还有那些旧空调,换成带新风系统的,虽然贵,但能保证房间里永远有竹林的味道。”

他忽然笑了,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照片——是莫干山民宿开业那天拍的,几个穿着蓝布衫的阿姨正在庭院里晒桂花,“还记得吗?我们当时为了找会做桂花糕的当地人,跑了七个村子。现在也一样,去周边找老手艺人,让他们来教员工做徽派点心,客人来了,不仅要住得舒服,还要带走一段记忆。”

改造工程启动那天,陈阳在酒店门口摆了张桌子,放了一篮刚摘的杨梅。路过的村民好奇地围过来,他就笑着递上杨梅:“大叔,家里有不用的老物件吗?比如竹编的篮子、木雕的摆件,我们高价收。”

一个挎着竹篮的老婆婆颤巍巍地说:“我家有个传了三代的竹编凉席,你要不?”

陈阳眼睛一亮:“您带我们去看看?合适的话,不仅买下来,还请您来教员工编竹篮,一天三百块。”

半个月后,酒店的玻璃茶室里挂起了村民们手织的蓝印花布,客房的墙上多了老木匠雕的徽州纹样。有天早上,陈阳在晨跑时发现,负责打扫的阿姨正蹲在花坛边,把掉落的松果捡起来,一个个擦干净摆在窗台——这是她从民宿管家那里学来的小窍门。

“陈总,您看这个。”林薇拿着手机跑过来,屏幕上是一条刚发布的点评,“有客人说,晚上听到服务员在走廊里唱黄梅戏,感觉像在亲戚家做客。”

陈阳笑着点头,远处的山尖正被初升的太阳染成金色。他知道,这场关于酒店的重生之旅,才刚刚开始。那些被忽视的细节,被遗忘的温度,终将让这片山脚下的建筑,重新长出生活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