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大明商途:重生之商业帝国 > 第279集:多元化发展思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跨界的版图

夜色像一块浸了墨的绒布,缓缓铺满莫干山的轮廓。陈默站在“云栖”民宿的露台上,指尖夹着的烟燃到了尽头,烫得他猛地回神。晚风卷着竹林的清香掠过脸颊,远处山坳里零星的灯火忽明忽暗,像极了他此刻翻涌的思绪。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是财务发来的月度报表。屏幕亮起的光映在他眼底,民宿开业三年来的营收曲线像条昂扬的山路,每个季度都在刷新纪录。但他的目光却越过那些令人欣喜的数字,落在了报表角落——客人们在留言簿里提到的“周边没什么可玩的”“想多待几天却没地方去”,这些细碎的抱怨此刻在他心里格外清晰。

“陈总,还没休息?”管家小李端着杯热茶走过来,托盘里还放着刚烘干的客人外套,“刚那位上海来的先生说,下次想带团队来搞团建,问咱们能不能承接二十人的活动。”

陈默接过茶杯,温热的触感顺着指尖蔓延到胸口。二十人的团建,现有的八间客房显然不够。他望着庭院里那棵被灯光染成金色的老槐树,忽然想起三年前第一次见到这座老宅院的样子——当时墙角还爬满枯死的藤蔓,堂屋里堆着半人高的杂物,是他和团队一锤一凿把腐朽的木梁换成钢结构,在保留青瓦土墙的同时,悄悄藏进了地暖与新风系统。

“告诉那位先生,下个月来的话,我们能接。”陈默呷了口茶,龙井的回甘里藏着决断,“让设计部明天过来,把后山那片空地规划一下。”

小李眼睛一亮:“您是想扩建?”

“不止。”陈默望向更远处的山峦,月光正顺着山脊流淌下来,“去查一下,附近有没有闲置的度假村或者酒店。”

这个决定并非一时兴起。上个月在杭州参加旅游峰会时,邻座的酒店集团老总曾半开玩笑地说:“你们这些做民宿的,把客人拉到山里就不管了,殊不知他们愿意为体验埋单的钱,比房费多得多。”当时只当是句调侃,此刻却在他脑海里反复回响。

回到办公室时,墙上的时钟指向十一点。陈默拉开抽屉,翻出那本磨得边角发白的笔记本,第一页还留着当年做新能源二手车时的计算公式。他指尖划过那些潦草的字迹,忽然想起第一次把充电桩装进二手车展厅的情景——那时谁也没想到,这个看似多余的举动,后来会成为吸引客户的关键。

“关联与协同”,这个在EmbA课堂上学到的词,此刻突然有了具象的意义。民宿是流量入口,那客人来了之后呢?他们需要吃饭、需要娱乐、需要更丰富的体验。如果能把这些需求串联起来,会是什么样子?

电脑屏幕亮起,他在搜索框里敲下“莫干山 闲置度假村”。跳出来的第一条结果就让他坐直了身子——三十公里外的月湖湾度假村,三年前因经营不善停业,上个月刚挂出转让信息。

第二天清晨,陈默带着设计师老周和运营总监张姐直奔月湖湾。车子驶过蜿蜒的山路,透过车窗能看见成片的茶园,露水在叶尖闪着光。度假村藏在山坳里,灰蓝色的主楼爬满爬山虎,门前的喷泉池里积着落叶,但开阔的草坪和临湖的栈道依稀能看出当年的气派。

“这地方当年火过一阵子。”看门的大爷抱着搪瓷杯,看着陈默一行人四处打量,“后来老板想搞房地产,把钱都投去盖别墅,结果政策变了,资金链断了。”

张姐蹲在湖边翻看水质检测报告,忽然抬头说:“水质达标,夏天能搞水上项目。那边的林地适合做徒步路线,刚好和咱们民宿的客人需求匹配。”

老周已经在笔记本上画了起来,笔尖划过纸面沙沙作响:“主楼结构没问题,改造预算可控。关键是这片草坪,能做露营、做婚礼,还能搞音乐节。”

陈默踩着满地松针走到观景台,湖面像块被揉皱的绿绸缎,远处的竹林在风里起伏成浪。他掏出手机给二手车行的老搭档打了个电话:“老王,还记得咱们当年怎么把滞销的电动车改成露营车的吗?我现在有个新想法。”

挂了电话,他看着眼前的湖光山色,忽然明白自己要做的不是简单的扩张。民宿是“点”,度假村是“面”,如果再能找到一条串联起这些点和面的“线”,就能织成一张网。而那条线,或许就是他一直忽略的本地文化。

改造方案在三个月后敲定。陈默没有选择常见的现代风格,而是让老周带队去山里走访了二十多位老手艺人,把竹编、木雕、制茶这些快要失传的手艺融进了设计里。主楼大堂的背景墙用的是当地老窑烧制的青砖,每块砖上都刻着不同的茶谚;客房的灯罩是竹篾编的,晚上开灯时会在墙上投下竹叶的影子。

“光有硬件不行。”张姐在周会上把一叠厚厚的策划案推到桌上,“我联系了县文旅局,他们愿意支持我们搞非遗体验工坊。客人住民宿的时候可以学竹编,到度假村就能亲手炒茶,最后还能把自己做的东西带走。”

陈默的手指在策划案上敲了敲:“把咱们的充电桩也升级一下,搞成光伏的。再从二手车行调一批改装好的电动车,客人可以自驾环湖,车身上就印咱们的logo。”

资金的问题比预想中顺利。除了民宿的利润再投入,那位当年投资民宿的企业家听说了这个项目,主动提出追加投资:“你小子总能把不相干的东西凑到一块儿,还真能成事儿。”银行也给出了优惠利率,毕竟这个项目能带动周边五个村子的就业,县政府很是支持。

施工队进场那天,陈默特意请了村里的老茶农来奠基。老人用布满老茧的手捧起一把新茶籽埋进土里,笑着说:“这片山啊,你对它用心,它就给你好东西。”

半年后,月湖湾度假村试营业。第一批客人是从“云栖”民宿导流过来的,他们上午在民宿学做竹筒饭,下午坐着印有竹编图案的电动车来到度假村,跟着老师傅采了一下午的茶。傍晚在湖边的露营地烧烤时,有人提议第二天去看看那些改装车是怎么造出来的,陈默干脆让老王从城里派了辆展示车过来。

“你这是把生意做成了一条链啊。”那位上海来的团建客户在体验完所有项目后,握着陈默的手说,“我们公司明年的年会,就定在这儿了。”

陈默站在度假村的露台上,看着客人们围着篝火唱歌,远处民宿的灯光像星星落在山里。手机里弹出二手车行的消息,说最近有不少客人是冲着能免费体验民宿来买车的。他忽然想起刚创业时,有人说他做二手车放着好好的生意不做,跑去山里折腾老房子是瞎胡闹。

风穿过松林,带来湖水的潮气。陈默深吸一口气,仿佛能尝到空气里茶叶的清香。他知道这还不是终点,山下那片废弃的老茶厂,或许能改造成研学基地;湖对岸的荒坡,种上果树就能搞采摘……商业的版图从来不是画出来的,是像老茶农种茶那样,一锄一锄刨出来的。

夜色渐深,他给老周发了条信息:“明天去看看那片老茶厂?”很快收到回复,只有一个字:“好。”

远处的篝火还在跳动,映着陈默眼里的光,像极了他第一次在莫干山看到那座老宅院时的样子——充满未知,却满怀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