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郑书记......”

周阳站在门口,脸上的笑容褪去了表演成分,多了几分复杂:

“能借一步说话吗?”

郑仪点头,两人来到办公室。

周阳关上门,突然深深鞠了一躬:

“郑书记,我老周今天把话撂这儿,在青峰这一年,您指哪我打哪!”

这一躬鞠得结结实实,丝毫不像做戏。

郑仪伸手扶了他一把:

“周书记不必如此。”

周阳直起身,眼神异常清明:

“郑书记,我老周在基层摸爬滚打三十年,什么风浪没见过?但我看得出,您不是一般人。”

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折叠的纸,递给郑仪:

“这是我昨晚整理的名单,县里有问题的项目、有猫腻的干部,都在这上面。”

郑仪展开一看,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列了十几条,每个名字后面都附有简要说明,这简直就是一份自首材料!

“你这是......”

“表态。”

周阳咬着牙,额头渗出细汗:

“我周阳今天把所有把柄交到您手上,就是想让您知道,我宁可牺牲这些‘关系户’,也要保青峰县的大局!”

郑仪终于露出了今天的第一个真实微笑。

他把名单折好放回口袋,意味深长地说:

“周书记,你是聪明人。”

两人对视一眼,彼此心照不宣。

周阳赌对了,郑仪要的不是把他拉下马,而是要一个真正能配合工作的县委书记。

那些见不得光的关系网,与其被查出来,不如自己亲手斩断!

“县医院的扩建,我亲自盯着。”

周阳立刻开始表决心:

“至于开发区的征地补偿,不光是补发,还要追究当时经手人的责任!”

郑仪点点头:

“具体工作你去抓,一周后我要看到阶段性成果。”

走出办公室时,郑仪心情难得地轻松了几分。

他没想到青峰县的事情会进展得这么顺利,周阳的“识相”程度远超预期。

这个在基层摸爬滚打多年的县委书记,虽然身上有不少问题,但至少是个明白人,知道什么时候该断臂求生。

路过拐角处时,郑仪注意到那个叫小高的女秘书站在走廊尽头,似乎在等人。见他走来,她犹豫了一下,还是快步上前:

“郑书记,这是今天会议要落实的事项清单,我整理了一下......”

郑仪接过文件扫了一眼,发现不仅会议内容条理分明,还在每个议题后面标注了责任部门和时限。

这份专业程度,远超出一般基层干部的水平。

“你做秘书几年了?”

他突然问道。

小高愣了一下:

“三年多......之前在县政府办,去年才调到县委。”

郑仪意味深长地看了她一眼:

“跟着周书记,不容易吧?”

小高的手指微微一颤,但很快镇定下来:

“领导说笑了,周书记对下属要求严格,但也很培养人。”

这个回答滴水不漏,既没抱怨领导,又暗示了自己的能力。

郑仪对她高看了几分,点头道:

“明天开始,你跟着我处理材料。”

小高惊讶地睁大眼睛,随即反应过来:

“是!”

郑仪来到自己的办公室,站在窗前,望着青峰县委大院来来往往的干部,脑海中,两年前大塘镇的情景又浮现出来。

那时的他刚刚空降镇长,镇党委书记要架空他,副镇长处处作梗,开会时他提个意见,底下人要么装聋作哑,要么直接顶回来:

“郑镇长,你不了解基层情况,这事不能这么办。”

那时候的他,手上没权,身边没人,最后实在没办法,才硬着头皮联系了当时在县纪委工作的前辈,暗中收集材料,借县纪委的一纸调查令,才把那一伙人掀翻。

那段日子真是如履薄冰。

如今变了样了。

郑仪站在窗前,心中涌起说不出的滋味。

当年在大塘镇处处碰壁的青涩干部,如今已是手握实权的省委组织部骨干,挂职下来便是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一言一行都牵动着青峰县大小官员的神经。

周阳这样的县委书记,面对他也要低头示弱。

这种转变,不仅仅是因为职务的提升,更是因为他背后所代表的组织力量和个人能力的综合体现。

郑仪轻轻吐出一口气,转身回到办公桌前。

权力的本质从来不是用来威慑或压制的工具,而是为人民服务的手段。

这个道理,他比谁都清楚。

雪后的山路格外难走。

郑仪没有选择前呼后拥的调研方式,而是只带了县委办秘书高琳和小车班的一名老司机,轻车简从,直奔青峰县最偏远的青石镇。

这是一条崎岖的山路,越野车在积雪未化的泥泞小道上颠簸前行,车窗外的山峦层层叠叠,贫瘠的土地上零星分布着几座低矮的农房,偶尔能看到几个裹着棉袄的老人佝偻着腰,在田埂上缓慢行走。

“郑书记,咱们先去镇政府还是直接去村里?”

高琳坐在副驾驶,回头问道。

“直接去村里。”

郑仪看着窗外,淡淡道:

“见镇干部之前,先听听老百姓怎么说。”

越野车最终停在青石镇下辖的柳树沟村。

这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全村一百多户人家,绝大部分住的还是低矮的砖瓦房,村子里连一条像样的水泥路都没有。

雪后泥泞的小路上,几只散养的土鸡在啄食,见到陌生人也没躲开,只是懒洋洋地叫了几声。

郑仪踩着一路泥泞,径直走向村口的一户人家。

院子里,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弓着腰在劈柴,见有人来,愣了一下,眯着眼看了看,迟疑地问:

“你们是……县里来的?”

“老乡,我们是县里工作组的,来村里看看情况。”

高琳上前一步说道。

老人一听是县里的人,神色立刻变得僵硬,手里的斧头也放下了,搓了搓手,勉强挤出个笑:

“领导们……进屋坐吗?”

郑仪没急着问话,只是往屋里扫了一眼。

昏暗的土房里,墙皮剥落,一张四方桌上摆着半碗腌菜和几个硬邦邦的馒头,炉子里的火很小,整个屋子又冷又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