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小辫儿李赶紧蹲下去捡,却突然盯着地面发呆:\"等等!\"他指着地上散落的粉笔,\"你们看,像不像种子排布?\"她快速摆弄着粉笔,\"如果我们把排种器改成这种错位排列...\"

\"可以避免种子堆积!\"柱子猛地站起来,差点撞翻凳子。他激动地比划着,\"就像我爹插秧时的'之'字形走位!\"

张地马站在门口,看着这群忘我工作的年轻人,悄悄擦了擦眼角。他转身又去厨房端来温米汤:\"夜里凉,都喝点暖暖胃。\"

方稷接过碗时,发现碗底沉着几颗红枣。他抬头看向张地马,对方只是憨厚地笑笑:\"方教授,您得多保重。\"

铁柱突然从工具箱里翻出几个废旧轴承,叮叮当当地摆弄起来:\"爹,你别老念叨方老师,我都看着他呢,方老师,您看机器这样改行不?\"他组装的简易模型竟然完美诠释了黑板上的设计。

李教授捧着米汤,热气模糊了镜片。她索性摘下眼镜,指着窗外:\"天都快亮了。这样,咱们分两组:柱子带人按照新方案改装样机,其他人抓紧休息,明天还要去王老汉家的地测试。\"

方稷却拿起扳手:\"我留下帮忙。这个传动结构比较复杂...\"

\"不行!\"张地马和李教授异口同声。张地马直接上前夺过扳手:\"方教授,您今天要不休息,我就坐在这盯着您!\"

车间里爆发出一阵笑声。最终妥协的方案是:年轻人轮流休息,方稷和李教授必须睡够四小时。

天边泛起鱼肚白时,改装好的\"惠民一号\"静静停在车间中央。新加的波纹履带在晨光中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改良后的排种器排列得像钢琴键般整齐。

柱子靠在墙上打盹,手里还攥着半个没吃完的馍。小辫儿李趴在桌上睡着了,发梢沾着机油。只有老疙瘩还醒着,正用砂纸打磨最后一个零件的毛边。

方稷轻轻给年轻人披上外套,转头对李教授说:\"让他们多睡会儿。咱们先去准备测试器材。\"

\"惠民一号\"已经开进了王家村的晒谷场。这次不用招呼,村民们早早就围了上来,孩子们兴奋地绕着机器转圈。

\"都让让!让教授给咱们讲讲新改的机器!\"老黄支书敲着铜锣维持秩序。

方稷拍了拍焕然一新的机身:\"乡亲们,这次我们改进了二十多处。特别是这个——\"他指着新加的波纹履带,\"虽然咱们这边地比较平整,但是遇到爬坡再不会打滑了!\"

银花婆第一个走上前,她布满老茧的手抚过冰凉的金属:\"让我老婆子先试试!\"在柱子指导下,她颤巍巍地按下启动键。机器发出轻柔的嗡鸣,完全不像之前震耳欲聋的噪音。

\"是这样吧!\"银花婆惊喜地发现连自己这样的老人都能轻松操作,\"这动静,比我家缝纫机还轻快!\"

王老汉迫不及待地想把银花婆换下来:\"去我家地里试!那块最陡的坡地留着没种呢!\"他熟练地操纵着方向盘,完全不像第一次接触农机的人。

令人惊喜的是,改良后的机器轻松征服了30度的陡坡。王老汉在地头来回开了三趟,最后舍不得下来:\"这铁牛,比我家老黄牛听话多了!要是有了这个,家里的牛都能在家颐养天年了,我家的老牛干了一辈子活,现在它老成那个样子,我真是不忍心让他干活了。\"

正午时分,摆开了长桌。各家各户都端来了拿手菜,非要留技术员们吃饭。

小辫儿李被几个大婶围着,非要教她们认仪表盘;老疙瘩身边围满了小伙子,争相学习维修技巧。

\"方教授,\"老黄支书端着米酒过来,\"咱们村想订五台,您看.....能不能便宜点,这个村里实在是不富裕。\"

方稷笑着摆手:\"不急,再试用三天。有什么问题我们现场改!咱们农科院最后都有补贴,只让大家用机器的成本价。\"

接下来的日子,\"惠民一号\"转战附近七个村落。在椰林村,它灵活地穿梭在椰树间;在沙土村,新加的滤网让细沙不再堵塞机器;在梯田村,改良的爬坡性能赢得满堂彩。

最让人感动的是在黎寨,八十岁的寨老亲自为机器系上红绸,用黎语唱起了古老的祈福歌。年轻人们跟着调子跳起打柴舞,银饰叮当声响彻山谷。

随着秋收的结束,\"惠民一号\"的故事在三亚的试验田里写下了完美的开篇。但谁也没想到,这台小小的播种机即将掀起一场席卷全国的农业变革。

北京农业部的会议室里,周部长正在翻阅三亚送来的测试报告。他忽然拍案而起:\"好!太好了!\"转身对秘书说:\"立即通知各省农业厅,下周召开全国农业机械化推广会议!\"

一个月后,来自黑龙江的农业技术员王雪梅蹲在试验田边,不可思议地看着\"惠民一号\"在冻土上作业:\"这机器在我们北大荒肯定能用上!\"她掏出笔记本,详细记录着每一个技术参数。

与此同时,在云贵高原的梯田上,彝族青年阿木举着手机直播:\"老铁们看!这就是新闻里说的'惠民一号'!\"直播间里瞬间刷满了弹幕,不少老乡追问在哪里能买到。

方稷和李教授的团队变得异常忙碌。他们不仅要培训来自全国的技术骨干,还要根据各地反馈不断改进设计。车间里的灯常常亮到天明,黑板上写满了各地特色需求:

\"东北需要防冻油路系统\"

\"西北要求加强防沙装置\"

\"江南水田要改装宽胎...\"

最令人振奋的消息来自革命老区。沂蒙山的村干部在感谢信里写道:\"用了'惠民一号',播种效率提高十倍!老乡们都说,这是新时代的'小铁牛'!\"

在新疆棉区,改良后的\"惠民一号\"精准地播下一粒粒棉种。维吾尔族大叔买买提抚摸着机身,用生硬的普通话说:\"亚克西!比我们手工播种均匀多了!\"

年底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周部长宣布:\"'惠民一号'将列入明年农机补贴重点目录,计划推广到全国2000个县!\"会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方稷站在领奖台上,望着台下来自五湖四海的农业工作者,眼前浮现出李老栓慈祥的笑脸、张支书晨光里的背影、黎寨老人祈福的歌声...

\"这个荣誉不属于我个人。\"他举起奖杯,声音有些哽咽,\"它属于千千万万在田间地头劳作的农民兄弟,属于所有为农业现代化奋斗的同志!\"

会议结束后,一个意想不到的客人来访,当年在评审会上提出质疑的金丝眼镜专家。他握着方稷的手说:\"老方,我错了。你们用实践证明,真正的创新必须扎根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