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面无表情地看着跪在地上的姬昌,心中的厌恶之情如潮水般汹涌,仿佛要冲破眼眶喷涌而出。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姬昌那满头鲜血的脑袋不停地撞击着地面,发出“砰砰”的声响,使得他无法察觉到姜子牙眼中的厌恶。
姬昌一边磕头,一边赌咒发誓,他愿以天子之尊统领人族,并发誓永远效忠于阐教。他的言辞恳切,声音颤抖,似乎对姜子牙充满了敬畏和恐惧。
然而,姜子牙对姬昌的这些话充耳不闻,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绝对不能让姬昌过早地竖起反商的大旗。他死死地压住姬昌,不让他有丝毫起身的机会,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要韬光养晦、等待时机之类的话。
实际上,姜子牙所谓的韬光隐晦,不过是他内心深处不愿意伐商的真实写照。他一直寄望于帝辛能够在这场封神量劫中翻盘,尽管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毕竟,飞熊入命的说法,是在封神大战正式开打之后,才被阐教门人叫破的。
当姜子牙听到这个说法时,他心中豁然开朗,仿佛一切都有了答案。然而,这一切都已经太晚了,他之前的种种行为,都已经注定了姬昌和自己的命运。原来自己背负的是先天人族有熊氏的血脉,这种刻入基因中的底层潜意识让他对姬昌十分的厌恶。
在封神时期,元始天尊下达敕令,命令督造封神台,并派遣姜子牙登上封神台,执行封神仪式。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尽管最终封神的数量并非鸿钧所说的三百六十五位,而是大大超过,甚至超过了三百七十人,当然其中却存在着一些特殊情况。
比如,后期西方教为了在天庭中安插自己的势力,竟然不顾颜面地强行逼迫元始天尊敕封了六位编外神,其中包括四大天王和哼哈二将。这六位神只原本并不在封神计划之中,但西方教却通过各种手段让他们获得了神位。
四大天王最终被授予了四大天门的职位,位于天庭的最外围,虽然也算是天庭的一部分,但实际上处于较为边缘的地位。而哼哈二将则被安排成为人间值守的西方教和道教寺、观的门神,同样是天庭不太重视的存在。
尽管如此,尽管超编了这么多的神位,却唯独没有给姬昌一个神位。这种令人费解的操作,不仅让人对姬昌的地位产生了疑问,也让三界都对他的待遇感到诧异。然而,尽管如此,这种情况却得到了三界的默许,似乎没有人对姬昌没有神位这一事实提出异议。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姬昌在三界中的人缘似乎并不好,甚至可以说是不得人心。因此,所谓的姬昌仁厚、深得人心的说法,在这种情况下显得完全站不住脚。
反过来思考,这更能说明一个道理:一个背叛自己种族的人,最终必然会遭到所有种族的唾弃和抛弃。即使那些接受了他背叛行为的种族,表面上可能会接纳他,但实际上最终还是会从各个方面对他进行限制,甚至有可能直接将他以人道或非人道的方式毁灭掉。
而对于被背叛的种族来说,无论其上层如何努力为这个叛徒洗白,都无法改变他已经背叛的事实。这个种族会毫不犹豫地将他的存在彻底抹杀,甚至会将他曾经取得的功绩也一并抹去。如果实在无法完全抹除,那么简单的做法就是张冠李戴,把他的功绩归功于其他人,或者将他的虚名和功绩尽可能地扯得远远的,让人难以将两者联系起来。
要知道,在历史上,那些被尊称为“文王”的帝王,无一不是被大书特书、备受赞誉的存在。然而,轮到姬昌时,情况却截然不同。关于他的记载寥寥无几,而且几乎全部集中在他推演八卦的功绩上。至于他在治国方面的表现,仅仅用“大治”两个字来概括,至于他具体实行了哪些政策、取得了哪些具体的功绩,却都没有详细的描述。
姜子牙受到阐教的催促后,心中暗自叫苦不迭。他心里很清楚,所谓的伐商不过是阐教所主导的一场大戏而已。真正的主力永远都是阐教的十二金仙及其徒子徒孙们,而西岐的军队,充其量也就是个配角,负责接收一下战争胜利后的战利品罢了。可如今这封神量劫的时期,整个洪荒稍微有点势力的人都知道了这件事,难道是嫌他们准备得还不够充分?还是觉得帝辛的改革速度太快,成果太丰硕了?
然而,面对阐教的催促,姜子牙却总是反复推诿。他一会儿说西岐太过贫瘠,还没有准备好足够的粮草;一会儿又说伐商这一路大军恐怕会势单力薄,需要联络各地诸侯共同出兵才行;一会儿又说西岐根本就没有什么能打仗的士兵,还需要时间去锻炼一下这些士卒……总之,他总能找到各种各样看似无懈可击的理由来推脱,而且这些理由还都显得那么光明正大。
阐教的众仙们虽然看在眼里,但却也无可奈何。他们心里着急啊,这姜子牙怎么就这么磨蹭呢?就连一向被认为亲善可欺的月老,都忍不住跳出来逼迫姜子牙赶紧挥兵出征。这可真是让人难以置信啊!他们是真的急了!大商在姬昌病故之后,局势变得愈发紧张起来。以姬发为首的军事集团,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伐商的事宜。而一直鼓动姬昌造反的南宫适、辛甲等人,更是在姬发面前频繁煽动,仿佛迫不及待地想要掀起一场腥风血雨。
然而,无论是姬发还是姜子牙,都没有立刻响应这一策略。他们似乎在深思熟虑,权衡利弊。相反,他们选择了先进行孟津观武,会盟诸侯,然后才正式打出反商的旗帜。
这其中的原因耐人寻味。姬昌已经去世十年,早已化为冢中枯骨,然而姜子牙却如此拖延,显然并非心甘情愿地反商。或许他心中还有诸多顾虑,或者是对商朝尚存一丝希望。
至于元始天尊赐予姜子牙的打神鞭,其威力也被夸大了许多。在整个封神大战中,有记载的打神鞭造成的死亡人数仅有四人,分别是高友乾、菡芝仙、高明和高觉。这与所谓的“只要是封神榜上签押了姓名的存在都统统受到打神鞭的压制”的说法相差甚远,简直就是无稽之谈。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打神鞭虽然在传说中具有强大的威力,但实际上它的杀伤力非常有限。除了对一些散修还有些杀伤作用外,对于三教弟子或者身穿防护性法宝的人来说,它甚至连打伤都做不到。
而唯一的例外就是菡芝仙,她只是三教的边角料弟子,可以算是三教之中的散修。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打神鞭的威力确实被严重弱化了。
一直以来,人们都对打神鞭寄予厚望,认为它是一件号称因果律的武器。然而,现实却让人失望,它的实际表现与传说中的相差甚远。
那么,魂魄上榜之后,打神鞭是否会鸟枪换炮呢?这种说法应该也是无稽之谈。根据历史记载,封神结束后,封神榜原则上应该交还给阐教的元始天尊。但当时的元始天尊早已不知所踪,最终封神榜被童子以封神乃是为天庭补充神职为由收回,并留下了“昊天大帝将封神榜贴身保管”的记录。
这与三教共议封神榜,鸿钧指认元始天尊作为此次封神总指挥的旨意相互矛盾。这一系列的事件都让人对打神鞭的真实威力产生了怀疑。而且,这封神榜的流转竟然如同儿戏一般!它竟然被童子以鸿钧启动封神量劫的借口,半是威逼半是利诱地抢夺走了。那一句“贴身保管”,简直是传神之极,将童子的贪念以及害怕被抢走的心思,描绘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当当网的故事,这种做派实在是如出一辙。不知道是后人学习了前人,还是前人启发了后人呢?
帝辛看着传来的奏报,心中的悲凉愈发沉重。姬发已经明确反商,并且出兵了。他看着大殿上的文武百官,这些人脸上的表情各异,有的幸灾乐祸,有的冷漠旁观,有的则趁机落井下石。
即便帝辛早已下定决心,要与那些老旧贵族和架空共主权力的诸侯们决一死战,但当他听到这些人的话语时,心中的刺痛还是难以抑制。
“臣早就告诫过……”
“诸侯皆反,皆是因为大王好大喜功……”
这些话语,要么是马后炮,要么是借机打压帝辛的威信。然而,在这关键时刻,他们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帝辛出谋划策,或者表示支持。帝辛自幼便深得帝乙的器重,因此帝乙对他的培养可谓是无微不至。然而,这种过度的关注却并非全然是好事,因为越是细心呵护,帝乙对帝辛的要求也就越发严格。
自小起,帝辛便被灌输着要坚强、果敢、英明、神武的观念,任何一丝一毫的关心和爱护都被视为软弱的表现。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帝辛逐渐成长为一个坚毅而果断的人,但同时也失去了许多温暖和柔情。
待到帝辛即位之时,王叔箕子仅仅因为他使用了一双象牙筷子,便断言他将会成为亡国之君。而箕子自己呢?同样的,比干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帝辛,更是为了博得老旧贵族们那一句“贤明”的称赞,常常不顾场合地跳出来对帝辛进行训诫。更有甚者,比干有时还会倚老卖老地以死谏相要挟,硬生生地将帝辛的改革计划压制了一年又一年。
至于同父异母的兄弟,虽然年岁稍长于帝辛,但由于一个“嫡”字的差别,他们被剥夺了继承王位的权利,成为了这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面对这样的不公待遇,他们心中自然充满了愤恨和不甘。
于是,他们开始不择手段地与帝辛作对。他们不仅联络内外的贵族和诸侯,对帝辛进行了无数次的试探和反扑,甚至还直接参与了数不清的造反行动。然而,帝辛却始终顾念着亲情,一次次地宽恕了他们的过错。
可是,就在今天的朝堂之上,当帝辛看到他们脸上那得意洋洋的神色时,心中的怒火终于被点燃了。帝辛那张万年不变的面庞上,竟然罕见地浮现出了一丝怒容。他慢慢地从王位上站起身来,用一种冰冷的目光扫视着众人,然后宣布退朝。
对于帝辛来说,与这些人继续商谈已经毫无意义。无论怎样,都不可能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在这个危急的时刻,他实在没有多余的时间可以浪费在这些人身上。
然而,帝辛的退朝决定却在朝堂上引起了轩然大波。那些所谓的贤臣们见状,一个个都慌了神,纷纷单膝跪地,摆出一副“你敢走我敢死给你看”的架势,试图挽留帝辛。朝堂之上,众人的吵闹声愈发激烈,各种零碎的话语从他们的口中喷涌而出,仿佛帝辛一旦离开这个朝堂,下一刻大商就会亡国似的。然而,那些老旧贵族们却显得异常淡定,他们老神在在地看着这喧闹的场景,甚至还假寐起来。更有甚者,一些人似乎演得太过投入,竟然气喘吁吁起来,然后脑袋一歪,直接装作晕死在自己的座位上。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新近被提拔起来的费仲、尤诨等文臣武将们,虽然一个个嘴角都挂着满满的嘲讽,但却都不敢轻易发言。他们深知在这样的场合下,稍有不慎便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帝辛冷眼旁观着底下的这一幕幕众生相,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悲凉。他沉默片刻,终于缓缓开口说道:“大商立国至今,已有五百余载。今日之局面,在座诸位想必都心知肚明,其中缘由,寡人也无需多言。若有人想要将责任推卸到寡人的身上,寡人自然可以接受。只是,今日这朝堂之上,如此纷扰嘈杂,简直如同市井一般。若是这便是你等所谓的退敌之策,那么寡人倒是愿意应允你等亲自参战,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帝辛的话音落下,整个朝堂瞬间变得鸦雀无声,仿佛时间都在这一刻凝固了。所有人都像是被人扼住了喉咙一般,再也发不出一丝声音。整个大殿上空空荡荡,仿佛没有一个人存在。
帝辛见状,嘴角泛起一丝冷笑,他猛地一挥衣袖,转身离去。内侍见状,连忙高喊一声:“退朝!”随着这声高喊,朝堂上的众人如梦初醒,纷纷如蒙大赦般松了一口气。
费仲等文武官员心有灵犀般地紧跟着走进内廷,仿佛他们之间有着某种默契。而与此同时,其他的人在失去帝辛的压制后,立刻像被点燃的火药桶一样,又开始像泼妇一样叫嚷起来。
两位王兄眼见着这热闹的场面渐渐平息,觉得无趣,便互使了一个眼色。然后,他们被人急匆匆地搀扶着离开了现场。为了避免被帝辛点将,这两位王兄早在得知会盟的消息后,就整整将自己泡在冰水中好几天。如今,他们看上去一副马上就要死去的憔悴模样,那模样比珍珠还要真实。
对于这两位王兄的这番操作,帝辛其实早就有所耳闻。当时,他收到了关于他们的邸报,帝辛的脸色可谓是十分精彩。且不说帝辛根本不会让他们领兵出征,难道还指望他们带兵去投诚不成?然而,这种连一点胆量都没有的举动,还是深深地刺激到了帝辛。那一刻,帝辛眼中所见的所有事物都变得灰扑扑的,整个世界仿佛在一瞬间失去了颜色。
至于那些高坐在庙堂上的遗老们,他们显然是摆明了自己已经命不久矣。于是,一个接一个地掏出染血的手帕,颤巍巍地表达着自己对帝辛的忠心。仿佛他们一个个都是大商最忠诚的人,奈何年老力衰,实在不堪大用,但是你若是以此为理由叫他们回家养老,他们又恨不得声嘶力竭的叫喊着,老夫老则老矣,但是脑子还没老死,可以匡正陛下,眼泪汪汪的看着帝辛,抵死不下朝堂。
这些辅助过至少两代大商王的所谓老臣,一到朝堂就作那泥塑菩萨,一言不发,下了朝堂就派遣家中子侄肆意串联,将他们最隐秘和不可告人的心思用他们的影像力或是阻挠、或者羁绊、或是拖延、或是顺水推舟然后顺手牵羊,或者曲解旨意,蒙蔽百姓,或是假借改革之名夹带私货,更加肆意的盘剥百姓,然后再百姓面前摆出一副极为委屈的样子,甚至传出一些谣言,诋毁一切改革的行为。
帝辛一一看在眼中,但是对此也是束手无策。即便新兴的官员将这一切都查证确实,他们都有牺牲子侄的打算,来个一推四五六,将他们自己摘得干干净净。全力一击不过是杀几个居中串联得小角色,还打草惊蛇,让他们再庙堂之上开始攻讦新进官员,甚至做局牵连新近官员得家族成员,一个贪污得帽子那是扣的死死的,让帝辛投鼠忌器,最终只能选择熬死他们这帮子王八蛋来作为最后的手段。
帝辛看着内廷内一点紧张气氛也没有的众人,难得露出笑颜,问道:“游魂关如何?“
站在最后掌管情报的小官出列,行礼后缓缓说道:“反贼姜文焕的大军被堵在游魂关,至今没有寸进。按照既定方略,南北两大诸侯都加大了对于姜文焕支持,无数小的诸侯已经伤筋动骨,无需大商军队,只怕也会被这个军事行动彻底拖垮。现在南北两大诸侯国因为持续的战争投入,国力大损,只要一败即可收网,还请陛下决断!“
帝辛的身体威威前倾,做出一副认真听取报告的姿态,等对方说完,这才恢复身体坐直,说道:“暂时不可收网,密令给游魂关守卫窦将军和彻夫人,谨守游魂关即可,不许私自出关迎战,严防死守,不可让东路反军过游魂关一步!“
官员称是退下,帝辛又问道:“西岐此刻聚集天下诸侯,几乎囊括了西北两大诸侯国的全部军力,此刻若是对东南两路收网,只怕我等筹谋毁于一旦。但是,现在闻太师还未归朝,何人可以领兵征服西岐?“
底下官员都暂时没有主动发声,对于闻太师征北海迟迟未归的事情,大家都心知肚明这是帝辛有意为之,要是有闻太师坐镇朝歌,至少临近大商的诸侯敢有动着?只有孤悬于外,才能让他们心存侥幸,加上天命说的流传,更加坚定他们火中取栗的勇气。但是对于大商现在的将军,先不说忠诚度如何,就是战力也十分存疑,因此没人愿意冒险推荐。
申公豹出列推荐了三山关总兵孔宣,帝辛眼神一拧,看着申公豹似笑非笑的说道:“哦!说来听听!“
申公豹将孔宣的情况说了一遍,又说道:“小臣斗胆愿游走各方,寻遍能人义士助我大商,还请陛下恩准!“
帝辛对申公豹的动机存疑,毕竟他也是阐教出身,苦肉计可不是后世才有的东西,因此帝辛略微沉吟,说道:“寡人自无不可,爱卿便衣行事即可!“
内廷会议随着一封帝辛亲笔信传给孔宣之后,很快就结束了。帝辛漫无目的的走在王宫之内,被传为祸国殃民的妲己在帝辛手心写了一些字,又将轩辕剑离开过朝歌的事情告知,帝辛眉头紧皱。
当时身受千刀万剐之刑一般痛楚的帝辛并没有关注身佩的宝剑离开过的事实,手信中妲己写道:“人道衰微!“,又提及轩辕剑的异动显然是要传递一些信息,但是帝辛此刻却是没有深思其中关键,也无过多思考。人道的衰弱没有人比他感触更深,因此轩辕剑的异动唯一可靠的解释就是来自于黄帝本人。现今世界此刻能指挥的动轩辕剑的除了自己,恐怕也只有传闻飞升的黄帝了吧?!但是黄帝现在究竟是什么状态他也不知,即便申公豹说过一些,但是一直是阐教边缘人的申公豹所知有限,因此没有办法解答帝辛的疑惑。与其胡思乱想,还不如按照太庙遇见的老头子说的,心无旁骛的关注人道变化才是。
帝辛让妲己退下,之后便朝着太庙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