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后,汉州治所雒县的临时帅府内,烛火通明。华洪与周庠相对而坐,中间摊开着一幅精细的军事地图,上面标注着德阳及周边地形。
“报——”探马快步走入,单膝跪地,“东川军主力驻守德阳,另有数万人在鹿头关,由副将郑雄统领。”
华洪挥手让探马退下,转头看向周庠:“先生,东川军这是打定主意要当缩头乌龟了。”
周庠微微一笑:“蔡书向此人用兵谨慎,如此部署倒也在意料之中。”
这时,安师建、赵章等将领也陆续来到帅府。安师建刚刚因在临邛之战中表现出色被提拔为都将,此刻正是意气风发之时。
“华帅,周先生,”安师建抱拳道,“末将愿为先锋,先取鹿头关!”
赵章却较为持重:“安都将勇武可嘉,但鹿头关地势险要,强攻恐损失惨重。”
华洪看向周庠:“先生以为如何?”
周庠站起身,走到地图前:“诸位请看,东川军分守德阳与鹿头关,形成掎角之势。若我军强攻其一,另一处必来救援。如此,正中蔡书向下怀。”
他手指轻点德阳城:“蔡书向之所以如此部署,就是要迫我军强攻。但我军偏不遂他心愿。”
安师建疑惑道:“若不强攻,难道就此对峙不成?”
周庠摇头,眼中闪着睿智的光芒:“我军不急,急的应该是东川军。他们远离本土,粮草补给都要从东川运来。时日一长,军心必乱。”
华洪若有所思:“先生的意思是...”
“围城。”周庠缓缓吐出两个字,“但不是全围。”
他详细解释道:“德阳东临绵水,是为天然阻碍,我军进不去,敌军也不好由此出。因此我军可分兵围困德阳西、南两门,独留北门不围。如此,德阳守军仍可与鹿头关互通声气,也可从北门获得绵州方向的粮草补给。”
赵章不解:“先生,既然围城,为何还要留个口子?这不是让敌军能继续获得补给吗?”
周庠笑道:“这正是此计精妙之处。若三面合围,守军必做困兽之斗。留此生路,反而能消磨其斗志。况且...”
他顿了顿,继续道:“我们要让东川的粮草继续运进来。运得越多,将来我们的缴获就越丰厚。”
华洪抚掌大笑:“妙!妙啊!先生此计,可谓一箭双雕!”
但周庠的计策还不止于此。他压低声音:“与此同时,我们要派细作潜入东川,特别是三台县,散布一个谣言。”
众将都竖起耳朵仔细聆听。
“就说蔡书向早已与我西川暗中勾结。”周庠缓缓道,“他之所以在得知王建败逃后仍坚持进军,是奉了大王之命,意在消耗东川粮草军需。”
安师建眼睛一亮:“此计甚毒!蔡书向手握东川五万大军,顾彦朗本就不会放心,听闻此讯必生猜忌!”
周庠点头:“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散布,蔡书向攻下德阳后按兵不动,就是要让东川不断运送粮草,作为他投诚西川的投名状。而我军抵达后围而不攻,正是与此说辞相印证。”
赵章补充道:“还可传言,说蔡书向要求大王表他为东川节度使,这才配合演这出戏。”
华洪大喜:“好!就这么办!细作要挑选能言善辩之人,务必让此谣言传遍东川。”
周庠又道:“此计成功的关键在于时间。我们要给谣言发酵的时间,也要给顾彦朗犹豫、猜忌、最终换帅的时间。”
他转向华洪:“将军明日可率主力前往德阳,依计围城。但要切记,围而不攻,偶尔佯攻即可,切不可真的大举进攻。”
华洪会意:“先生放心,我明白。我们要给东川军造成一种假象——我们是在配合蔡书向演戏。”
安师建跃跃欲试:“末将愿负责围城事宜!”
周庠点点头,随后走到地图前:“我军三万,可分两营。西、南两面各驻一营,每营一万四千人,深沟高垒,做出长期围困之势。北面不设营寨,但要在暗处埋伏两千精骑,专劫粮队。”
“劫粮队?”安师建不解,“方才不是说让粮队入城吗?”
周庠笑道:“劫一部分,放一部分。要让东川觉得运粮困难,但又不能完全断绝。如此才能让顾彦朗相信,蔡书向是在故意消耗东川粮草。”
华洪连连点头:“先生思虑周全。只是这谣言要如何传播?”
“可从三方面入手。”周庠早已成竹在胸,“其一,派细作混入商队,在三台县酒肆茶馆散布;其二,收买东川军中不得志的将领,让他们向顾彦朗密报;其三,故意让一些‘机密军情’落入东川探马手中。”
华洪大喜:“就依先生之计!安师建!”
“末将在!”
“命你率一万四千人马,在德阳南门外五里处扎营,多设旌旗,每日操练,但不可主动出击。”
“得令!”
“赵章!”
“末将在!”
“你率两千精骑,在北面山林中埋伏,专劫东川粮队。”
“末将领命!”
华洪继续部署:“本帅亲率其余人马驻守西门。”
周庠补充道:“还要在营中多备工匠,日夜赶制攻城器械,但要做得隐蔽,让守军以为我们真的要强攻。”
计议已定,众将分头准备。
帅府内只剩下华洪与周庠二人。华洪感慨道:“先生此计若成,可不战而屈人之兵啊。”
周庠谦逊地摇头:“此计能成,还要靠将军统兵有方,以及...顾彦朗的多疑。”
是夜,几十名精挑细选的细作趁着夜色悄然出发,带着足以搅动整个东川的谣言,向着三台县方向潜行。
而在德阳城中,蔡书向还浑然不知,一张无形的大网正在缓缓收紧。他站在城头,望着西边星火点点的雒县方向,心中还在盘算着如何应对西川军的进攻。
他万万没有想到,真正的杀招,并非来自前方的千军万马,而是来自后方的流言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