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俺们也能上!”

突然,十几个村民举着铁锹跑了下来,为首的正是那位大叔。

他手里还拿着几根长竹竿,往战士们手里塞。

“用竹竿当支撑!俺们在后面推,能帮你们省点劲!”

“大叔,快回去!这里随时会滑坡!”

云辰急得大喊,可大叔已经把竹竿顶在他的后背。

“俺们土生土长在这儿,比你们懂水!你们守着俺们的家,俺们就不能看着你们硬扛!”

就这样,战士们在前,村民们在后,用身体和竹竿组成了一道“人墙”。

洪水不断冲击着沙袋,泥水顺着每个人的衣领往下灌,可没有一个人后退。

云辰感觉自己的手臂已经麻木,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

他好几次想闭上眼睛,可一想到下游村子里的灯火,就又咬紧了牙关。

“副旅长!土工格栅到了!”

半小时后,运载物资的卡车终于赶到,云辰和战士们这才被替换下来。

当他从迎水坡爬上来时,双腿已经不听使唤,被两个战士架着才能站稳。

他看着李理带着战士们用土工格栅包裹砂石袋,快速封堵管涌群,又叮嘱监测员。

“每5分钟上报一次渗压值和水位变化,直到渗压值稳定在警戒值以下!”

“放心吧副旅长!”

监测员点头,“现在渗压值已经降到0.6mpa,管涌群的涌水量明显减少!”

云辰这才松了口气,靠在沙袋上滑坐下来。

大娘端着一碗热姜茶走过来,硬塞到他手里。

“快喝了!浑身都湿透了,再不喝点热的,要冻出病来!”

云辰接过碗,姜茶的辛辣暖意顺着喉咙滑下去,驱散了些许寒意。

就这样,他们在狂风暴雨中奋战了整整一个小时,终于在风暴登陆前完成了子堤加固和群众转移。

“所有人撤到背风坡!”

云辰大喊,战士们互相搀扶着退到堤坝内侧。

风暴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当风势渐渐减弱时,天已经蒙蒙亮了。

云辰挣扎着站起来,看着完好无损的堤坝和远处平静下来的洪水,终于支撑不住,眼前一黑倒了下去。

“副旅长!”

李理急忙扶住他,发现他的额头滚烫,身上的作训服已经湿透,紧紧贴在身上。

他把云辰扶到沙袋堆旁,又看了看周围的战士。

有的靠在沙袋上睡着了,有的躺在泥地里,手里还紧紧攥着铁锹。

脸上的泥水和汗水混在一起,却依旧保持着警惕的姿势。

李理轻轻把云辰的头放在自己的腿上,从背包里掏出最后一块压缩饼干,想喂给他吃,却发现云辰已经睡着了,嘴角还带着一丝安心的笑意。

不远处,那位穿粉色上衣的大娘和几个村民正悄悄往战士们身边放保温桶,里面是刚煮好的粥,桶盖上还压着一张纸条。

“孩子们,吃完再睡,俺们帮你们守着堤坝。”

李理看着这一幕,眼眶突然红了。

他轻轻把保温桶往战士们身边推了推,然后也靠在沙袋上,闭上眼睛。

他太累了,从部队转移到东口市,再到抗洪抢险,他们已经整整两天两夜没合眼了。

泥地里的水还没退,战士们有的蜷缩着身体,有的互相靠着,即使在睡梦中,他们的手依旧紧紧握着身边的装备。

天渐渐亮了,第一缕阳光透过云层照在堤坝上。

照在战士们沾满泥浆却依旧坚毅的脸上,也照在村民们悄悄放下的保温桶上。

在这片被洪水侵袭的土地上,军人的坚守与百姓的温情,共同筑起了一道永不坍塌的“生命堤坝”。

就这样,他们在狂风暴雨中奋战了整整十个小时,终于完成了子堤加固和群众转移。

以血肉之躯成功对抗了自然灾害。

当最后一个村民被送上转移车时,狂风呼啸着卷起几米高的水,狠狠拍在子堤上。

沙袋被浪花打湿,却依旧牢牢地守在堤坝上。

这是这里的战士一点一点用手抬上去的。

这里的任务还是非常的艰巨,不过有云辰在,还有很多兄弟部队在此处帮忙。

应该问题不大。

易扬相信云辰的能力。

怎么说,他也在195重装合成旅锻炼了两年。

也该顶半边天了。

好吧………其实195重装合成旅这整片天,一直都是云辰,叶然,周秉德他们几个顶的。

………………

另外一边,易扬带领队伍完成了任务,夕阳把海水染成了金红色,渔民们划着小船过来,非要拉战士们去船上坐坐,说要请大家尝尝刚打捞的海蛎子。

他摆摆手告别老乡。

“别送了,我们得回临时营区了,明天还要帮老乡们清理校舍。”

张大爷却不由分说,让孙子用网兜装了满满一袋海蛎子,往李想怀里塞。

“拿着!这玩意儿补钙,你们在泥里泡了一天,得补补!”

李想捧着沉甸甸的海蛎子,看着夕阳下波光粼粼的海面,突然觉得这一天的疲惫都值了。

他想起手机里那段视频,想起那些点赞和评论,突然明白最动人的不是镜头里的冲锋。

而是冲锋过后,能看见老乡们笑着往你手里塞海蛎子,能听见孩子们在临时课堂里读书的天更干净一点。

易扬的声音又响起来。

“各连清点装备,准备回营区休整,明天早上七点准时集合!”

战士们扛着铁锹往回走,脚步虽然沉重,却透着股踏实的劲儿。

李想跟在队伍后面,海蛎子的腥味混着泥土的气息,在晚风中漫散开,像一首写给这片土地的诗。

凌晨一点,潮汛如期而至。

浑浊的海水顺着河道往村里倒灌,装甲营筑的临时堤坝在浪头下微微晃动。

易扬站在堤坝上,手里拿着根竹竿,不时插进水里测水位。

已经漫过堤坝底部三十公分了。

“各连注意,水位每涨五公分,加一层沙袋!”

易扬对着对讲机喊,声音被风吹得有点散。

李想带着三班扛着沙袋往堤坝上跑,王磊的旧伤又犯了,每跑一步都要扶着腰,却抢着扛最重的袋子。

“俺年轻,力气大!”

突然,堤坝中段出现个管涌,浑浊的海水“咕嘟咕嘟”往外冒。

“快!拿棉被来!”

小张吼着,自己已经跳进水里,用身体堵住缺口。

李想和战士们赶紧把浸了泥浆的棉被往缺口上盖,再压上沙袋,易扬站在最前面,用脚踩着沙袋,任凭海水没过膝盖。

“旅长,您上去!”

李想拽着易扬的胳膊,水已经漫到他的胸口。

“这里有我们!”

易扬甩开他的手,抓起根木桩往水里砸。

“少废话!多个人多份力!”

木桩砸进泥里时,他的腰猛地闪了一下,疼得直咧嘴,却硬是没吭声。

村民们也来了,张大爷带着十几个壮劳力,扛着铁锹往堤坝上填土。

“军人同志,俺们来了!”

张大爷跳进水里,挨着易扬站着,浑浊的海水里,两人的肩膀紧紧靠在一起。

天快亮时,潮汛退了。

堤坝保住了,战士们和村民们瘫在泥里,互相靠着喘气。

易扬掏出烟,给张大爷递了一根,自己也点了一根,烟雾在晨雾里慢慢散开。

“以前,”张大爷吸了口烟,“俺们这儿涨潮,都得往山上跑。现在有你们,俺们不用跑了。”

易扬笑了,烟灰掉在泥里:“以后,有我们在,你们哪儿都不用跑。”

李想躺在堤坝上,看着天边的鱼肚白,突然觉得这满身的泥和疼,都值了。

王鹏在旁边哼着陕北民歌,调子跑了八百里,却听得人心里暖暖的。

赵磊在给家里打电话,告诉媳妇“一切都好”,声音里带着刚喊过的沙哑。

太阳升起来时,红光村的烟囱里升起了炊烟。

叶然站在堤坝上,看着村民们开始清理废墟,孩子们背着新书包往临时课堂跑。

突然想起易扬出发前在防波堤上说的话。

“最管用的是你们心里那股劲”。

这股劲,在淤泥里生了根,在汗水里开了花,在千万双手的紧握里,长成了守护这片土地的森林。

清晨七点,红光村的废墟间飘起了第一缕真正的炊烟。

王寡妇家的临时灶台搭在院子里,三块歪歪扭扭的石头支着口铁锅,锅里的玉米粥咕嘟冒泡,香气混着泥土的腥气,在晨光里漫散开。

“军人同志,来喝粥!”

王寡妇用围裙擦着手,喊住正扛着铁锹路过的李想。

她的大女儿正蹲在旁边,用树枝在地上画着什么,小儿子趴在背篓里,含着手指头看战士们清理碎砖。

李想放下铁锹,黝黑的脸上露出不好意思的笑。

“不了嫂子,炊事班的早饭快好了。”

王寡妇却不由分说,舀了碗粥往他手里塞。

“拿着!你们有个战士昨天为了给俺们修屋顶,差点被房梁砸着,这碗粥必须喝!”

粥碗烫得手发麻,李想吹了吹,喝了一大口,甜丝丝的玉米香在舌尖散开。

他看见小姑娘在地上画了个房子,旁边画着三个小人,一个戴军帽,两个扎辫子。

“这是……”

他指着戴军帽的小人,小姑娘脸一红。

“是叔叔,帮我们盖房子的叔叔。”

不远处,易扬正指挥战士们搭建临时安置房。

蓝色的救灾帐篷一排排立起来,像片新抽芽的森林。

“注意间距,”

他蹲在地上量尺寸,手指在泥里划出标线。

“至少留两米,方便消防车进出。”

装备部长举着图纸跑过来。

“旅长,第一批活动板房下午到,要不要先平整场地?”

易扬抬头看了看天,云层薄了些,太阳正慢慢爬上来。

“让装甲营用推土机推,注意避开地下管线。”

“昨天老乡说,村东头有煤气管道,别挖漏了。”

他说着,突然瞥见角落里有个老人在抹眼泪,赶紧走过去。

老人是村里的老木匠,家里的刨子、锯子全被水泡了,此刻正蹲在废墟旁,摸着块变形的木板发呆。

“大爷,”

易扬蹲下来,捡起块还算完整的木料。

“这木头还能用,晾干了打张桌子没问题。”老人抹了把脸。

“没用了,俺这手艺,怕是传不下去了……”

易扬突然喊。

“陈峰!”

电子对抗连的战士们正调试卫星电话,闻言赶紧跑过来。

“把老乡们的工具都收集起来,”

易扬指着废墟,“能用的修修,不能用的记下来,报给后勤,让他们从市区调新的。”

他转向老人,“您放心,等房子盖好了,您带着年轻人做木工活,给新房打家具,工钱部队出!”

老人的眼睛亮了,突然站起来,往废墟里钻。

“俺的墨斗!俺的墨斗还能用!”易扬看着他佝偻的背影,突然对身边的参谋说。

“下午开个会,让各连统计老乡的技能,会瓦匠的修墙,会缝纫的补衣服,咱们不能光救人,还得让日子活起来。”

抗灾不能抗完就走,后续的恢复工作也要做到细致入微。

从分析调配到统筹管理,从赈灾物资到志愿者的加入。

正因为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所以,这里的后续工作才能开展的如此顺利。

如果一方有难,八方添乱。

那这件事恐怕是不好办了。

上午十点,临时课堂的木板黑板前,来了位特殊的老师。

红光村小学的王校长。

老人的眼镜片碎了一块,此刻正用胶布粘着,手里攥着本晒得半干的语文书,声音有点发颤。

“今天,咱们学《少年说》……”

孩子们坐在用砖块搭的凳子上,课本是战士们用塑料布包着抢救出来的,页脚还卷着。

李想蹲在最后一排,帮个小男孩按住作业本。

风一吹就跑。

王校长读到“少年强则国强”时,声音突然哽咽了。

孩子们却跟着大声念,稚嫩的声音撞在帐篷布上,又弹回来,像群振翅的小麻雀。

“校长,”

李想递过去瓶水,“歇会儿吧。”

王校长摆摆手,摘下眼镜擦了擦:“不能歇,娃娃们的课,一天都不能断。”

她突然指着窗外,“你看,军人同志在给咱们盖新学校呢!”

【迷糊了!上一章发错了,发成没有改的稿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