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皇后时期
之前在宫里搞试点的女子学堂里通过考核的女子现如今已入朝为官。
又因为她们都是世家女子,家中父亲在朝上多多少少也是个大官。
于是这些女子多数选择在父亲手下干活,不过这也是武皇后暗中授意的。
这样一来,朝中大臣最后不得不为了子女下位。
这看似是巩固了这些人的权力,但武皇后很清楚从女子学堂走出去的女子。
因为她们知道自己如今的一切都是谁给的,也不会被什么家族使命而裹挟,她们的存在就是为了国家,她们的忠诚和信仰也属于国家。
正是因为深知这一点,所以武皇后才格外放心。
只有女子当官的多了,世道的偏见才能真正的开始消失。
解决好这一事后,武皇后就把目光放在了收复失地上。
从吐蕃日渐强大开始,大唐之前攻下的东突厥、西突厥以及铁勒各部都开始蠢蠢欲动。
直到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四月,吐蕃攻陷西域十八州,又联合于阗突袭龟兹拨换城,将其攻陷,唐朝只好放弃安西四镇,至此唐朝丢失了不少的领土。
要不是天幕的突然出现,或许东突厥和铁勒各部要联合起来脱离大唐的控制。
而她现在要做的就是收回安西四镇,确保丝绸之路的继续发展,并压制吐蕃的扩张。
以前收复失地那就是派兵打,谁赢了就是谁的,现在不一样了,要文雅一点,谈判是为上上策。
只要那些外族不傻,是个人都知道该怎么选,毕竟过上了好日子,谁还想抛弃呢?而大唐就是能给他们持续提供这样的日子。
千年来,外族总是反反复复的被攻下,可要不了多久就能挣脱。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不一样,首先语言不通就是最大的障碍。
两方人连话都说不上,哪能和平共处。
不过现在就没这样烦恼了,因为只要是人就一定会说普通话,会识简体字,不过,哑巴瞎子是例外。
于是长达几个月的谈判终于顺利完成了,安西四镇又回到了大唐。
吐蕃首领之所以愿意放弃,那也是因为吐蕃确实对管理一方面有心无力。
如果吐蕃不愿意放弃,以长远来看,安西四镇还是会回到大唐。
与其被武力抢回去,还不如拿来合作,毕竟吐蕃的属地很限制农业的发展,非常依赖中原的农业,而且交通也有很大的局限,土地空旷到方圆百里无一人。
搞定了安西四镇,武皇后还有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继续和吐蕃合作,向西边扩张。
此举直接遭到了吐蕃的反对,用中原的话来说,那就是瓮中捉鳖,到时候吐蕃被围在中间像什么样。
于是李治和武皇后两个人一前一后的忽悠吐蕃首领,说什么未来都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一家人一起合作向外扩张怎么就不行了?别这么小气嘛。
一开始吐蕃首领收到这些话的时候恶心的三天没睡着,奈何在长久的攻势下,其实是利益,吐蕃可耻的动摇了。
吐蕃首领得承认,在治理国家这一方面确实不如大唐。
再者这两年多,两国边界处的民众相处的非常好,很少有发生乱斗。
为此吐蕃首领还暗戳戳的询问这些人对于归顺的想法。
大部分人都表示可以,只因为他们想报答大唐太子李承乾,没有他和系统156,就没有如今的天下太平。
吐蕃首领郁闷了好一阵,最后同意了。
李治和武皇后本以为还要犹豫一段时间呢,没想到会这么爽快。
当即就决定不往西边去了,南下拿下六诏(后叫南诏),再继续朝南扩张,将真腊、骠国、林邑等小国一并收下。
之所以要和吐蕃合作也是因为这些小国地形和环境复杂,体魄强健者能多几分存活率,再者也是避免这些小国想要求助吐蕃,让吐蕃给大唐边境捣捣乱,这样大唐就会少不了分身乏术。
明初
自从朱标对大明提出拿下日本后,朱元璋和马皇后就一直致力于海上。
除了要训练海军,还要建造许多大船,这些大船没个三年五载别想看见成效。
不过这些大船是为了航海的,至于对付日本就只需要中型船只即可。
一年多后,正当朱元璋下令前往日本时,日本的使者历经艰难险阻来到了大明都城,说愿意献上领土,只求大明的君主能庇佑日本。
朱元璋当即黑了脸,他千防万防还是没防住。
大明要出兵攻打日本的消息算是人尽皆知,所以朱元璋早就知道日本要投降。
可他一想到未来的日本在这片土地上做的恶事,他就怒火中烧,势必要给日本“一点”颜色看看。
所以他派人去拦住日本使者,为的就是不让日本投降,不然他还怎么光明正大的打过去。
现在好了,一切都泡汤了,朱元璋能不生气吗?
事已至此,攻打计划只能改为教化计划,他要让日本文化一点点被中原文化吞噬。
只有这样,几代之后,日本民众就会发自心底的认为自己是中原人。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日本高官贵族全都迁到中原,成为普通的有钱人,不愿意的,绑也要给绑过来,并加以隐密看管。
还有就是从中原里选一些有能力的官员接手日本,前期不能让日本土着接触到权力。
毕竟历朝历代对日本的评价可不好,必须得防着。
这两年多不仅把日本的事情解决了,连元朝的残余势力要么留在中原,要么就是回到蒙古国,两国百姓相处的还算和谐。
这让朱元璋和马皇后十分喜悦,并深刻意识到了普及教育的重要性。
要是百姓们没有学习过政治,就很难消解心中的仇恨,也不明白战争是没有敌人的,谁都是战争的受害者。
一味的记住仇恨,那战争所带来的痛苦就会一直存在。
但这不意味着就要忘记战争,我们要铭记战争,杜绝此类事情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