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博物馆的玻璃穹顶下,总能听见细碎的欢笑声。自从林舟提议的“少儿非遗体验课”上线,线上体验区的服务器就没闲过,后台数据里,折纸区的纸鹤、编绳区的平安结,每天都以成百上千的数量增长。温如霜站在主控屏前,指尖划过那些带着稚嫩笔触的用户留言,嘴角噙着笑——这正是她创办博物馆时最想看到的模样:让非遗从玻璃展柜里“走”出来,落在孩子们的指尖上。
身后传来轻微的脚步声,带着些微的迟疑。温如霜回头,看见竹阿婆站在展区入口,蓝布衫的衣角被风轻轻吹起,手里攥着个竹编的小筐,筐沿露着几根彩色的塑料吸管,像藏了一把雨后的彩虹。
“阿婆,您怎么来了?”温如霜快步迎上去,接过竹阿婆手里的筐。竹阿婆今年七十有二,是镇上最有名的竹编匠人,博物馆开馆时,她捐了自己耗时三年编的“百鸟朝凤”竹匾,那细密的篾丝比头发丝还匀,至今仍是珍品展区的“镇馆之宝”。只是竹阿婆性子偏静,除了开馆那天,平日里很少来博物馆。
竹阿婆的目光越过温如霜,望向不远处的少儿体验区屏幕——那里正播放着孩子们上传的折纸作品,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举着纸鹤,笑得眼睛弯成了月牙。她轻轻叹了口气,声音带着岁月打磨的温润:“我在家听邻居家的娃说,你们这儿的课,娃娃们都爱学。”
温如霜心头一动,拉着竹阿婆在休息区坐下,给她倒了杯热茶:“是啊,孩子们对这些手艺好奇得很,就是有些技法太复杂,得先从简单的入手。”
“复杂”两个字像针似的扎了竹阿婆一下。她忽然掀开手里的竹筐,露出里面码得整整齐齐的彩色吸管,还有几个用吸管编的小蚂蚱——翠绿的身子,褐色的腿,触须是两根细吸管剪的,虽然材质普通,可那形态活灵活现,仿佛下一秒就要蹦起来。
“你看这个。”竹阿婆拿起一只绿蚂蚱,递到温如霜面前,“我这竹编手艺,传了三代了,以前教徒弟,先得练劈篾,没个半年功夫,手上全是口子,娃们哪熬得住。前阵子见我孙女玩吸管,突然就想,这东西软和,颜色又亮,编出来的小玩意儿,娃们说不定喜欢。”
温如霜捏起那只吸管蚂蚱,指尖能摸到吸管被弯折后留下的细微纹路,那是竹阿婆反复调试的痕迹。她忽然明白过来,竹阿婆今天来,不是随口问问,是带着实打实的“诚意”来的。
“阿婆,您是想……把竹编课搬进体验区?”
竹阿婆眼里亮了亮,又有些局促地攥了攥衣角:“我知道我这想法冒失,毕竟竹编是老手艺,用吸管编,算不算‘不务正业’?可我就是想,要是娃们能通过这小东西,觉得竹编不难,愿意学,哪怕以后有人想正经学劈篾,也是个念想。”
温如霜放下蚂蚱,握住竹阿婆的手。老人的手掌粗糙,指节上布满老茧,那是几十年与竹篾打交道留下的印记,可此刻,这双手却捧着一颗盼着非遗传承的滚烫的心。“阿婆,这怎么是不务正业?”温如霜的声音带着真切的激动,“您这是给非遗找了条新路子!孩子们怕的是复杂的技法,可您用吸管把门槛降低了,这才是真正的传承——让手艺走进他们的生活,而不是摆在展柜里。”
得到温如霜的肯定,竹阿婆紧绷的肩膀松了下来,脸上露出释然的笑,眼角的皱纹挤成了一朵花:“那……那我就放心了。我这就回去准备,把编蚂蚱的步骤再理理,保证娃们一看就会。”
“您别急,”温如霜叫住她,“体验课是线上的,得做教学视频。我让风痕来帮您,他是我们这儿的技术负责人,最会做互动设计,保证让孩子们学得又快又有意思。”
风痕接到任务时,正在调试新的3d扫描设备。听说要给竹阿婆做竹编启蒙课的视频,他立刻放下手里的活,跟着温如霜去了竹阿婆的小院。
竹阿婆的小院里种着几丛竹子,墙角堆着晒干的竹篾,空气中飘着淡淡的竹香。老人已经把编蚂蚱的材料摆好了:红、黄、绿、蓝四种颜色的吸管,剪刀,还有几卷透明胶带。见风痕来,她立刻拿起一根绿色吸管,演示起来:“你看,第一步先把吸管折成三段,中间留个小疙瘩当身子……”
风痕蹲在一旁,手里拿着平板电脑,仔细记录每一个步骤。他发现竹阿婆的动作很有讲究,看似简单的弯折,角度、力度都有门道——比如折蚂蚱的腿时,要斜着剪个小口子,再轻轻一掰,腿就立起来了,既稳又像真的。“阿婆,您这每一步都得拍清楚,尤其是手势,孩子们得看明白细节。”风痕说。
竹阿婆点点头,放慢了动作,一遍遍地演示,直到风痕说“可以了”,才停下来擦了擦额角的汗。“小伙子,我这老胳膊老腿的,动作慢,没耽误你吧?”
“没有没有,”风痕笑着摇头,“您的动作最标准,这才是视频的核心。我打算做个互动版本,孩子们看视频的时候,点击屏幕上的吸管,就能跟着您的动作模拟操作,要是步骤错了,还能提示他们纠正。”
竹阿婆听不懂“互动模拟”,但她知道风痕是想让孩子们学得更容易。她看着风痕在平板电脑上画草图,手指在屏幕上飞快地滑动,那些线条转眼就变成了一个个彩色的吸管模型,心里不由得感叹:现在的年轻人真厉害,能让手艺以这样新奇的方式存在。
接下来的三天,风痕泡在了竹阿婆的小院和博物馆的技术室之间。白天,他跟着竹阿婆一遍遍拍摄动作细节,从折吸管的初始步骤,到给蚂蚱安触须的收尾工作,每个环节都拍了十几遍,直到画面清晰、动作流畅;晚上,他坐在电脑前,用动画软件把拍摄的素材做成互动模块——点击屏幕上的“下一步”,就能看到竹阿婆的手势特写;要是孩子折错了,屏幕上会弹出一个小箭头,提示“这里要斜着剪哦”;编完一只蚂蚱后,还能给它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分享到体验区的“作品墙”上。
竹阿婆每天都要去博物馆看进度。风痕会把做好的部分给她看,老人戴着老花镜,凑在屏幕前,看着自己的手在动画里动起来,孩子们点击屏幕就能跟着学,不由得笑了:“真神奇,就像我在跟前手把手教他们一样。”
课程上线的前一天,温如霜特意在博物馆的首页做了推送:“非遗新体验——竹阿婆的吸管蚂蚱课,等你来学!”还配上了竹阿婆编的彩色蚂蚱图片。消息一发出,就有不少家长在留言区问:“真的能用吸管编蚂蚱?我家孩子最爱玩吸管了!”“什么时候上线?我要带娃学!”
上线当天早上八点,竹阿婆特意换了件新的蓝布衫,早早地来到博物馆。温如霜把她带到主控室,屏幕上显示着体验课的实时数据:在线人数、学习进度、作品上传数量。
“阿婆,您坐这儿,咱们一起等开课。”温如霜给竹阿婆搬了把椅子。
八点半,课程准时上线。不到五分钟,在线人数就突破了两百,而且还在不断上涨。屏幕上,孩子们的操作记录一条条跳出来:“用户‘小树苗’完成第一步折吸管”“用户‘彩虹糖’给蚂蚱安上了腿”“用户‘跳跳虎’上传了自己的作品,快来看看吧!”
风痕指着一个跳动的图标说:“阿婆,您看这个,这是实时互动数据,每个点代表一个正在学习的孩子。”
竹阿婆的眼睛紧紧盯着屏幕,看着那些代表孩子的光点越来越多,心里既紧张又期待。她想起自己年轻时学竹编的样子,师傅拿着竹篾,一遍遍地教她劈、折、编,那时候学手艺,全靠眼睛看、手上练,哪有现在这样方便,隔着屏幕就能跟着学。
十点的时候,在线人数已经超过了一千。作品墙上,挂满了孩子们编的吸管蚂蚱——有的颜色搭配得乱七八糟,红身子绿腿黄触须;有的腿折得歪歪扭扭,站都站不稳;还有的给蚂蚱加了翅膀,说是“会飞的蚂蚱”。可每一只都透着童真,看得竹阿婆眉开眼笑。
“阿婆,您看这个,”温如霜指着一条留言,是之前提问的林小满发的:“竹阿婆的课好有意思!我编了三只蚂蚱,送给妈妈当礼物,妈妈说这是她收到过最好看的礼物!”
竹阿婆的眼眶有些发热,她抬手擦了擦,嘴角却止不住地往上扬。这时候,风痕刷新了一下数据,笑着说:“阿婆,现在在线学习的有一千两百多人,上传作品的也有八百多了,比之前的折纸课还火呢!”
竹阿婆看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字,又看了看作品墙上那些歪歪扭扭却充满活力的蚂蚱,忽然笑出了声,声音里带着几分欣慰,几分自嘲:“没想到啊,我这老太婆,活了七十多年,还能当回‘网红老师’。”
温如霜也笑了,她知道,竹阿婆说的“网红老师”,不是追求虚名,而是看到自己的手艺被孩子们喜欢,看到非遗传承有了新的希望。“阿婆,您不是普通的网红老师,您是带着老手艺走进新时代的传承人。”
竹阿婆摇摇头,目光又落回屏幕上。一个孩子正在直播自己编蚂蚱,手里的吸管在小小的手指间翻转,虽然动作生疏,却格外认真。她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是这样跟着奶奶学编竹篮,那时候奶奶说:“手艺这东西,得有人学,有人传,才能活。”那时候她不懂,只觉得劈篾累、编筐苦,可现在看着屏幕里的孩子们,她忽然懂了——手艺的生命力,不在于它有多古老,而在于它能跟着时代走,能被一代代人记在心里,握在手里。
中午的时候,体验课的热度还没降下来。竹阿婆的手机响了,是她的小孙女打来的:“奶奶,我们班同学都在学您的吸管蚂蚱课!老师还让我当小老师,教大家编呢!”
竹阿婆笑着应着,声音里满是骄傲:“好,好,你好好教,让同学们都爱上编蚂蚱,以后奶奶教你们编竹篮子。”
挂了电话,竹阿婆看向温如霜,眼神里带着期盼:“如霜啊,这吸管蚂蚱只是开头,我还想编吸管小兔子、小蜻蜓,以后再教孩子们编简单的竹编小玩意儿,你看行不行?”
温如霜用力点头:“当然行!我们给您开个专属的‘竹阿婆课堂’,让更多孩子跟着您学竹编,让这门老手艺,一直传下去。”
主控室的阳光透过玻璃,落在竹阿婆的脸上,也落在屏幕上那些彩色的蚂蚱上。竹阿婆看着屏幕上不断增长的数据,看着那些充满童趣的作品,忽然觉得,自己的手虽然老了,可指尖的温度,却能通过一根小小的吸管,传递到无数孩子的心里。
她想起风痕说的“互动教学”,想起孩子们点击屏幕时的专注,想起孙女在电话里兴奋的声音,忽然觉得,“网红老师”这个称呼,也挺好的——至少,这意味着,她的手艺,不再是藏在深巷里的老物件,而是能走进孩子们的童年,能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午后的阳光渐渐西斜,博物馆里的欢笑声依旧。竹阿婆坐在主控室里,手里拿着一只刚编好的粉色吸管蚂蚱,看着屏幕上不断刷新的留言:“竹阿婆的课太好玩了!”“我还要学编小兔子!”“以后我也要当竹编老师!”
她笑着把粉色蚂蚱放在桌上,和屏幕里的那些“作品”遥遥相对。这一刻,她忽然明白,传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坚守,而是无数人的接力——她用吸管搭起了一座桥,一头连着古老的竹编手艺,一头连着孩子们的未来,而这座桥,会带着非遗的温度,一直延伸下去,直到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