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这一走,便是一百年。
期间诸葛玄他们的行商生意越做越大。
也由陆地行商变成了专走惊鸿河的水上行商,每个月都要给皇室运送两批海鲜。
讲起来简单,实际上还是颇费了些心思。
虽然不想耽搁到达龙皇神朝上京的进度,但起初姜黄他们倒也没有紧赶慢赶。
一路上他们走走停停,虽不至于一直游山玩水,但属实领略了不少龙皇神朝的风土人情。
于是乎,仅仅用时两年,他们便跟本地人无异。
时间过去这么久,龙皇神朝对奸细的抓捕已然懈怠,竟无人对他们的身份产生怀疑。
而为了抢占市场,让那些龙吃的舒服,小白、小青、姜黄、萌兰每次带队出海都会抓一些妖兽一起奉上,龙龙们十分受用。
剩下的计划却有些进行不下去。
悟道悟了三百四十年,诸葛玄始终没有悟通的样子。
指望这样的他去接触智多近妖的龙皇神朝高层根本不现实。
这天中午。
特意乘飞舟赶去北方之城洛水坊市购买奶奶的黄面家的热干面的姜黄回来了。
“哥哥,你尝尝这个,你之前买的热干面应该还有,但我好久没见你拿出来吃了,你不馋得慌吗?”将拌好的热干面放在诸葛玄面前,姜黄面带担忧的说道。
诸葛玄端起碗,若有所思的看着里面裹满酱汁的碱面,问道:“你去北方之城了?
那你一定也买了柳家祖传牛肉面吧,以前你可是经常帮我跑腿买牛肉面来吃。”
姜黄叹了口气:“仅仅在北方之城独霸了四百来年,柳王门就已经飘得找不着东南西北了。”
“他们咋啦?”
“柳家跟王家闹掰了,鸡脑子打出了狗脑子,柳王门已经分崩离析。
两个家族的人也死的差不多了,如今在北方之城人人可欺,柳家祖传牛肉面怕被连累,不知道搬哪儿去了。”
诸葛玄:……
挑起一筷子热干面放进嘴里,嚼了嚼,诸葛玄忽然站了起来。
“温热何尝不是火的一种表现和一种礼貌?”
姜黄:(⊙o⊙)…
温热和火跟礼貌有什么关系?
哥哥被我带回来的面弄疯了!
……
温热是火的一种表现。
那火跟礼貌有关系吗?
明明就八竿子打不着。
姜黄不能理解。
以前的诸葛玄也不能理解。
甚至不会产生这种想法。
毕竟他不是个疯子。
但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很多东西之所以有关系,是因为有人给它们联系上了。
久而久之,大家也就习惯成自然了。
或者说,有人发现了它们之间隐藏的关系,将之公诸于众后,大家才恍然大悟。
比如天和地。
天那么高,地那么厚,中间隔了无数丈。
就算是道尊也没法从地面飞上去摸到天。
可天地这一概念,却人所共知。
在没人把它们联系到一起时,它们自然没关系。
因为天地有了关系,于是有了天地交泰、天清地浊、天父地母等等概念。
地上的气往上,天下的气往下。
一冷一热,也就有了雨。
天一生水,而地六成之。
于是天地之间有了孕育生命的可能。
巴拉巴拉。
火的性是往上的,这是天生的。
火不是静止的,这也是天生的。
火一般会带来温度、热量。
所以大夫认为永远跳动的心脏属火,由心脏主导的带有温度的血液是人能存活的关键。
火虽然没有形状,但看得见,也感受得到,算是有貌。
而礼就是规矩、规范。
火是讲规矩的,也有一定规范,所以可控。
归纳一下,火自然有礼貌。
当其呈现温热面,甚至称得上温文尔雅。
在这一点上,水可以说截然相反。
水可以无处不在,可以随意塑造,加盐就咸,加糖就甜,有益处,却也有不可控的害处,符合一部分眼中的人道。
这些东西看似无聊,甚至没用。
但道理往往这样形而上,难以用到实处。
可一旦用到实处,又非常神效,好比磨刀不误砍柴工。
这些道理,诸葛玄一早就明白。
之所以还是悟了三百四十年,是因为他没法把它们融会贯通。
那一晚,心情低落的诸葛玄心思没那么活泛多变,精神没那么高涨充沛。
于是反而第一次心无旁骛、不带功利心的观察天火海鳞炎的各种形态,这才终于发现它最深层的美好。
或者说,火的美好。
然后他就开始悟道了。
之所以悟这么久,并非是他蠢笨。
而是因为他本性使然。
他是有收藏癖的人,做事情又一向追求高效、安全、有趣等,有点完美主义+强迫症。
所以他做事往往面面俱到。
有时候就会显得放不开。
近千年了,他连个恋爱都没谈过,也不敢跟朋友深交,就连对姜黄,也不曾真正掏心掏肺。
而他又不是无情之人,明知馒头要死了,不宜离悲伤太近,还是想回去看看,看过后便伤感,人死了又不舍,挣扎纠结的很。
因为这些特点,他猥琐发育至今,收获多多,安全无虞,修为高深,等等等等。
好处说完,就该轮到坏处了。
什么都想要,他悟道自然就比人家慢。
明明在神台巅峰许多年,悟道的契机却迟迟未来。
人家是抓住一个点,如火之跃动、水之多变、金之锋芒、土之厚重、木之延伸、阳之刚劲、阴之柔和。
而他是想拿住一整个面,难度自然不同。
人家若是悟火,只悟火之一点,而后成燎原之势,逐步加深。
这叫追求深度。
而他悟火,却是恨不得把火的特点都给开发到极致,研究来研究去,火还是那朵火,只不过更加立体。
广度。
看似他这样很蠢笨。
实则也不然。
因为第八境·道宫境后面还有一个第九境·清净境。
清净境以清净为名,自然是要修士心清神静。
但要想达成这一程度谈何容易!
清净也不是啥都不管,啥都不学。
事实上,道宫境时悟的法则只是道的一点。
而到了清净境,则要悟道之一面。
换句话说,因为但凡能抓住的什么都想抓住的个性,诸葛玄相当于是在连着清净境一起修炼。
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深度?
造成的结果是,于第八境修士而言,他有广度却没有深度。
而于第九境修士而言,他广博明智,有深度,但深度不够。
因为第七境之后几乎没有修炼方式,大家各行其道,诸葛玄起初根本不知道自己走上了专本套读的路。
直到潜心悟道的第一百年,他这才有所察觉。
彼时的他可谓心清神静。
想转换思路却已经晚了。
他只能一条路走到黑。
好在他是成功了。
就在吃到热干面的那一刻,他补齐了现阶段所能想到的关于火之法则的最后一块拼图。
于是他的元神不再追求处于封闭状态,瞬间与识神重新接洽。
这才有了姜黄听到的那句言语。
同一时间,诸葛玄的元神接收了识神这三百多年的一切记忆。
“都过去这么久了啊。”
“这下别说馒头,连明媚都早没了。”
“两个皇甫天玑、陈紫鸢、天一和尚等故人搞不好也都不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