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窝品牌在全省声名鹊起之际,另一股力量也悄然汇聚——来自外省的目光,正密切注视着陈家村的每一步动作。
这天上午,陈家村村部收到一封特别来信,信封落款是“苏南江口市农业发展局”,信上只写了寥寥几行字:
“贵村蜂窝模式已在我市广为流传,我局希望促成合作计划,搭建跨省产业协同框架,推动蜂窝品牌在江口市试点复制,请派代表赴江口调研。”
陈鹏飞和晓茹看完后面面相觑。
“江口?”晓茹挑眉,“那是苏南首屈一指的农业强市,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怎么会看上我们这种山村出来的蜂窝制度?”
陈鹏飞却神情凝重:“说明咱们的模式真出圈了,这不是一个合作邀请,这是一次机会,一次让蜂窝品牌全国化的真正敲门砖。”
不出两天,陈家村代表团出发,奔赴江口市。
一行人刚到,江口农业局局长亲自迎接,身后站着的是江口六大重点乡镇的书记、镇长,还有十几家农业龙头企业的老板。
局长开门见山:“我们江口人多地多,产品好,但我们缺你们陈家村这种能把农货卖出去的办法,缺你们这种‘制度+直播+品牌’的综合打法。今天请你们来,就是想看看,咱们能不能一起干一场大的。”
晓茹立刻答:“蜂窝制度不是陈家村独有的,它的根本是讲清楚、签下去、干出来。只要你们也愿意讲理、愿意公开流程、愿意签责任,蜂窝就能在江口落地。”
几位书记听得频频点头,当场就定下意向,愿意腾出土地、投入资源,让蜂窝团队直接进驻江口市,进行系统复制。
陈鹏飞站起来:“我们不光能复制制度,我们还可以用电商平台,将你们的优质产品拉入蜂窝品牌体系,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直播销售,联动我们县的直播基地、物流体系,实现跨省联动。”
一句话,现场沸腾!
江口农业局立刻批准成立“江口蜂窝合作办事处”,晓茹被任命为顾问,陈鹏飞担任合作协调组组长。
三天后,江口市发布公告,六个乡镇同时挂牌试点蜂窝制度,产品统一打上“蜂窝共建”标志,直播端口接入陈家村电商平台,物流系统同步整合。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晓茹亲自上阵,带着江口青年干部开了第一场直播,推销当地最出名的“江南糯米团”,短短两个小时,卖出七万单,销售额破百万!
江口网友一片震惊:
“这还是我们那个卖不出去糯米团的小县城吗?”
“蜂窝团队简直是神仙下凡,一来就把东西卖爆了!”
直播结束后,江口农业局局长亲自提议,与陈家村共同注册“蜂窝·江南系列”子品牌,专门打造联营产品矩阵,打造蜂窝品牌的第一个跨省输出版本。
陈鹏飞点头应允:“蜂窝制度的根,在村里,但果实可以长在全国。”
这一举动,直接引爆了外省市场。
三天内,来自湖南、江西、贵州等地的农业局、乡镇负责人纷纷发函请求会面,希望蜂窝团队能“落地共建”。
而陈家村平台首页也挂出了新的公告:
“蜂窝制度走出县界,走进全国,每一个讲理之地,皆可开花结果。”
就在这热潮涌动之际,晓茹做出了一个重磅决定:
“蜂窝品牌全国战略计划”正式启动。
她提出“三线并行战略”:
1.产业输出线:以直播基地、加工厂、冷链物流为骨架,构建跨省协同网络,逐步设立分中心;
2.制度输出线:从“签字卡+失败记录墙+共议流程”入手,向兄弟乡镇输出蜂窝制度基础模板,进行定制化调整;
3.文化输出线:将蜂窝制度写进纪录片、教材、公开课,通过网络文学、影视短剧、播客等方式,深度影响年轻群体与公共思维方式。
这一计划甫一公布,立刻获得全国多家主流媒体联动报道,《焦点访谈》《新闻联播》纷纷提到蜂窝制度,称其为:
“从制度到产业的中国式乡村振兴路径样本”。
而晓茹,也第一次站在了央视的演播大厅中,面对全国观众讲述蜂窝制度的诞生与发展。
她只说了一句话:
“我们做的事情不复杂,就是让每个人都能在制度里,讲出自己的理、签下自己的名,然后靠着一张纸、一块墙、一份责任,换来一条通往希望的路。”
掌声雷动。
直播间刷屏弹幕:
“这才是中国农村真正的未来。”
“蜂窝制度全国走起!”
……
那天深夜,陈家村村口灯火通明,晓茹刚回村,刚走到蜂窝墙下,就看到一张新贴上的签字卡:
【蜂窝全国战略项目·陈家村总责任卡】
项目负责人:李晓茹
联署人:陈鹏飞、张浩、许佳音
监督人:全村村民
公示时限:三年
失败记录公开周期:三十天一次
特别备注:如战略偏离初心,任一村民有权张贴质疑卡,发起临时议事会
晓茹眼圈红了。
“这才是咱蜂窝的规矩。”
陈鹏飞走来,轻轻笑了:“飞得再高,也不能忘了咱是从讲理出发的。”
晓茹点头:“不忘。”
她仰头望天,眼中一片清明:
“蜂窝的火,下一站——全国;但咱的根,永远在这村口。”
蜂窝全国战略推出后,短短两个月,加盟村镇突破百个,合作企业超过三百家,蜂窝品牌的产品出现在各大城市的超市、直播平台,甚至登上高铁广告。
“蜂窝”两个字,已不仅仅是陈家村的代名词,更是“诚信、品质、共赢”的象征。
然而,风头太盛,危机也悄然酝酿。
——就在蜂窝制度如火如荼地全国推广时,舆情炸了。
一个来自外省的短视频博主,在自媒体平台爆料:
“我跑了三个所谓的‘蜂窝加盟村’,结果发现:制度墙是假的,签字卡都是复印的,议事会从来不开,直播产品更是贴牌工厂货,压根不是本地出产!”
此言一出,蜂窝品牌顿时陷入信任危机!
各大平台评论区沦陷:
“蜂窝模式不过尔尔,也是假货套路?”
“我买的是陈家村蜂蜜,结果生产地写着江北某厂?”
“签字墙?假的!直播现场都没人签字!”
媒体迅速跟进,一时间各路记者蜂拥而至,蜂窝制度面临史无前例的舆论风暴!
……
晓茹看到报道那一刻,整个人脸色瞬间变了。
陈鹏飞皱着眉:“出事的几个点都不是我们直接负责的,是那些新加盟地方擅自复制,走了形式,想借蜂窝品牌赚钱,没按制度流程来。”
张浩怒道:“这帮人根本没理解蜂窝制度的本质!蜂窝不是贴个牌子,不是挂个墙,它是责任,是签字,是被群众盯着修的规矩!”
晓茹没有多说,第二天一早,亲自率队连夜赶赴三个举报点,展开突击检查。
第一站,江北市花垣镇。
当地宣传得轰轰烈烈,制度墙贴得光鲜亮丽,签字卡排得整整齐齐。但晓茹一眼就看出不对:
“这些签字都用的是同一个笔迹,甚至连红指印都盖得一模一样!”
她当场叫来村书记:“这签字是群众本人签的吗?”
村书记吞吞吐吐:“我们……我们是请人代签的,怕群众不理解流程,耽误事……”
“啪——!”
晓茹一巴掌拍在桌上:“蜂窝制度是怕你麻烦?蜂窝制度最重要的,就是群众签!你让别人代签,就是造假!”
“你这是毁掉的不只是咱的制度,是全国农民对规则的信任!”
她当场命令:撤下制度墙、销毁伪造签字卡、停播直播间、冻结蜂窝标识使用权!
第二站,湘西某镇。
直播间里正热火朝天地卖所谓的“蜂窝生态辣椒酱”,包装精美,销量惊人。
晓茹走进仓库,随手拧开一瓶,一股刺鼻的工业香精味扑鼻而来。
她打开后台系统,发现这家直播公司根本没在蜂窝链上备案,属于“非法挂靠”。
晓茹当场拨通工商局电话,举报假冒蜂窝品牌,要求依法查封,处理负责人。
“蜂窝不是谁想用就能用的!你卖假货,就是砸咱陈家村的锅!”
第三站,是河南一处村改基地。
墙上贴着制度轨迹图,看起来规规整整,仔细一看,全是p图生成。
晓茹盯着村干部冷冷地说:“你觉得做这张图要花多少时间?”
“十分钟?”对方嬉皮笑脸。
“我们陈家村做第一张制度轨迹图,花了三个月,经历过四次失败、七次修改、五次会议、三次群众吵翻。”
“你十分钟糊弄一张图,就敢贴蜂窝的牌子?”
她怒火中烧,一字一句道:
“我宁愿蜂窝慢十年,也不准它烂一天。”
三地处理结束,晓茹回村连夜召集陈家村核心班子会议。
“咱们要下狠手了!”她站在蜂窝墙前,目光犀利,“从今天起,全面启动**‘净火计划’**。”
陈鹏飞沉声问:“怎么做?”
晓茹深吸一口气:
“一,全国所有加盟点重新备案,凡是轨迹图造假、签字卡代签、制度墙不更新的,一律摘牌封杀;
二,组建‘蜂窝巡查队’,每月不定期暗访,专人负责抓假,发现一起、处理一起、曝光一起;
三,推出‘签字追溯系统’,每一张签字卡必须录视频存证,上传链网,群众可匿名反查责任人;
四,设立‘制度举报奖’,任何人发现蜂窝假制度,举报属实即奖励一千元;
五,设立全国总监督委员会,陈家村为主导,联合十个核心村组成核心审核组,谁敢玩形式主义,咱们就敢给他挂“耻牌”!”
众人听罢,热血沸腾。
张浩直接站起:“好!这才是咱蜂窝的性格!”
陈鹏飞点头:“净火计划,就是给蜂窝清毒,烧掉那些披着制度皮的骗子!”
……
“净火计划”一出,震动四方。
数十个加盟点被摘牌封禁,数百张假制度墙被拆除,媒体争相报道:
“蜂窝制度主动清洗假牌,剑指伪乡村振兴!”
网上好评如潮:
“这才是真正有底气的乡村品牌!”
“自己打假,不靠政府,蜂窝制度牛!”
“买蜂窝的东西更放心了,支持晓茹!”
而晓茹,也因一连串果敢举措,被网友尊称为:
“制度界的铁娘子”!
……
夜晚,晓茹坐在蜂窝墙前,点亮一盏煤油灯。
她望着墙上一行字:
“规矩是讲出来的,不是装出来的。”
她喃喃低语:
“蜂窝可以慢,但它必须干净。”
这时,陈鹏飞走来,递给她一张卡。
是新的制度建议表:
“蜂窝制度·全国统一巡查制度草案”
发起人:陈鹏飞
签字人:晓茹
建议修订人:张浩、许佳音
群众联署:456人
晓茹接过卡,眼中泛起光芒。
“蜂窝制度能火,是因为它在农村。”
“你让城市人讲理?笑话,谁有空签字、挂墙、开议事会?”
这是省会南都社区治理论坛上一位所谓“社会治理专家”当众发表的言论,引来一阵附和的笑声。
但坐在后排的晓茹,眼神瞬间冷了下来。
她来南都,不是为了听笑话,而是应邀出席蜂窝制度进城试点推介会。
这次试点,是南都市中心的“锦华小区”,一个有着上千户居民、配套齐全、物业强势的高档社区。此前,蜂窝团队刚在小区推进制度墙和居民责任签字试验,正准备复制“蜂窝式自治”流程。
结果,项目才刚落地一周,就被市里的几个“治理专家”集体联名反对,说什么:
?“蜂窝制度是乡下人的自嗨,城市居民早就有法有规”;
?“城市是契约社会,不需要贴墙签字”;
?“讲理墙、失败记录、议事流程,只会增加城市治理成本,徒增形式主义”。
这些人还写了篇长文,挂在公众号上,标题就叫:
《蜂窝制度不适合城市:我们不需要农村的热闹》
那一晚,晓茹刷到这篇文章时,差点把手机摔了。
第二天,她带队直奔论坛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