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泽阳看到牛雨兰都来说了,他就不再推脱。
他看看,有什么地方,可以补贴给三叔他们家。
或许,他再想几个做吃食的方子,让三叔家可以在黑市,卖更多的品种。
烧鸡,烧鸭,烧鹅和乳鸽,这些东西吃久了,会有一些腻。
过了那股劲后,大家就想品尝其他的味道。
会多一些口味,能后让顾客换一换,他们的生意可以更加好。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做烧鸭,烧鸡,烧鹅和乳鸽的人多。
蔡国秋家的三个女儿,带着她们的婆家,一起制作烧鸡,烧鸭,烧鹅和乳鸽。
让她们可以赚钱,在婆家的地位也能好一些。
但也是多了三个竞争者。
蔡泽阳的有一个堂妹是嫁到了隔壁公社,对他们的影响倒是不大。
但有两个堂妹,都是在同一个公社。
为了赚钱,大家伙儿都是卯足了劲的制作烧鸡,烧鸭,烧鹅和乳鸽。配方相同,做出来的味道也相差不大。
蔡国秋家的烧鸭,烧鸡,烧鹅和乳鸽,想在其中脱颖而出。蔡清昌就要尝试调整配方,制作出更加美味的烧鸭,烧鸡,烧鹅和乳鸽。
调整后的配方,可以不用给蔡国秋的三个女儿。
蔡国秋和梁芳华把烧鸭,烧鸡,烧鹅和乳鸽的方子给了女儿们,能帮一时,并不能帮一世。
方子是蔡清昌改制的,蔡国秋和梁芳华不会插手。
不管如何,大家的利益被分散,后面能赚的钱,依旧会受到影响。
蔡国秋的三个女儿夫家,短时间内,会想着自家的生意。但到后面,自家赚钱了,就会想着他们的亲戚。
久而久之,烧鸡,烧鸭,烧鹅和乳鸽的售卖,生意会少很多。
最终,想留下来的,都是技术好,味道好的。
蔡泽阳想到今天做的竹筒饭,他觉得,这道菜,倒是可以教一下。
但他们想用竹子,没法像买鸡鸭鹅一样,从别家买。
如今的竹子,都是公家的。
猛然间,蔡泽阳想到了一种吃食。不过,他要去订购一些材料。
有这种吃食,蔡子默也能更加安心地跟着蔡国秋一家做生意,用不了多久,蔡国冬一家,也能够参与进来。
第二天,蔡泽阳骑着二八大杠去了公社。暗暗寻访好几家私下做砂锅,确定好砂锅的尺寸。
他定的不多,先定二十个。如果有用,再加订。
几天后,他来拿他定下的二十个砂锅。第二天是蔡文涛结婚的重要日子,蔡泽阳就没打算做。
明天就是蔡文涛结婚,大家都准备着明天要去参加婚礼的新衣服。
整个蔡家,都不是从前的蔡家。
他们手里有钱,大家伙儿都给自己做了一两套全新的衣服。
以前的旧衣服,都被他们送给其他亲戚。
这时候的旧衣服,可都是宝儿。大家不嫌弃,能有衣服穿都很不错了。
烂了还能补,补补还能继续穿。
牛雨兰拿出大孙子给她买的新衣服,放在自己的身前,照着衣柜上的镜子,比量着,左右转了转。
又拿起另外一件,比量着左右转了转。
前段时间,蔡于飞结婚时,牛雨兰就穿了一件蔡泽阳给她买的新衣服。但今天是另外一个孙子结婚,她想穿另外一件新衣服。
大孙子真孝顺,现在每个人,都会给她和蔡言归各买一套衣服。
他们俩房间里的衣柜,都换成大的。装他们俩的衣服,绰绰有余。
牛雨兰把两件左右比量在自己的身上,仔细地对比了一,有点儿纠结。
“大孙子的眼光真好,选了两套衣服都是我喜欢的。”牛雨兰嘟囔了一句。
牛雨兰转过身,让在看书的蔡言归,帮她看一看。
“阿言,你觉得哪一件衣服好看?你帮我选一选,我觉得这两件都很好看。”
蔡言归认真的望着牛雨兰手里拿着的两套衣服,两件衣服的款式,都差不多,就是衣服的配色,有些许的不同。
仔细地对比,他觉得右边的衣服颜色更加鲜艳,显得牛雨兰更加明媚,他便选了右边的那件,伸手指着。
“我觉得这一套衣服比较好看。你别听其他人说,年纪大了就要穿颜色深的,什么年纪都可以穿颜色鲜艳的。不管什么年纪,更重要的,是人的气质。”
蔡言归之前经过蔡家村大队的芒果树下,听到村里的妇人们都说着,年纪大的人就不要穿颜色鲜艳的衣服。
穿着鲜艳,显得她们非常的老,非常的土。
他认真地望着牛雨兰,经过这大半年的时间。牛雨兰的气色好了很多,人有精神。
之前为了生活,牛雨兰有些含胸驼背。
现在家里没有生活的压力,她整个人都明媚了不少,不再含胸驼背,自信大方。
今年牛雨兰都五六十岁了,去年的她,看着就像七八十岁一样。
不仅仅是她,村里这个年龄段的妇人,都是这样。
大家都为了生活,把自己过得的像糟老婆子。
蔡言归眼睛直勾勾的盯着牛雨兰,他觉得牛雨兰现在的模样,五六十岁该有的样子。
隐隐之间,还有点四十五岁的模样。
牛雨兰转过身子,重新看着镜子里的自己,还是有点儿纠结。
她脑子里都回荡着同龄人所说的那些话,耳畔旁又回想起蔡言归刚刚所说的话。
究竟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好呢?她左看右看还是没有选中。
蔡言归看她一直纠结,他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就没有再说话。
他默默地拿出大孙子给他送的两套新衣服,简单地看了看,就选了颜色艳一点的衣服。
牛雨兰看他都选了浅色艳丽的衣服,那他们夫妻俩,就搭配着来,她也选了那一件蔡言归说好看的衣服。
蔡言归看她确定好颜色的衣服后,满意的点点头,他就是故意这么做的。
牛雨兰现在所拥有的东西越来越多,她的纠结就越来越明显。
以前东西少,她不会纠结,就想着将就着过。
如今东西多,纠结的次数会多一点,但这也是一种好的表现。
他们家的条件,越来越好,能够买的东西,越来越多。
确定好衣服,夫妻二人便关了灯,早早入睡。
他们明天要从村里去公社,路程十几分钟就能到,但他们也要起得早一些。
有些物件,要明天早上起来再确认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