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星辰集团那台推力突破200吨的真空发动机数据公布时,NASA的工程师们正在休斯顿的会议室里争论不休。

当屏幕上弹出“180吨海平面推力\/200吨真空推力”的参数时,有人把咖啡杯都碰倒了。

要知道,当现在全球现役的火箭发动机,真空推力能稳定超过150吨的寥寥无几,而这台来自华国民营企业的“星火”,居然直接把门槛抬高到了200吨。

《纽约时报》的头版用了整版篇幅报道,标题是“华国少年的太空野心:

200吨推力背后的科技风暴”。

配图里,林墨站在发动机旁的照片被放大,白衬衫在阳光下泛着光,旁边标注着“18岁,高中生,星辰集团创始人,歌手”。

这些消息被散播出去之后,立刻引发了很多人的讨论。

特别是他的身份,颠覆了太多人的三观。

“他还是个歌手?”伦敦街头的报刊亭前,金发女孩举着手机刷着林墨的《星辰》mV,这首歌已经在Spotify的全球榜单上霸榜两周。

当她发现视频里那个抱着吉他唱歌的少年,和新闻里讨论火箭发动机的工程师是同一个人时,她忍不住尖叫起来,引得路人纷纷侧目。

全球网民彻底沸腾了。

face book上的讨论帖盖到了十万楼,有人扒出林墨高考结束后在学校礼堂唱原创歌曲的视频,弹幕里满是“这是什么神仙人生”;

【18岁的太空梦想家】

话题阅读量10小时突破10亿,网友纷纷转发林墨的照片,配文都是“未来属于敢于做梦的人”。

之所以会这样,也是因为如今的face book林墨是大股东,甚至是创始人。

就在这时,星辰视频放出的“林墨的一天”在天星微博上炸开了锅。

视频开头,清晨六点的阳光透过落地窗洒进房间。

智能扫地机器人正沿着墙根清扫,机械臂模样的早餐机从冰箱里取出牛奶和面包,在台面上精准地烤出焦香的纹路。

“主人,室内湿度45%,建议穿薄外套。

今日行程:9点航天材料研讨会,14点星辰手机原型机测试……”小星的声音从天花板的隐藏音响里传出,墙上的投影仪自动亮起,滚动显示着当日待办事项。

坐在沙发上的林墨抬手挥了挥,窗帘自动拉开,露出窗外的城市天际线。

他伸手接过机械臂递来的热咖啡,指尖触到杯壁的瞬间,空调自动将温度调高了2度。

视频中充满了网友的弹幕。

“这就是林总规划的智能家居吗?”

“这画面比电影中还要科幻!”

“连机器人都出来了,什么时候开始售卖?”

也就在这些网友还在讨论的时候。

画面切换到实验室。

林墨穿着白大褂,手里拿着激光笔,在全息投影的发动机图纸上圈画:

“涡轮泵的叶轮角度必须再优化0.5度,否则真空环境下会产生湍流。”周围围着的几十位工程师纷纷点头,有头发花白的老专家凑过来,指着图纸细节低声请教,眼神里满是认真。

会议室的镜头里,18岁的林墨坐在长桌主位,面前的光屏上跳动着火箭燃料的分子模型。

他语速平稳地分析着数据,偶尔被提问时,会耐心听完再给出建议。

那些平均年龄超过40岁的工程师们,看向他的目光里没有丝毫违和,只有对专业能力的认可——就像认可一位共事多年的顶尖专家。

视频最后,林墨站在私人实验室的窗前,望着远处的火箭发动机测试塔。

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他拿起手机,点开了一段录音,是《星辰入海》的清唱片段:“……把尘埃揉成星轨,让平凡飞向未来……”

这段视频在24小时内被转发了3000万次。

小日子网友在评论区刷满了“すごい”(厉害)。

米国网友感叹“这才是真正的未来生活”,国内的观众则在弹幕里刷屏:“原来科幻照进现实,是这种感觉。”

互联网相关的科技公司股票更是接连上涨,海外合作的邮件塞满了服务器。

有航天机构发来合作意向,有科技公司想引进智能家居系统,连好莱坞的导演都打来电话,说想把林墨的故事拍成电影。

而林墨的系统面板上,情绪值的增长曲线已经陡峭得像座山峰。

他知道,这股热潮不仅仅因为一台发动机、一段视频,更因为人们在他身上看到了一种可能——原来科技可以很温暖,梦想可以很具体,一个18岁的少年,真的能带着一群人,把20年后的未来,拉到此刻的阳光下。

就像视频里那台不知疲倦的机械臂,在2002年的清晨,为这个时代,递上了一杯热气腾腾的、关于“可能性”的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