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春坤山的晨雾总带着三分仙气。当第一缕天光刺破蒙古高原的云层,漫过连绵的草甸时,那些匍匐在坡地上的红芪便会舒展复叶,叶尖的露珠坠在绒毛上,像被太阳镀了金的星辰。当地牧人说,这是金马驹在夜里来过——那匹传说中驮着神药籽种的灵兽,每踏过一处山岩,便有红芪从蹄印里钻出来,根须扎进黄土时,会发出细若蚊蚋的吟唱,那是天地阴阳初交的絮语。
山脚下的固阳老城,百岁的老阿妈们仍在火塘边念叨:红芪的根要长得像龙爪,才算吸足了山魂。她们说这话时,指节会摩挲着膝头的药篓,篓底的红芪片泛着蜜色的光,断面的放射纹像极了展开的星图——那是金马驹用蹄子踏出来的印记,藏着调节气血的密码。
没人说得清这传说起于何年。只知在秦直道还未铺满马蹄印的年代,春坤山的草甸下就睡着一匹金马驹,它吐纳着日月精华,将灵气渗进每一寸土壤。而红芪,便是这灵气与黄土交融的精魄,带着阳刚的火气,又裹着草甸的温润,在阴阳消长中长成了救人的模样。
上卷·红芪初显灵
第一回 石伯识草逢异兆
固阳城西的石伯打了一辈子柴,却在六十岁这年改了行当。那年开春,他在春坤山北坡避雨,躲进一个背风的岩缝时,忽见岩下的黄土里拱出丛紫茎植物,复叶间垂着淡绿色的小穗,根须竟在雨水中微微泛红。更奇的是,周遭的雨珠落得急,偏这丛草周围的雨丝像被无形的手拨开,只在根际积成圈浅浅的水洼。
\"这是黄芪?\"石伯皱起眉。他采过多年黄芪,却从未见过这般紫茎红根的。正欲拔起细看,岩顶忽然滚下块松动的青石,眼看要砸在草上,却被一道金光弹开,在远处草甸上砸出个浅坑。石伯揉了揉眼,只见坑边闪过个小马驹的影子,浑身金毛在雨里亮得像熔金,四蹄踏过的地方,竟有新的红芪芽破土而出。
那夜石伯抱着采来的红芪辗转难眠。他将根须洗净,断面的菊花纹在油灯下泛着琥珀光,凑近一闻,一股甘醇的香气直钻鼻腔,竟让他多年的咳嗽都轻了几分。他想起老辈人说的金马驹传说——说是上古时,神农氏尝百草到了漠南,将一株能补元气的神草籽种留在春坤山,命金马驹日夜守护。莫非,眼前这红芪,便是神草的后裔?
转天他将红芪切片,分送给邻里。张寡妇的小儿子得了风寒,高烧不退,喝了石伯用红芪加生姜煮的水,夜里便退了烧;李木匠常年劳作伤了元气,气虚乏力,嚼了几日红芪片,竟能重新举起斧头。消息传开,山民们都说石伯得了山神的馈赠,纷纷跟着他上山寻这紫茎红根的神草。
石伯却在采挖时定了规矩:只采三年生的根,须在日出前带露挖,挖后要给土坑撒把草木灰,再培上新鲜的腐殖土。\"这草通灵性,\"他对着围拢的后生们说,\"你敬它一分,它便多结一分灵气。\"
第二回 热病横行显性味
那年夏初,固阳一带遭了暑灾。太阳像个烧红的铜盘挂在天上,连吹过草甸的风都带着焦糊气,井水浅了半截,牛羊蔫得耷拉着脑袋。更可怕的是一种怪病,人先是浑身燥热,口干得像含着火炭,接着便头晕目眩,气短得像被勒住了脖子,有的还会水肿,脚踝按下去就是个深坑。
土郎中们试过用柴胡清热,用茯苓利水,却都收效甚微。有户人家的后生已经气若游丝,家里人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找到石伯。石伯看着后生舌红少津的模样,又摸了摸他虚浮的脉,沉吟半晌道:\"这病是暑气伤了脾肺,耗了元气,单用清热利水的药,就像只给漏船泼水——得先补住气。\"
他取来晒干的红芪,切成薄片,又抓了把白术、防风,说:\"红芪性温,味甘,入脾肺二经,能像灶膛里的火种,把散了的阳气聚起来。白术像黄土,能固住脾胃;防风像山风,能挡住外头的邪风。这三样配在一起,就是'玉屏风'的道理。\"
药熬出来是琥珀色,甘中带点微苦。后生喝了三天,先是能下床走动,再喝五天,水肿消了,说话也有了气力。石伯又教乡亲们用红芪炖羊肉,说:\"羊肉性热,红芪温甘,脾喜温燥,就像给冻着的土地加把火,能把吃进去的东西化成气血。\"
这事传到邻县的老中医耳里,他带着徒弟来春坤山考察,见红芪根系粗壮,断面的放射纹比普通黄芪更密,感叹道:\"此地属北方坎水,却有草甸之湿、高原之燥,阴阳相济。红芪生在这里,得水火既济之气,故补气之力更胜,还带点活血之性——这是得金马驹的灵气,把土性里的生机逼出来了。\"
第三回 金马驹护药显五行
入秋时,春坤山来了伙盗采的外地人,他们不管红芪大小,连根拔起,还在山坡上乱砍乱挖,说是要找金马驹的宝藏。石伯带着乡亲们去阻拦,却被对方推搡在地。
那天夜里,怪事就发生了。盗采者宿在山坳里,忽然听见四野都是马蹄声,金光从草甸深处漫过来,像涨潮的海水。他们带来的药篓自己翻倒,里面的红芪根竟像活了般,钻进土里不见了。有个贪心的想挖石伯标记的老红芪,刚下锄头,就见一道金光闪过,锄头断成两截,他的手腕也肿得像发面馒头,痛得直打滚。
石伯赶来时,见那盗采者手腕红肿灼热,知道是伤了\"气脉\"。他取来红芪、甘草、金银花,说:\"红芪补气,却也怕蛮力损伤。这盗采的伤了药气,气郁成火,得用金银花清热,甘草调和,再让红芪把乱了的气理顺。\"
敷药时,石伯指着红芪根上的须毛说:\"你们看,这根须像不像人的经络?土是脾,根扎在土里,就补脾气;茎通向上,就补肺气。金马驹守着这里,不是守金子,是守这五行相生的道理——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又归土,红芪就是这循环里的枢纽。\"
盗采者们听得心惊,第二天就收拾东西走了。从此,春坤山的红芪有了不成文的规矩:只许本地乡亲按节令采挖,采时要跪拜山神,还要留下三分之一的植株,让根须继续滋养土地。
第四回 冬藏时节悟归经
大雪封山时,春坤山像被盖上了层白毡。石伯坐在火塘边,翻看着祖辈传下的药书,上面记着黄芪\"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却没提红芪。他摸着炕头晾干的红芪,忽然想:这红芪比普通黄芪多了点红色,是不是还能走血脉?
恰好村里的王婆婆得了\"脱肛\"的毛病,稍一用力,直肠就往下坠,吃了不少药都没用。石伯想起红芪性温,能补气升阳,便取了红芪、升麻、柴胡,说:\"气就像托着东西的手,气不足了,东西就掉下来。红芪能把气往上提,升麻、柴胡就像给它搭梯子,让气能送到肛门那里。\"
王婆婆喝了十副药,脱肛的毛病竟好了。石伯又用红芪给产后失血的妇人补气血,给长期咳嗽的老人固肺气,发现它不仅能补,还能\"托\"——有个后生腿上长了个疮,流脓不止,石伯用红芪配当归、白芷,没几天,疮口就收了口,新肉慢慢长了出来。
\"原来这红芪的归经,不止脾肺,\"石伯在药书上批注,\"色红入血分,性温能通脉,补气之中带着活血,就像春坤山的草甸,既能涵养水源,又能让牛羊长得壮实——这是土能载物,气能行血的道理。\"
雪化时,他带着徒弟上山,指着红芪的生长地说:\"你们看,它总长在阳坡,根却往阴处扎,这就是阳中有阴;夏天长得快,冬天藏在土里,这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采药得顺天时而动,用药得顺经络而行,这才是'天人合一'的真意。\"
(上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