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亚美独家编辑发行《无线电问答汇刊》半月刊,后改名《中国无线电》,还出版了《业余无线电精华》《实用无线电修理要诀》《无线电初学阶段》等书籍。
从此之后,电台就星火燎原了,中国的广播事业进入了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1929年9月,苏氏兄弟设计并试制成一套50瓦特功率的广播电台,于12月23日正式广播营业。
1934年开始,国际上流行的超外差收音机进入上海。
和以前市售的再生式或者超再生式收音机相比,超外差收音机的灵敏度、稳定度和选择性更好。
进入30年代之后,亚美的品牌机越卖越好。
1935年10月推出的“亚美”牌1651型五灯超外差式中波收音机,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价格也很亲民,并在与洋货的激烈竞争中,逐步创出了“亚美”品牌的社会信誉。
各项技术指标可与舶来品媲美,售价仅及舶来品一半。先后面市的还有1641型四灯和5tS5、5tS6型二波段收音机。
值得一提的是,该机除电子管和碳质电阻外,所用的高周与中周变压器及电源变压器和线圈均自行设计制造,和本地交流电力匹配。
一批无线电制造厂相继开始生产收音机,又有中雍、华昌无线电机厂、亚尔电工社、建电、宏音、公利、标准电台等,都先后生产过一灯到五灯收音机。
虽然生产手段较落后,产品数量不多,但这些产品在国内无线电制造业中占有一定地位。
亚尔电工社生产的模范乐牌五灯电子管收音机于1937年开始出口到泰国,成为中国首家生产出口收音机的工厂。
日本的电台和收音机,也是这个时期发展了起来,起步比中国还要略晚一点,收音机成为了日本电子业的起源。
夏普的历史中显示,1925年4月逆向设计组装出第一台日本产矿石收音机,价格是美国货的一半,当年6月日本大阪开始有了日本第一座电台。
1929年,推出电子管收音机。
1931年至1945年,日本收音机以及使用日本制造核心部件的收音机在沦陷区销售了多达几十万台。
没有采用超外差技术,性能受限,只能接收本地强力广播电台,难以收听到重庆民国政府和延安的短波电台。
二战时期的德国,也大量生产简易两管再生机。
单宗肃为南通人,1935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信系。
1941年,单宗肃接受了重庆国民政府交通部急需的长途电话用的3cA3电子管研制任务并完成。
抗战之后,他在美国工作并于1945年设计并试制成功了电视发射用的25千瓦大型发射管。
1949年6月,南京刚解放不久,单宗肃从美国回来,筹建新中国第一个电子管厂,并带领7名电工开始研制电子管。
当年12月开发了866A型真空电子管,这也是新中国第一个电子管。
1951年3月1日,新中国第一个专业电子管厂南京电工厂建成,单宗肃为厂长兼总工程师。
1952年,该厂研制成功了第一套五灯收音机用电子管,结束了我国收音机电子管依赖进口的历史。
1953年该厂定名为南京电子管厂,也就是人们所说的772厂。
1961年初,在建厂10周年时,该厂已研制成功15个类型、70多个品种的电子管,同时,在国家相关部门的安排下,南京电子管厂还为包括北京电子管厂等国内新建的电子管厂输送了大量技术人才,大大缩小了电真空技术与先进国家的差距。
北京电子管厂是位于北京酒仙桥的国营大厂,由民主德国提供的技术援助,1956年10月15日开工,总投资1亿元,设计年产1220万只电子管,是1960年代亚洲最大的电子管厂,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最大规模之一,员工总数超过1万人。
该厂拥有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电子管制造和研发设备。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电信工程系(后为无线电工程系)创设电真空专业,这是我国第一个电真空专业,由陆钟祚、闵咏川教授领导。
这里走出了刘盛纲院士(成电老校长)和韦钰院士(曾任东大校长)。
1952年,国营南京无线电厂利用美国RcA牌56x型收音机的余料,配以少量国产元件,组装生产了红星牌501型五灯超外差式收音机,这也是新中国第一台品牌收音机。
1953年,在红星501的基础上,利用南京电子管厂研发出来的产品,南京无线电厂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台全国产化的电子管收音机,红星牌502型电子管五灯中短波超外差式收音机,结束了中国收音机依靠进口散件装配的历史。
天津无线电厂在苏联莫斯科人牌电子管四灯超外差式收音机的基础上,于1955年研制成功北京牌电子管四灯超外差式收音机,除一支复合电子管以外,其余都是国产的。
“小北京”在当时仅售96元,只有大牌五灯机的一半。如此一来,“小北京”很快就畅销全国,正式吹响了中国收音机普及化的号角。
1958年,做到了全部国产化,售价下调至47元。
1956年,“熊猫”品牌创建,五灯电子管收音机问世。
南京无线电厂在高端产品上再接再厉,搞出了熊猫牌1501型收音、电唱、录音三用落地式特级机。
1958年开始投入研制,1959年运送到北京,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
用了多达20只电子管和4只喇叭制成的这款造型像豪华间隔柜的国产机“旗舰”,可以收听中、短波调幅广播和超短波调频广播,放送唱片,用磁带录放语音和音乐。
在旺盛的收音机需求带动下,中国在电子管技术上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南京和天津之后,上海和北京也突破了采用国产电子管的收音机。
1958年4月,上海广播器材厂试制成功上海牌131型交流七灯收音机。
1956年3月11日,北京无线电厂的前身,北京广播器材厂成立,上海支援了一批技术支持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