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前回。自长孙皇后亲授医术与农法以来,大唐江山如春水解冻,万物复苏。那一纸诏令,仿佛不是出自深宫凤仪,而是从天而降的甘霖,洒落在千村万落之间。百姓起初尚不敢信,只道是朝廷例行安抚之策,可当背着药箱、头戴青巾的医者真的踏进山野村落,为老妪敷药、为小儿驱寒时,人们才知——这盛世,是真的来了。
那日清晨,洛州渑池县外的薄雾尚未散尽,一队身着素麻短褐、肩扛药箱的郎中已沿着蜿蜒小径走入山村。为首的是一位年约四旬的女子,眉目清朗,腕间系着一枚铜铃,行走间轻响叮咚,宛如春风拂竹。她是太医院特选的“惠民使”,奉皇后之命巡诊四方。村民闻讯纷纷聚拢,有抱着高热啼哭的婴孩的母亲,有拄拐跛行的老翁,更有蜷缩墙角、满脸脓疮的流浪儿。
郎中们不避污秽,就地铺开油布,架起药炉。那位女医亲自为孩童施针退热,又以金银花、连翘煎汤喂服。不到半日,那孩子额上汗出如浆,呼吸渐平,竟在母亲怀中安然入睡。围观乡民无不动容,有人跪地叩首,哽咽道:“我儿昨夜已气若游丝,今朝竟得重生……此恩此德,胜过再生父母!”
自此之后,每逢初一、十五,村口必设“义诊台”。百姓不再惧病讳医,反而争相学习辨识草药。村中小学童亦被教以《幼学医箴》:“识一味草,救一家命;知一穴道,免百里奔。”虽非正式蒙学,却成了乡间最温暖的启蒙。
而在山南道的一处坡地,一位年过五旬的老农蹲在番薯田边,捧起一串刚挖出的块根,泥土簌簌落下,露出紫红油亮的表皮。他颤巍巍地摩挲着,忽然老泪纵横:“我活了五十岁,没见过能填饱肚子的‘地瓜’……如今一家八口,顿顿有粮,连猪圈里的崽都吃得圆滚滚的。”旁边少年接过话头:“爹,听县令说,这叫‘红薯’,是从南海外极远之地引来的种,皇后娘娘命人千里迢迢带回来的!”老人闻言,对着长安方向深深叩首,口中喃喃:“谢皇后恩德,谢陛下洪福!”
这红薯原产于吕宋群岛,本为海商偶然带回。长孙皇后得知其耐旱易种、亩产惊人,当即命鸿胪寺重金购种,并派遣农官随船南下,实地学习种植之法。归朝后,她亲自主持“试耕殿前”,在太极宫后苑辟出三亩试验田,日夜观察生长习性,终绘成《甘薯栽培图说》,颁行天下。短短两年,此物已遍植江淮、岭南,成为灾荒年间救命之粮。
农田之外,军营之中亦是气象一新。昔日战场上,多少壮士并非死于敌手,而是伤后溃烂、高热不退,最终含恨而终。如今随军医士人人背负“急救囊”,内藏止血粉、消炎散、金创药,皆依皇后秘方配制。更有“巡诊队”每月轮驻边关,为戍卒调理筋骨、防治冻疮。
朔风凛冽的玉门关外,一名年轻士兵因雪盲症几近失明,整日哀嚎不止。巡诊郎中抵达当日,即以羊肝煮汤辅以密蒙花熏洗双眼,三日后竟恢复视物。那士兵跪拜于沙地,泣不成声:“若非朝廷垂怜,我早已沦为荒漠枯骨!”
秦琼曾在一次校场点兵后感慨:“吾辈征战半生,从未想过,竟有一日能靠‘药箱子’保住三成将士性命。”这话传入宫中,李世民默然良久,提笔御批:“医者亦将士,救一人如斩一敌,功不可没。”
兵器坊里更是昼夜不息。工部尚书段纶亲自督造,召集天下巧匠,在长孙皇后提供的古卷图谱基础上反复推演。那新型马槊,初成之时众人皆疑:轻若竹竿,岂堪战场冲杀?直到尉迟恭披甲跃马,持新槊直贯靶阵,一击之下,三重木盾尽穿,槊身竟无丝毫裂痕。众将哗然,争相试用。有人笑言:“此槊似有灵性,入手便知主人心意,如臂使指!”
其实此槊之妙,在于材质与结构双绝。其杆取自西南深山百年铁椆木,经蜂蜡浸润七七四十九日,再以牛筋缠绕加固;枪头则用陨铁与玄钢熔铸,锋刃呈菱形微弧,破甲无声。更配有可拆卸式护手环,便于夜间格挡暗器。每一柄皆由工匠刻名留档,责任到人,若有瑕疵,终身追责。
弓矢之变更为惊人。新制牛角复合弓,拉力可达十石,箭矢尾羽经特殊裁剪,破空之声几不可闻。最令人胆寒的是那“倒钩破甲箭”,一旦入肉,拔之则撕裂更深,专为对付重铠敌将所设。李靖元帅观演武后抚须而叹:“昔年百步穿杨乃英雄,今我大唐射手,可在三百步外取敌将首级如探囊取物。”
而那被誉为“轻坚铠”的新式盔甲,更是彻底改变了唐军作战方式。以往铁甲沉重,行军五十里便疲惫不堪,遇伏时常因转身迟缓而遭围歼。如今鱼鳞甲片层层叠压,柔韧如织,却硬逾精铁。一名年轻校尉曾在暴雨中连续奔袭六十里,归来时铠甲未损分毫,汗水浸透内衬,却仍能灵活挥刀。他笑道:“以前穿甲像驮山,现在倒像是披云。”
这套铠甲的设计灵感,竟来自长孙皇后翻阅古籍时发现的一幅《南越王甲图》。她命工匠以熟铜为基,掺入锡、锰合金,再经冷锻千次成型。每一片甲都薄如蝉翼,重不过三两,却可抵御普通刀剑劈砍。更巧妙的是,整套铠甲采用活扣连接,拆装仅需片刻,极大提升了战备效率。
贞观二年的秋收,成了载入史册的奇迹。户部尚书戴胄呈上全国赋税清册时,双手微抖。李世民翻开一看,只见各地仓廪数字触目惊心:关中增产一百二十万石,河南增产九十万石,江南诸州合计翻倍有余。全国总粮储已达三千七百万石,足够供养百万大军三年之久!
“朕即位之初,夜不能寐,唯恐百姓饥寒。”李世民凝视奏报,声音低沉,“如今仓廪实、府库足,百姓安乐,此非天助,实乃人力所至。”
他说这话时,目光不由自主望向立政殿方向。他知道,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个女子默默耕耘的身影。
兵部亦报捷音:北疆六镇已全数换装新式铠甲与兵器,幽州骑兵配备改良马鞍与马镫,奔驰速度提升近两成;西域屯田军推广玉米与马铃薯种植,士兵自给率高达七成,无需再仰赖长途运粮。
刑狱方面,大理寺卿孙伏伽奏称:“今年全国死囚不足三十人,盗案较去年减少八成。许多县衙甚至整月无案可审,县令闲坐读书,百姓称其为‘太平令’。”
这一日,太极殿前丹陛如雪,百官列班肃立。李世民身着明黄龙袍,立于玉阶之上,目光扫过群臣,最后望向后宫方向,轻声道:“朕有幸得贤后辅佐,内修仁政,外兴利民之举。她不居功,不言赏,唯愿天下苍生得以安居。今日之盛景,始于她的慧心仁术。”
说罢,他提高声音:“传朕旨意——明年正月初一,朕将亲赴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告天地以明治绩,祭祖宗以述初心,与万民同庆这来之不易的太平盛世!”
“吾皇万岁!”百官齐跪,声震云霄。
殿外阳光正好,照在“贞观”匾额之上,金光流转,宛如神谕降临。长安街头巷尾,孩童唱起新编童谣:“玉米甜,红薯香,皇后送来救命粮;轻坚甲,破风箭,大唐将士保四方!”
歌声飘过朱雀大街,穿过曲江池畔,回荡在坊市酒楼之间。一位白发老儒倚窗听罢,眼中泛起泪光,对身旁弟子道:“吾读《春秋》数十载,未曾见如此仁政惠民之世。若孔子复生,必曰:‘郁郁乎文哉,吾从唐矣!’”
边疆诸族闻讯,无不震慑。突厥颉利可汗原本蠢蠢欲动,欲趁中原未稳南下劫掠,却见唐军装备焕然一新,斥候回报:“唐骑一人双马,粮草自足,甲光如昼,弓弩射程远超我军。”只得遣使求和,献骏马千匹、羊万头,恳请通商互市。
吐蕃松赞干布亦派使者入唐,携黄金佛像一尊,请求赐予农技与医书。他在国书中写道:“闻大唐有仁君贤后,播嘉谷于荒土,施良药于黎民,愿效仿其政,使我雪域子民亦得温饱安康。”
岁月悠悠,贞观之治自此步入辉煌。后世史家评曰:“三代以下,未有如此清明之世。”百姓口耳相传,皆称长孙皇后为“药母农娘”,每逢春耕秋收,必焚香遥拜长安方向。
而在御花园的高台上,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并肩而立。夜风拂动她的凤冠流苏,映着万家灯火,宛若星河倾落人间。
“凤妹,你看,这天下,真的好起来了。”李世民缓缓说道,语气中带着少有的柔软。
长孙皇后望着远处炊烟袅袅的坊市,唇角微扬:“陛下可知,我最欣慰的,并非粮食满仓、甲兵锋利,而是今日出门时,见一稚童跌倒,旁人立刻上前搀扶,还递上一块红薯糕。那孩子笑着道谢,眼里没有恐惧,只有纯真。”
她轻轻握住李世民的手:“一个不怕饿、不怕病、心中有善的国度,才是真正强大的大唐。”
李世民默然良久,终是点头:“你说得对。武功可定天下,唯有仁心,才能守得住这万里江山。”
夜色温柔,星光璀璨。一轮明月悬于长安城上,静静俯瞰着这座正在崛起的帝都。属于大唐的传奇,正如春潮般奔涌向前,永不停歇。
远处钟鼓楼上,晨钟未响,而黎明已在东方悄然铺展。新的篇章,正等待书写。
欲知封禅大典如何举行,泰山之上又有何祥瑞显现?异邦使节齐聚中原,又将掀起怎样的风云?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