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我勒个去。

这上联的难度堪比“望江楼”。

按字数算,一共有七个字;按字体结构看,每个都是宝盖头。

想要对出工整的下联,每个字必须偏旁部首一样,而且意境和语义连贯。

沈淮知道下联。

可他却故作愁眉的看着李祭酒,“师伯,您可真会出题,一上来就如此难度。”

“师侄能对出“望江楼”这样的千古难对,师伯相信你也能对出此联的。”说着,还亲自给沈淮添茶,“来,先喝杯茶放松放松,今日有的是时间,不急,不急啊。”

沈淮:“……”

我谢谢您咧!

谢道珩听言,则意味深长的瞟了李祭酒一眼。

李祭酒却说,“师弟,要相信自己的弟子。”

谢道珩回了两个“呵呵”。

沈淮灵机一动,“师伯,这么难的对子,若是没彩头,师侄动力不足怎么办?”

“哈哈,这个好说。”李祭酒从一旁书架抽出一本书籍,“此乃前朝方大儒弥留之际所着,里面记载了他的生平。”

沈淮看向谢道珩,“老师,这方大儒……”

谢道珩解释道,“方大儒是前朝第一个三元及第之人,他在治水方面很有一套,连你师祖都对他赞不绝口,而且此籍乃是孤本。”

孤本?

沈淮双眸发亮。

他还没拥有过孤本呢。

而且这种孤本的含金量很高,里面几乎蕴含了作者的毕生心血。

现在用不到,以后肯定有大用。

李祭酒见沈淮对孤本感兴趣,大方道,“你若对出下联,此书籍便赠与你做彩头了。”

“多谢师伯。”沈淮瞬间斗志盎然。

他故作沉思了一会,“哎,有了,下联是惆怅忧怀怕忆情。”

惆怅忧怀怕忆情!

李祭酒和谢道珩各自默念了一遍。

细品间发现意境与上联的寂寞孤独意境高度契合,而且语义也连贯,比之前的“退还莲迳返逍遥”对子更为工整。

前者不管是结构、意境还是连贯,都很贴切。

后者嘛,结构对了,但意境不连贯。

“不愧是师弟高徒,才思敏捷,长江后浪推前浪。”李祭酒笑着把孤本递给沈淮,“老夫说话算话,此书籍便当彩头赠予师侄了。”

“师伯慷慨,晚辈甚是欢喜。”

沈淮高高兴兴的接过孤本,并宝贝的抱在怀里,“老师,要不你也出一题?”

谢道珩乐了,“你这般积极,莫不是嫌彩头不够?”

“好东西,谁会嫌多呀。”沈淮催促道,“老师快出题吧。”

谢道珩沉思了片刻,“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师弟,你这上联的难度可不比我那个简单呐,你打算拿什么当彩头?”李祭酒刚舍出一册孤本,怎么也要师弟出出血。

谢道珩摸了摸腰身,最后掏出两张五百两银票。

“我没师兄富有,全身上下只有这些黄白之物了。”谢道珩大言不惭的把银票拍在桌上,“徒儿,你不会嫌弃为师的彩头寒酸吧?”

沈淮连连摇头。

开什么玩笑。

那可是白花花的一千两银子。

够他赚几年的了。

李祭酒暗自‘呵’了一声,静静的看着师弟表演。

“老师,弟子想好下联了。”沈淮开口,“下联是,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这下联对得妙啊。”李祭酒分析道,“上联的南北是方位,南通州和北通州是真实地名,南北串联。下联以东西应对,东当铺和西当铺亦实景描述,与方位呼应。

师侄对得甚至工整。”

谢道珩见师兄肯定沈淮,心情美丽。

“好徒儿,这两张银票,现在是你的了。”

“谢谢老师。”

沈淮快乐的收下银票。

“师弟,你我已各出一联,这次让师侄出题如何?”

“可。”谢道珩对沈淮说,“你来出题。”

沈淮看了看四周,见对面的墙上挂着一幅仕女图,侍女手持莲蓬,让他很快想起前世很出名的一个对子。

“有了,画上荷花和尚画。”

李祭酒和谢道珩将上联默念了一遍,很快发现是回环联,从后面往前读,跟从前往后读,两者的读音是一样的。

嗯,有点意思。

两个都是大佬,没多久便对出下联。

李祭酒,“书临汉帖翰林书。”

谢道珩,“风摇柳绿柳摇风。”

沈淮惊叹。

大佬不愧是大佬。

对完对子,李祭酒又提议作诗。

作诗向来不是沈淮的强项。

他又不想做文抄公,所以作诗的速度远没有对对子快。

大致一刻钟左右,他才把诗写出来。

李祭酒也看出来了。

沈淮不擅写诗。

不是说他写的诗不行,而是没有他出的对子精彩。

当然,这只是一种感觉。

谢道珩却是要维护弟子的面子,“诗词不过小道,不足挂齿,师兄还是考策论吧。”

“那我便考考。”李祭酒看向沈淮,“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何也?”

这不是前几天殿试时,陛下出的策问题么?

谢道珩似笑非笑的看着李祭酒,“师兄,这次的彩头还是孤籍么?”

“孤籍难得,还是如师弟一般赠些黄白之物吧,实用。”说着,从袖中掏出两张百两银票。

沈淮眼神发亮,瞬间觉得题目不难了。

脑袋高速运转。

晋武帝司马炎平定吴国,凭借独断专行的决策而成功;前秦苻坚征伐东晋,也是独断专行,却失败了。

齐恒公称霸成功,是专任贤能管仲改革,国富民强,而燕哙重用子之却失败了,最终导致国乱身死。

同样的事情同样的方式,为何晋武帝和齐桓公成功,而苻坚和燕哙却截然相反?

此题的难点在于,需要跳出“独断决策”和“专任权臣”的常规思维,挖掘出导致不同结果的深沉因素。

比如朝代背景、君主能力、皇权制度,避免陷入‘以果导因’的片面判断,而忽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更需要结合夏朝的制度,现任皇帝的用人理念,从而强调‘独断决策’和“专用权臣”的合理边界。

破题思路在脑中形成脉络,沈淮很快就整理好腹稿。

“师伯,此题的核心在‘事同而功异’,这四件事,看似相同,实则关键点在“时”与“人”。

晋武帝能灭吴,皆因吴国政权腐朽,而晋恰好兵强马壮,且时机已成;苻坚失败,只因统治的北方未稳,他便急于出兵,不占天时。

齐桓公重用管仲,因知其贤才且能制其权,故成霸业;燕哙重用子之,却被‘禅让’虚名迷惑而将实权交出去,导致国乱。

在晚辈看来,事情成败,不能以‘独断决策’’或“专任权臣”来定论,需国君明于“时势”,审于“人谋”,方能通途而殊功。”

李祭酒听言,只是轻轻点了下头,没说好也没说不好,而是继续提问,“《尚书》云‘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实则欲化宏图为实景,必不驰空想、不骛虚声。

沈师侄怎么看?”

咦?

这个问题,怎么这么耳熟呢?

沈淮想了想,很快发现类似问题,以前在县学上课的时候,李教谕曾给他们讲过,夏朝官吏尚实务之风。

朝廷不养闲人,更不会养无能之辈。

强调务实精神。

“师伯,我朝官吏尚实务之风,不骛虚言,不废实事。《尚书》之言如耕稼之道。

晚辈出身农家,知晓粮谷满仓非空想可得,需春播、夏治、汗浸垄亩之辛劳方有秋之收获。

士人治世,当如犁田,志为种,勤如耕,不驰空想方见稻粱丰。”

李祭酒笑笑,“答的还行,去一旁将其写成文章呈上来再领这彩头吧。”

沈淮:“……”

彩头也不是那么好拿的。

“去吧,为师与你师伯还有事相商。”

然后,沈淮被人带去书房。

厅中,只有谢道珩和李祭酒二人。

先前伺候的下人,已经守到门外了。

“师兄,我这弟子如何?”

“你想听实话还是假话?”

谢道珩坐直了身子,“自然是实话。”

“既然如此,那我便实话实说,你这弟子,虽非旷世奇才,若要跻身二甲前列,加把劲问题不大。

若要问鼎状元,恐非易事。”

沈淮非旷世奇才这点,谢道珩知道。

“师兄只说恐非易事,而非不可,那便说明还有机会。”谢道珩起身作揖,“还请师兄相助。”

李祭酒把人扶起,好奇道,“是何缘由,让你起了收徒之心?”

谢道珩没有直说,而是将自己当年在青萍县学提问沈淮之事讲了出来。

“好一个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师弟莫不是被这句话给打动的?”

“非也。”谢道珩轻轻摇头,“我到青萍时,沈淮已通过院试,在那个地方,他的确出众,可对我等而言,并非绝世天才。”

“那你看中他哪点?”

“具体看中哪一点,我也说不上来。”

“……”

“总之呢,我这个徒弟,相貌好,品性好,学问好,有孝心,我哪哪都满意,我现在对他只有一个要求:三年后夺取状元之位。”

谢道珩说着,拿出沈淮以前文章,“师兄先看看这些再做决定也不迟。”

厚厚的一沓。

有县学时期,平时功课所写文章和夏考、岁末考文章。

有冲刺乡试时所作文章和乡试文章。

李祭酒先看县试时期的。

平时的文章,写得不错但惊艳不足。

而好文章的水准:是初看眼前一亮,读完记忆尤深。

李祭酒一目十行,看得飞快。

没多久,他就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沈淮每到岁末考,总能超常发挥。

乡试亦是如此。

不论诗赋还是策问,到了考场总能超水准发挥。

若平时能发挥出八分,那么到了考场便能发挥到九分半,灵光乍现的观点,往往新颖且独特。

起初,李祭酒以为是偶然。

细看之下,才发现并非偶然,而是逢考必有。

这种能力,亦可称之为‘运’。

是一种神奇的存在。

“师兄,如何?”谢道珩见李祭酒看得差不多了,问道。

“可以一试,但……”

“师兄不妨直说。”

“你确定了,沈淮就是你唯一的弟子?”

谢道珩郑重点头,“确定。”

“好,看在他是你唯一弟子的份上,我便给他一次机会,若他能连续评优三次,我便应你所求,如若做不到,那便爱莫能助了。”李祭酒强调道,“我只给他三个月时间。”

“多谢师兄。”谢道珩再次起身作揖。

这时,沈淮的文章也写好了。

他将文章递给李祭酒,“请师伯过目。”

李祭酒接过文章,先是大致的扫了一下文字。

“这字,还算规整。”

算是认可了沈淮写的字,接着才开始看文章。

看完之后,李祭酒没有急着点评,而是先询问解题思路。

沈淮如实回答。

李祭酒听后,又指着文章的观点,问沈淮缘由,待沈淮都回答了,他才开始指点。

先说整体,接着再从观点到全局。

观点好在哪里,不足又在哪里,都讲得清楚明白。

沈淮的思路也愈发清晰。

前后也就花了一刻多钟。

李祭酒见沈淮一点就通,赞道,“孺子可教也。”

“多谢师伯指点。”

谢道珩见时间差不多了,便提出了告辞。

路上,谢道珩开口道,“会试和殿试,侧重经义和策论,你之四书五经,基础打得不错,但其他知识相对薄弱,为师给你的那些书籍,一定要多读并且读熟,把内容都吃透了去。”

“弟子已经做了计划,不会落下的。”

“国子监藏书过万,你进去后,多去转转。”

沈淮点点头。

“为师有公务在身,不一定能按时下衙回家,如此一来,便无法及时为你解惑,所以为师托了你师伯,让他有空的时候指点你一番,他答应了,不过……”

“老师但说无妨。”

“你师伯的要求是,入学后,连续三个月评优,若你达到他的要求,便答应指点你三年。”

天降惊喜!

沈淮很激动,“老师,师伯的要求不难,您就放心吧,弟子一定会让师伯满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