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生一时语塞——“港岛制造业被彻底击溃”?
他反复咀嚼这句话,想找出其中的漏洞。
可脑海里闪过那些一家家倒闭的小型作坊、搬迁的中型工厂,却没法反驳。
他缓缓开口,语气像是在问林祖辉,又像是在喃喃自语:
“为什么会这样呢?”
林祖辉就等他这句话,没再给霍生思考的时间,干脆提高音量,把事实说透:
“港岛已经没有制造业发展的空间了,这是板上钉钉的事。”
“以前报纸头条常是毛纺大王曹光标、牛仔裤大王马介章、风扇刘,现在这些人全转行了——你知道为什么吗?”
“不只是地产业、服务业更赚钱,而是他们的工厂根本撑不下去了!”
“制造业利润本就不高,成本核心在原料和人工,产业链必然会流向成本更低的地方。”
“亚洲各国近年能发展起来,就是因为承接了欧美市场的产品需求。”
“以前对岸严禁私企,东南亚又在打仗,港岛才有机会;可现在这里开放了!”
林祖辉迎着霍生越发凝重的目光,抛出一个扎心的事实:
“港岛招一个熟练工人,月薪要给到两千港币。”
“这笔钱在这里,能雇二十个人!要是往深市之外的欠发达地区走,还能更便宜。”
“而且绝大部分原材料本来就是从这里进口的,价格根本没得比。”
“在港岛造一个风扇,成本要一百多港币;在这里建工厂,最多三十块就能造出来——他们拿什么竞争?”
“要么转做中间商,在这边找工厂代工;要么干脆自己来这边办厂,没有第三条路。”
“港岛现在注定没有制造业的生存空间。”
“工厂整体搬过来,把原有工业用地改建成大厦、住宅,还能大赚一笔,很多人不就是靠这个发的财吗?”
霍生脸色沉重,已经被彻底说服。
港岛确实没有制造业的空间了,它离这里太近,一河之隔,想躲都躲不开。
林祖辉刚才举的例子,很多都是他的朋友,这些人的现状他再清楚不过:
曹光标创立了港龙航空,早早就向服务业转型。
马介章的制造业全搬到了这边,港岛只剩中转基地。
至于风扇刘,现在正跟着鲨胆彤玩金融、地产,哪还有心思经营风扇厂?
“你说得对,港岛确实不再适合做制造业了。”
“可制造业自然向这边转移,跟你提的‘10亿美元投资,又有什么关系?”
林祖辉耸耸肩,只有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接下来的想法才有意义。
否则光靠他自己,几年内根本凑不齐10亿美金。
“当然有关系!港岛没有农业,制造业又在退潮,那通过贸易、服务业赚的钱,能往哪放?”
“影视、旅游、文化产业风险大,潮汐效应又严重,不适合投重资产。”
“难道全都投进地产?”
“港岛现在房价已经炒到过千元每尺了,还能再炒多高?”
“年轻人月薪两千,年薪两万四,消费水平又高——从20岁做到60岁,能买下一套600尺的房子吗?”
“这个城市再这么玩下去,几十年后迟早要完!”
霍生多精明,话都说到这份上,哪还不明白林祖辉的意思:
“你是想领头在这边扩大制造业投资?”
“把港岛的制造业‘移花接木’,放到深圳乃至全国,同时把港岛闲置的大笔资金引过来。”
“一边扶持这里的制造业,一边抽走资金给港岛楼市降温?”
林祖辉重重点头,贸易、金融产业不能飘在空中,港岛没有制造业的土壤,那就去寻找适合的土壤!
“没错,这对港岛好处太大了。”
“这么一大群富豪,总不能永远靠收租过日子吧?”
“要是都不事生产,除了消费什么都不做,跟米虫有什么区别?”
“再说,我可是听说了港龙航空的事,曹老板拉着你们一群大亨创立港龙,想跟国泰竞争航空业,结果呢?”
“无数次被港府行政干预!”
“先是要求航司必须由大英国民持有,再是限制同一航线只允许一家航司开通。”
“现在港龙每年净亏损数千万,你们还能坚持多久?”
霍生听懂了他的弦外之音——为什么提港龙?
是在说他们这些港岛大亨,在其他行业很难立足,在港岛投资都困难重重,更别说海外了。
“港龙的事就别提了,现在是包生、曹生在运作,我那点股份就是拿着玩玩,帮他们壮壮声势。”
“你的想法不错,在这边大力发展制造业,从港岛找钱过来投资,大投资自然有大收获。”
“但现在有两个大问题:你怎么说服港岛富豪陪你投资?”
“还有,这边的政府,能接受这么巨量资金流入带来的归属权问题吗?”
林祖辉反而觉得这两件事都简单,能说服霍生,就有把握说服更多人。
又不是让这些人压上全部身家,他在港岛也不是没一点号召力。
“霍生,这个项目初期投资1亿美金,折合8亿港币。”
“初期目标是先建研究所、成立集团主体。”
“我要布局全电器产业链,只要是家用电器,我都要做,就像三星、东芝、松下那样。”
“最终不管是自产还是代工,所有民用电器都要覆盖。”
“初期投资我可以出2亿,也能说服倪永孝出2亿,剩下的4亿缺口,你觉得我找不到人填吗?”
“在港岛商界,我的名声一向不错,跟我合作的人,没谁没赚到钱。”
“1亿美金砸下去,只要能做出电视、冰箱、洗衣机三大件的原型产品,我就能凭这个再融资1亿美金,投生产线量产。”
“之后不断给集团估值、再融资,多轮融资后再上市——这条路很清晰。”
霍生的眉头慢慢舒展开——他去日本、韩国考察过,很清楚三星、松下、东芝对本国经济的意义。
要是真能在这里复制一个类似的电器集团,10亿美元投资根本不算什么,港岛有的是钱。
要知道,一栋大厦从拿地、建设到装修完成,很多造价都超过10亿美金,千万别低估港岛富豪的财力!
“那这边呢?”
“现在大多是合资模式,大型电器集团需要的可不止是钱的问题。”
“整个产业得有数千、上万研发人员,还要配套一大堆上下游产业链,没有行政层面的支持,你根本做不起来。”
林祖辉摆了摆手,语气带着十足的把握——他有必杀技,绝对能让这边点头:
“我可以承诺:电器集团成立后,三十年内不带走一分钱利润!”
“你说,谁能拒绝这个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