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放肆奔跑 > 第221章 校园大会5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随着蔺校长等人的介绍互动结束,就进入了今天的正式环节。

“相信大家对校园霸凌都不陌生,不过也有很多人没有很准确的概念,如何才算欺凌,怎样又是同学们之间的普通矛盾。”

这时镜头从谷雨的脸上转到了一个大屏幕上,“接下来,让我们来一起看看本校发生的真实案件,希望大家可以从中得到警示。”

大屏幕上开始滚动字数,红字开头。

【今天所播放的内容,仅用于校园教学,禁止私自拍摄和胡乱传播,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屏幕外的广大网友!

c市的人:全都看见了……传不传播有啥区别!

紧接着一段很清晰的视频呈现了出来,镜头里霸凌者的嘴脸清清楚楚,她们通过日常的言语侮辱,以及肢体接触,各种各样的方式以折磨别人为乐。

当被欺负的人,用苦苦哀求的眼神望着她们的时候,换来的只是变本加厉的殴打,事实证明她们在享受这种欺凌别人的快乐。

从头到尾双方没有任何的矛盾,欺负别人甚至不需要理由,只是因为她看起来好欺负。

有时候真相往往就是这么离谱。

而被欺负的女同学,也从一开始的求饶,渐渐的变得麻木和习惯了承受这一切。

但退步和忍让,得不到任何的怜悯,只会让对方变得肆无忌惮。

视频跟着时间线,播放了整整一个小时,没有任何多余的配音,以及情绪的渲染,用纪录片的形式向大家展现了,在校园霸凌下的同学痛苦的日常。

毫无打码的内容,看的屏幕前的各位压抑极了。

也有不少人震惊,到底是有多恶毒才能凑够一个小时的内容。

最让人压抑的不是一开始的哭声,是后来霸凌者的笑声,和被欺凌者那个如死水一般的眼神。

看到那种眼神,就让人联想到一个词‘无声的哭泣‘有时候远比放声大哭的人,沉默反而更痛苦。

能表达情绪的才是正常人,

而她似乎已经失去表达情绪的能力了。

可呈现她悲伤的眼睛,却是她那张稚嫩的脸庞,明明她看起来比那些欺负她的学生,更加的瘦小更加的稚嫩,需要人呵护。

一开始热闹的教室,此时此刻安静极了。

同学们都听了顾挽灵几个人,那天说漏嘴的理由,今天再看了播放的内容,知道了后果今天才知道了前因的。

很多人都有些接受不了,

平时在学校里,大家都是和和睦睦的,有矛盾也是性格不合的顶多互不搭理。

就在一个学校,一栋大楼里,怎么有人过着这种天差地别的生活啊,那几个人怎么可以坏成这种样子。

完全打破了,那些被家长一直保护的天真。

到底什么才是这个世界的真实面貌,人又真的如同大人说的那样,都是恶意满满的嘛,还是不同的人,面对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

可为什么,之前她们从未听过这件事,学校这么大没有任何人去帮助她嘛?

特别是在五班隔壁的两个班。

绝大部分人,完全不知道这件事的发生。

善良的绝大多数同学们,都在自责当时如果当时自己能知道这件事,并且帮助到她就好了。

而台上知道视频里被欺负的主角是叶浣溪,纷纷向她投出怜悯的眼神,除了苏序川。

贤老师后来知道这件事,但他真不知道叶浣溪当年过得那么惨啊,看的他一把鼻涕一把泪的,他真的惋惜自己当年,怎么就没关注她。

校长默默的给后边的贤志书递纸巾,当然也给他自己留了两张,虽然他年纪大了,看多了世事。

但是,那个叶同学真的好可怜啊

呜呜呜呜……

卓老更加别提了,他早就开始哭了,本来就心疼这个孩子,今天一看更加心疼了,呜呜呜呜……

陈慧琳看着一群红了眼眶的中年男人……

她反正理解不了,因为她从头到尾就觉得,叶同学还是回手的巴掌扇的太晚了。

一开始几个耳光子,甩到那几个人脸上,能有这种窝囊气受,她从小就很强势,她可共情不了懦弱的人。

最重要的是,现在那位同学,不是气宇轩昂的坐在那儿嘛!

谷雨的眼神闪着别人看不懂的神情,她在艺术界混,她见过的东西远比这恶毒多了。

包括她自己,

她拥有多少赞美,背地里也承受了多少的污蔑。

但她比叶浣溪幸运,因为她拥有自保的能力。

谷雨看着时间差不多,就继续下一个流程了。

让悲伤停留在上一秒,

接下来的事情,才是今天的主题。

“很感谢学校带来的教学素材,让我们能清晰的认知校园霸凌带来的危害,以及面临这种情况的同学需要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现在以校园霸凌为主题,展开今天的辩论赛,没有输赢只有立场。”

接下来的时间,就交给台上的各位同学了。

正方辩手首先站起来,提出自己的观点。

正方一辩沈悦 立论(支持校园霸凌刑法制裁)

我方认为校园霸凌的本质是暴力犯罪。

当施暴者通过殴打、侮辱、网络暴力等手段造成他人身心伤害时,其行为已构成对公民人身权的严重侵犯。

刑法制裁能起到,

1. 震慑作用:明确法律底线,让潜在施暴者知法守法。某国《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实施后,校园暴力报案率下降23%;

2.社会教育:将校园视为法治教育的第一课堂,避免“未成年人免责”成为犯罪庇护所。

反方一辩苏序川立论(反对刑法制裁)

首先对方辩友混淆了“霸凌”与“犯罪”的本质差异。校园霸凌多发于14-18岁未成年人,其行为往往源于心理偏差、家庭问题或社交模仿,具有非理性与偶发性。

刑法制裁将导致恶果:

1. 标签效应:刑罚记录将伴随施暴者终身,剥夺其升学、就业机会,可能引发“破罐破摔”心理,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2. 矛盾激化:司法介入易使施暴者与受害者家庭对立,《青少年犯罪研究》显示,67%的校园暴力案件因报复升级。

3. 资源错配:司法系统本就人手不足,而校园更需要心理干预与矛盾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