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诗歌大意
诗人亲手栽种的桃李树,它们并非没有主人。自己作为这草堂的主人,虽说只是个居住在低矮围墙小院里的野老,这里也算是像个家了。可春风就好像故意欺负人似的,昨天夜里竟然吹折了好几枝盛开的花朵。
诗歌主旨
这首诗借景抒情,表面上是嗔怪春风吹折花枝,实则抒发了诗人客居他乡,生活不如意,连春风都好像故意与之作对的那种无奈与烦闷之情,展现了诗人在困境中的敏感与愁绪。
诗歌赏析
- 首联:“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诗人强调亲手栽种的桃李有主,同时表明自己虽居住在墙低简陋之处,但也将这里当作自己的家。“手种”二字,透露出诗人对桃李树投入的情感,它们不仅是植物,更是诗人在异乡生活的一种寄托。“野老”一词是诗人对自己的谦称,描绘出他质朴、穷困的形象,“墙低”则进一步渲染了居住环境的简陋,然而即便如此,诗人仍有一种归属感,为下文情感的转折做铺垫。
- 颔联:“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春风拟人化为一个欺负人的角色。本来就身处异乡,生活艰难,好不容易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可春风却毫不留情,在夜里吹折了数枝花。“相欺得”生动地刻画出诗人对春风的嗔怪,仿佛春风是故意针对他。这两句看似写春风的无情,实则借景抒情,将自己在异乡所遭受的种种不如意,通过对春风的埋怨抒发出来,情感细腻而深沉,以小见大,反映出诗人客居生活的愁苦与无奈。
创作背景
杜甫创作《绝句漫兴其二》时,仍处于安史之乱的大背景下,具体如下:
社会环境:安史之乱使唐朝社会陷入巨大的灾难与动荡。叛军的肆虐让大片地区沦为战场,百姓惨遭战火荼毒,农业生产被严重破坏,经济凋敝,民生艰难。国家原本稳定的政治秩序也土崩瓦解,各方势力混战,局势混乱不堪。这种社会的大动荡、大变革,使得杜甫忧心忡忡,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充满担忧,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始终贯穿于他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中。
个人境遇
- 漂泊流离:杜甫为躲避战乱,一路辗转来到成都,在浣花溪畔搭建草堂暂居。尽管有了一个安身之处,但漂泊异乡的孤独感与不安定感始终如影随形。他远离故乡,与亲朋好友天各一方,这种与熟悉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割裂,让他内心充满了对故乡和亲友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迷茫。
- 生活困苦:即便在草堂暂时安顿下来,杜甫的生活依旧困苦。经济来源匮乏,时常面临生计问题。简陋的居住条件,“野老墙低”便是写照,不仅难以给他带来安全感,更时刻提醒着他生活的窘迫。在这样的艰难处境下,杜甫的心境愈发敏感和脆弱,生活中的点滴不如意都可能触动他内心深处的愁绪。
创作心境:在这样内外交困的背景下,杜甫的创作心境也受到了极大影响。他对生活的无奈、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都融入到诗歌创作中。在《绝句漫兴其二》里,借春风吹折花枝这一生活场景,以小见大,将自己复杂的情感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写抒发出来,使诗歌充满了时代的烙印与个人的愁思。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绝句漫兴其二》创作于安史之乱杜甫客居成都草堂时期,当时的创作背景对其情感表达影响显着:
增添身世飘零之叹
- 漂泊感强化无奈:安史之乱致杜甫漂泊成都,在简陋草堂栖身。“野老墙低还似家”, “野老”描绘其漂泊中穷困老者形象,“墙低”凸显居所简陋,即便如此勉强称家,透露出深深无奈。他亲手种桃李,却像生活般脆弱易损,被春风吹折,恰似自身漂泊无依,命运不由己,加深身世飘零感慨。
- 孤独感加深愁绪:远离故乡亲友,于异乡孤独生活,杜甫内心孤独寂寞。春风吹折花枝,仿佛唯一寄托也被破坏,更添孤独愁绪。原本亲手栽种桃李带来归属感,却被外力打破,这种反差让他在异乡孤独中更感无助,强化诗歌愁绪表达。
融入忧国忧民之思
- 社会动荡映射其中:安史之乱致社会动荡,人民苦难。杜甫以敏锐目光与深切同情关注。诗中春风吹折花枝,象征社会动荡破坏美好,虽写个人园中花事,却可联想国家如繁盛花朵被战乱“春风”摧残,使诗歌情感超越个人范畴,具忧国忧民深度广度。
- 对未来的迷茫忧虑:国家局势不明,个人生活困苦,杜甫对未来充满迷茫忧虑。春风吹折花枝暗示美好事物易逝,如同他对国家前途、个人命运的担忧。不知战乱何时平息,生活能否改善,这种迷茫忧虑融入诗中,使情感表达更复杂深沉。
强化生活困窘之怨
- 困苦生活的情绪宣泄:杜甫客居生活困窘,经济拮据,生活诸多不如意。春风吹折花枝,成为情绪宣泄口。看似怨春风,实则是对生活困窘不满。生活已艰难,连亲手种的花也被破坏,这种怨气借对春风嗔怪表达,让读者感受其生活压力与无奈。
- 对命运不公的愤懑:在困境中,杜甫感到命运不公。自己努力营造生活,如种桃李,却遭外界意外破坏。这种愤懑借春风相欺表达,使诗歌情感带有对命运不公抗争与无奈,丰富情感层次,增强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