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武侠修真 > 综武:剑出华山 > 第461章 报传天下,远航万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61章 报传天下,远航万里

总的来说。

“小冰川计划”之中,必须立刻投入行动的事情主要有两个:

第一个事情:派遣船队出海采购耐寒作物种苗。

这个事情主要由弘治皇帝负责安排,毕竟朝堂上有那么多大臣,都可以干活。

第二个事情:创办《大明日报》。

这个事情施宗义必须亲自上阵,因为只有他最清楚如何操作才能办好一份报纸。

……

三日之后。

明国皇城西侧一座重檐庑殿式建筑前,“大明日报编辑部”的鎏金牌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施宗义亲自坐镇,指挥数十名文吏忙碌穿梭。

施宗义手持铜尺,认真细致地丈量着《大明日报》的排版样式:

“大家要记住,标题用二号活字,正文用四号,图片与文字间隔三寸。”

施宗义这是将现代社会的排版技术与活字印刷结合起来的成果,力求版面清晰易读。

“活字印刷术历经数百年沉淀,如今正是为我所用之时。”

“《大明日报》必将如同漫天星火,燃遍明国疆域的140府、193州、1138县!”

“时政要闻置顶,科学普及配图,美食推荐附菜谱……务必让所有人都看得懂、愿意看!”

“大明日报编辑部”被施宗义划分成了六大工坊:

——时事工坊专门负责收集各地驿报、昭示朝堂动向等等。

——政策工坊精准解读朝廷出台的各种政策动态、新政深意等等。

——科普工坊负责破除蒙昧之障、普及各种“物理”以及绘制日心说星图等等。

——娱乐工坊专心编撰各种新编杂剧故事、以娱乐资讯引发市井热议等等。

——生活工坊主要传授生活常识、讲述御寒良方以及转载各种先进的农耕技巧。

——美食工坊则收集传递各个地方的特色菜谱,充满了人间烟火人的气息……

在最初阶段,施宗义每日亲自坐镇审核内容、调整版式,甚至动笔撰写头版社论。

为了确保《大明日报》能够快速覆盖明国疆域,施宗义独创建立了“三级传播体系”:

——在京师编辑部完成内容定稿之后,报纸样板通过飞鸽传书发往南京、杭州、成都等十二个信息枢纽。

然后,再由信息枢纽以飞鸽传书分发到各个县城。

每一个信息枢纽都分配了一定数量的负责区域,主要是按照地理位置的远近分配。

这样一来,《大明日报》的标准版面就可以精确、迅速的传递到各个县城的印刷厂。

同时,各地的《大明日报》印刷厂也是采用统一标准建造,由工部派遣能工巧匠安装新式活字印刷机。

这些印刷厂配备专业的校对、排版和印刷人员,接到飞鸽传书的内容之后可在三日内完成印刷。

印刷好的报纸由各地驿站马车、漕运船只,配合民间商队迅速分发至集市、书院、茶楼。

首期试刊的《大明日报》头版,施宗义亲自撰写了发刊词:

“欲通天下大事,先读《大明日报》。”

“本报广纳四方资讯,传播圣贤之道,弘扬科学之理,旨在让大明百姓知天下、明事理也……”

当第一份《大明日报》出现在明国京城的各个茶楼之时,立刻引起了轰动的效果。

朝廷钦点的读报先生们早已就位,他们手持《宣讲指南》,将晦涩政策编成快板,把科学知识融入评书。

老百姓们围坐在茶楼里面,一边惬意地喝茶,一边听着说书先生朗读报纸上的新奇内容。

听完了之后他们还意犹未尽,于是一边继续喝茶,一边就地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有的人讨论朝廷新颁布的商税政策,有的人惊叹于报纸上刊登的西洋机械图纸。

还有一些“吃货”对于《大明日报》上面记述的美食心生向往、梦寐以求、夜不能寐……

当载着活字与印版的镖车碾过结冰的官道,当一份份带着墨香的报纸在县衙门前张贴。

百姓们惊奇地发现,报纸上不仅有朝廷新政,还有预防冻灾的妙招、以及异国奇闻。

甚至就连大江南北各个地方流行的各种特色美食、最新菜式也是绘声绘色……

“先生这招‘舆论导向’,实乃大妙哉!”

弘治皇帝看完《大明日报》的“冬日异象探微”专栏,笑声中带着几分惊喜:

“这看似素纸黑字,毫无金戈铁马、刀光剑影,却比千军万马更有雷霆之势!”

他抚须凝望窗外交叠的飞檐,目光穿透宫墙。

“笔锋作剑可斩沉疴旧弊,墨韵成军能破蒙昧迷障,舆论战场虽无硝烟弥漫,却字字千钧、直抵人心。”

“你看这《大明日报》,恰似朕握在手中的尚方宝剑!”

弘治皇帝将茶盏重重搁在檀木几上,釉面涟漪倒映出案头堆积如山的奏章。

“以舆论为刃,在时代浪潮中劈开新航道;化文字为舟,载着革新之策驶向四海八荒。”

“政令借文章之势,如浩荡春风穿堂入户,哪怕边陲万里,亦能政令如流,民心归附。”

“完全不必生硬说教,治国方略已润物无声,这一纸文书,胜过百座传驿啊……”

施宗义望着窗外渐浓的暮色,想象着明国疆域之内那一千多个新建成的印刷厂。

活字印刷术样板碰撞的叮当之声,正在点点滴滴的汇聚成改变时代的磅礴乐章。

这场以文字为刃、以纸张为甲的无声革命,就这样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帷幕。

《大明日报》正以极为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明国疆域之内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

成为了施宗义应对“小冰川”,将危机转化为发展契机,推行新变革,发布新政令。

以及凝聚民心的重要工具。

……

番薯、土豆和玉米等作物原产于美洲,距离明国非常遥远。

六十多年以前,郑和下西洋的时候也没有带回番薯、玉米和土豆。

郑和的船队虽然已经到达了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等地区,但并未抵达美洲。

他们船队航行的路线之中,与美洲最近的距离差不多还有五千公里左右。

而荞麦就好办得多了,因为神州大地亦是荞麦的起源中心之一。

在明国疆域之内的一些地区如:陕西、甘肃、山西等地皆有种植。

明国朝堂可以安排人员直接在这些地方寻找荞麦种苗、改良品质、扩大种植规模。

不过,为了保证种苗的数量和质量,也可考虑从周边有种植荞麦的国家和地区引进一部分。

……

弘治十年暮春。

文华殿烛火摇曳,一张长约丈二、宽近八尺的崭新世界舆图铺满了整个龙案。

厚重的宣纸泛着新墨特有的乌润光泽,边缘以金线勾勒海浪纹。

整张舆图展开后非常宽阔,几乎占据了整个龙案。

弘治皇帝需微微前倾才能看清美洲大陆南端标注的火地岛南端岬角细节。

舆图上面,大西洋彼岸的美洲大陆轮廓清晰,标注着密密麻麻的经纬度与港口符号。

——这是施宗义耗时耗力,在郑和下西洋古图基础上,结合现代地理知识修正完善的成果。

这个“世界地图”,已经非常接近现代社会的版本了,堪称这个时代最为精确的全球海图。

“陛下,哥伦布已经开辟美洲航线四年了,但是欧洲人尚未深入美洲的腹地。”

——为了便于沟通,施宗义干脆把整个世界的大致情况都和霓裳公主、弘治皇帝说了一下。

并且,他正在着手雕刻制作一个“地球仪”,是在一截三人合抱的大木头上面雕刻。

因为施宗义只是业余时间随意的雕刻一下,所以那个“地球仪”还只完成了十分之一。

施宗义用一个“指挥棒”在舆图上的加勒比海地带虚画了一个圈:

“如今,番薯、玉米、土豆等作物仍未被系统性地开发、传播,此乃天赐良机也!”

弘治皇帝凝视着舆图上完全陌生的大陆,眉头紧锁:

“先生所言极是,但是郑和之后又有何人能担此重任?船队又如何抵达万里之外?”

对于这些事情施宗义早有筹谋,他不疾不徐地沉声说道:

“臣以为,对于这个事情,咱们可以三管齐下。”

他指向舆图上曲曲折折的航线:

“其一,派遣出一支精锐船队潜伏在大西洋,截击往来的商船。”

“这样做虽然有一定的风险,但是如果顺利得手的话就可以迅速地获取作物样本。”

“这个任务非常重要,必须胆色过人的大将才能胜任,臣举荐福建卫所游击将军陈海。”

“陈海出身渔家,熟稔南洋航道,去年更是率领船队击溃过倭寇,兼具航海经验与作战谋略。”

——有了暗部精英的“天罗地网”监察天下,施宗义对于明国疆域之内的许多事情都了如指掌。

“其二,咱们还可以组建远航船队直抵美洲境内。”

施宗义顺手铺开了舆图边角的造船图纸:

“初步的远航方案为:以郑和宝船为蓝本改良船体,加装新式龙骨与可调节的风帆。”

“此行程需要精准导航,臣拟调钦天监博士林宇随行,他精研天文历法,能以星辰定位。”

“另外,鸿胪寺少卿王瑞通番语、善周旋,可以应对原住民与欧洲殖民者。”

“而其中最为重要的,还是第三条路……”

施宗义指着舆图上面未被欧洲人标记的美洲东海岸地域:

“咱们还可以利用原住民贸易网络,以瓷器、铁器、丝绸等商品作为敲门砖,沿着港口深入内陆。”

“我已经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人才:杨大牟家族世代都是以打鱼为生,擅长和渔民周旋。”

“而林宇精通定位导航、王瑞足以顺畅地沟通土着,如此三人协作、定能避开欧洲耳目。”

弘治皇帝眼睛闪亮、重重拍案叫绝:

“好、好、好!即刻通传陈海、林宇、王瑞以及杨大牟等人进宫受封、商讨远航事宜!”

“另外还得催促工部加快造船,户部筹备物资,钦天监协助绘制航海分图……”

当夜,施宗义独坐书房,摩挲着舆图边缘泛黄的郑和古图残片。

纸上新旧笔迹交错,恰似两个时代的重叠:

——六十年前郑和的惊世壮举,即将在他手中续写新篇。

窗外,夜风呼啸,却吹不散他眼底的炽热。

这一次。

大明船队将抢占先机。

赶在欧洲前面带回改变国运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