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者a”遭遇的未知扫描,如同在寂静的深海中投入了一颗石子,虽未掀起惊涛骇浪,却在“新芽市”控制中心的核心层心中,激起了久久不能平息的涟漪。那道转瞬即逝、目的明确却又无法解析的能量流,像一根冰冷的探针,轻轻触碰了他们刚刚延伸出去的、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扫描信号特征分析完毕……无法匹配数据库内任何已知能量模式,包括‘低语者’、‘幽邃之眼’或我们自身的任何技术。”莉莉指着全息屏幕上那段被反复放大、解析却依旧如同天书般的能量波形,眉头紧锁,“其作用机制……似乎并非基于常规的电磁相互作用或引力扰动,更像是一种……对信息本身存在性的直接感知(direct perception of Information Existence)。”
“维度网络中的‘巡查者’?”科尔的声音低沉。这个猜想令人不寒而栗。如果“幽邃之眼”是终端,那么一个会主动扫描、寻找异常的“巡查者”存在,意味着这个网络不仅庞大,而且具备高度的自主性和防御性。
“命令已执行,‘探路者a’已进入‘深度蛰伏’模式,所有非维持生命系统(指维持基本运行的核心)已关闭,外部伪装层效能提升至理论最大值。”操作员汇报,“但……我们无法确定它是否真的躲过去了。那种扫描方式,可能超出了我们理解的‘隐蔽’概念。”
一种无形的、基于更高层面规则的威胁,已然降临。他们甚至不知道对方“看”到了什么,会作何反应。
“远眺计划”并未因此中止,但策略必须调整。“探路者β”接到了新的指令:航向进行微小偏转,避开原定直线航路,采取更迂回、更不可预测的路径向目标区域靠近,并且大幅度降低数据回传频率,尽可能减少自身在宇宙信息海洋中留下的“涟漪”。
外部压力骤增的同时,内部的研究也在争分夺秒地进行。莉莉团队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对那种“量子时空泡沫共振”模式的破解上。这可能是理解乃至对抗那个维度网络的关键。
“共振模式的结构极其复杂,但其核心似乎围绕着几个稳定的‘基频’……”莱恩博士在堆积如山的计算数据中寻找着规律,“如果我们能模拟出这些基频,或许……能尝试进行极其微弱的、反向的‘侦听’?甚至……发送一段经过伪装的、无害的‘噪音’信号,尝试混入其中,获取更多信息?”
这个想法极其大胆,也极其危险。主动去触碰那张无形之网,无异于在黑暗中主动去摸索沉睡猛兽的胡须。
“风险评估?”科尔问道。
“极高。”莉莉坦言,“我们无法预测对方的反应。最好的情况是,我们的信号被当作宇宙背景噪音忽略。最坏的情况……可能立刻招致定位和毁灭性打击。而且,我们目前的技术,只能模拟出最边缘、最微弱的共振频率,能获取的信息可能极其有限。”
经过激烈的辩论和谨慎的权衡,委员会最终批准了进行一次极限距离、最低功率的“主动侦听”实验。他们将利用“织网者二号”平台,在维持对已闭合裂隙区域常规监测的同时,分出一丝微不足道的算力,尝试模拟那段量子共振的一个最稳定的基频,并将其作为纯粹的接收天线,试图捕捉网络中可能流淌的、非加密的底层信息流。
这就像在雷暴天,将一根极其纤细的金属丝伸向天空,试图捕捉空气中的静电,希望能从中听到一丝远方的雷鸣。
实验在高度紧张的氛围中开始。“织网者二号”平台表面的一小块晶格微微调整了角度,无形的“侦听之耳”悄然伸向了那片已知存在共振的量子之海。
数小时过去了,接收到的只有一片混沌的噪音。
就在实验团队几乎要放弃时,突然,接收器捕捉到了一段极其短暂、却异常清晰的信号脉冲!
这段脉冲并非语言,也不是图像,而是一种更原始的、代表某种状态变更或指令确认的二进制编码流!其编码规则简单到近乎粗暴,却蕴含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性。
脉冲的内容经过紧急破译,只有两个重复的词语:
【节点:EYE-734(推测为‘幽邃之眼’的编号)——状态:静默维持——指令:持续观测——优先级:低】
紧接着,是一段更简短的、似乎是回应的脉冲:
【确认——巡查者:pAtRoL-09(编号)——区域:清扫完成——未发现异常扰动】
信号到此戛然而止。
控制中心内,一片死寂。
他们成功了!他们窃听到了一次那个维度网络内部的、极其底层的状态汇报!
信息量虽少,却无比珍贵!
1. “幽邃之眼”确实是一个编号节点,且目前处于“静默维持”和“低优先级观测”状态。这解释了它为何在裂隙关闭后没有激烈反应。
2. 存在编号的“巡查者”,并且刚刚完成了一次区域“清扫”,很可能就是指对“探路者a”所在区域的扫描!
3. 最重要的是——“未发现异常扰动”!他们的深度蛰伏策略,或者说,那种扫描方式的局限性,让他们侥幸躲过了一劫!
然而,庆幸之余,是更深的寒意。这个网络的运作模式,冰冷、高效、等级森严,如同一个庞大无比的机械钟表,每一个齿轮都在按部就班地运行。而他们,只是偶然卡在齿轮间的一粒微尘。
“必须加快‘织网者三号’平台的建造!”科尔立刻下令,“我们需要更多的‘耳朵’,更广的监测范围!并且,立刻基于破译的编码规则,建立一套预警系统,一旦再次捕捉到类似‘巡查者’或节点状态变更的指令,我们要能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就在深空博弈愈发惊心动魄之际,星球内部的危机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伊娃团队在对“星魂遗馈”的持续共鸣中,有了一个令人不安的发现。当他们尝试引导遗馈力量去净化那些深埋地底的污染晶簇时,发现晶簇并非完全被动。它们会对“创世因子”的净化频率产生一种微弱的、适应性的抵抗!
“这些晶簇……它们在学习?”伊娃看着能量交互数据,感到难以置信,“它们内部残留的异种规则,正在缓慢地调整自身的能量结构,以更好地抵御我们的净化!虽然速度很慢,但趋势明确!”
这些来自“阴影”的造物,不仅具备污染性,甚至可能具备某种基础的、基于规则层面的“进化”能力!放任不管,它们可能会演变成更难清除的“超级病菌”!
与此同时,迈克的工程团队在扩建地下城时,于一个偏远区域的地下洞穴中,发现了一片规模远超之前记录的污染晶簇丛!这些晶簇不再是零散分布,而是如同某种非自然的矿脉般交织在一起,其中心区域,甚至开始散发出一种极其微弱的、与“幽邃之眼”能量签名相似的脉冲信号!
它们似乎在彼此连接,形成一个小型的、本土化的网络!
内部威胁,正在从分散的“毒素”向着有组织的“感染源”演变!
“不能再拖延了!”莉莉在联席会议上疾呼,“我们必须赶在这些晶簇形成更大规模的网络、甚至可能与外部网络产生共鸣之前,找到一种能够彻底根除它们的方法!现有的净化剂效率太慢,我们需要一种……规则层面的‘消毒剂’!”
她提出了一个结合了最新研究成果的疯狂设想:利用对“量子时空泡沫共振”的初步理解,设计一种特殊的“创世因子”频率,不是去净化能量,而是去直接干扰和瓦解支撑污染晶簇存在的、那种来自“阴影”的异种规则本身!
这相当于要用一种规则,去攻击另一种规则。其理论依据,正是基于星球意识可能是古老抵抗者遗产,而“创世因子”可能是其传承的猜想。
“这需要极其精密的计算和巨大的能量……而且,同样风险极高。”莉莉坦承,“如果我们的频率稍有偏差,或者对异种规则的理解不够透彻,可能不仅无法清除污染,反而会强化它,甚至可能……引爆它,造成灾难性的地脉能量崩溃。”
又是一个走在刀尖上的抉择。
外部,无形的维度之网正在收紧,巡查者如同幽灵般徘徊。
内部,污染的癌细胞正在变异,试图连接成网。
“新芽市”仿佛陷入了一张由内外部危机共同编织的、越来越紧的无形之网中。每一次挣扎,每一次尝试突破,都可能引来更猛烈的反噬,也可能为自己挣得一丝喘息之机。
科尔看着星图上那两个代表着希望与危险并存的探测器光点,又看了看地下勘探队传回的、那片如同邪恶心脏般搏动着的晶簇丛影像,目光最终落在了莉莉和伊娃那充满疲惫却依旧坚定的脸上。
“批准启动‘规则消毒剂’研究项目,优先级最高。”他做出了决定,声音沉稳如山,“同时,加强对已发现大型晶簇丛的封锁与监控。‘织网者三号’的建造必须加速。”
“我们要在这张无形之网完全收拢之前,找到撕开它的方法,无论是从外部,还是从内部。”
静默的危机中,生存的倒计时,仿佛再次被拨快。而人类的智慧与意志,也在这极致的压力下,被逼迫着向那遥不可及的规则领域,发起又一次悲壮而决绝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