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重生成为末代皇帝 > 第225章 三方会面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载沣用过午膳特意换上了一身较为正式的服饰,虽未着朝服,但藏青色长袍配以暗纹团花马褂,仍透着一股宗室亲贵的矜贵气度。

腰间一枚温润的羊脂白玉佩饰随着马车颠簸轻轻晃动,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

午后三时,醇亲王载沣带着贴身小厮福庆,乘坐一辆青布马车缓缓驶出醇亲王府天津行辕。

而此时天津县衙公署内,无论是天津县知事亦或是清丈局局长都心思各异。

天津县县衙的后堂里,张维新县知事正倚在太师椅上,指尖轻轻摩挲着一杯早已凉透的茶。

窗外,几只麻雀在县衙的屋脊上跳跃,叽叽喳喳的叫声穿透纱窗,却没能打扰他的沉思。

\"大总统府的清丈局官员......\"他低声自语,目光落在案几上那份盖着红色印章的委任状上。

自从上月末,京城一连委派了十几名官员至天津,名义上是协助土地清丈,但张维新心里清楚,这背后必有更深层的用意。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县衙外熙熙攘攘的街道。

租界的洋楼与华界的传统建筑交错而立,空气中弥漫着海风与市井气息的混合味道。天津,这座曾经的大清门户,如今正处在时代的十字路口。

\"醇亲王......\"张维新轻声念出这个名字,嘴角泛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自从前日收到县衙秘书递来的消息——醇亲王府已派人知会,醇亲王载沣将于近日到访天津——他就隐隐猜到了几分。

作为前清的进士官员,张维新虽已在民国政府中任职,但对大清皇室仍怀有一分难以言说的敬意。

这种敬意并非源于对满清统治的留恋,而是对那个延续了数百年的王道传统的尊重。在他看来,皇室虽已退位,但其代表的礼仪与秩序,仍是维系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石。

\"来人。\"张维新转身唤道。

一名年轻仆人快步走入后堂:\"县知事有何吩咐?\"

\"去准备一下,\"张维新整了整身上的藏青色西装,\"今日醇亲王来访,县衙上下都要打起精神。\"

仆人一愣:\"县知事,您已经知道醇亲王要来?\"

张维新微微一笑:\"前日王府的人已经知会过了。去把花厅收拾出来,再准备一壶上好的龙井。\"

待秘书退下后,张维新重新坐下,从抽屉里取出一本泛黄的线装书——《大清会典》。

他轻轻翻开,目光在那些熟悉的条文上流连。虽然已是民国官员,但他书桌上总摆着这本旧书,就像他至今仍保留着脑后那条几乎看不见的小辫子一样,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

\"大总统府要推行土地清丈,\"他低声自语,\"这背后恐怕不只是为了税收那么简单。\"

张维新作为地方行政官员,对时局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他知道,袁世凯政府正在寻求一种平衡——既要安抚那些仍然心向皇室的旧势力,又要在表面上维持民国的新气象。

想到这里,张维新眼中闪过一丝了然。

醇亲王载沣此行,表面上是配合土地清丈,实则恐怕另有深意——或许是为皇室在天津的产业寻求保护,又或许是为未来的变局埋下伏笔。

\"无论怎样,\"张维新合上书本,站起身来,\"既然这位王爷肯屈尊来访,我张某人自当以礼相待。\"

张县知事整理了一下衣冠,走到铜镜前整理仪容。

看着镜中的自己,身着笔挺的西装,却仍带着几分旧时文人的儒雅气质。他微微一笑,心想: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表面的改变易如反掌,但内心的那份敬意与情结,却不是那么容易割舍的。

\"去告诉县衙衙役,\"他转身对仆人说道,\"等会儿醇亲王到访天津县衙,切不可怠慢,好生引进花厅招待。\"

仆人点头应下,却忍不住问道:\"县知事,您对这位醇亲王......\"

张维新望向窗外,目光深远:\"王爷虽已不是当年的摄政王,但毕竟是皇室血脉。我们这些旧时文人,骨子里总还是......\"他顿了顿,没有说完,但意思已经很明显。

\"是,小的这就去吩咐!\"

载沣乘坐马车碾过英租界平整的碎石马路,发出规律的声响,与街边洋行橱窗里传出的留声机乐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新旧交融的市井图景。

与北京不同,天津的街道更为宽阔,两旁商铺林立,洋行、茶馆、西餐厅鳞次栉比。

租界的洋楼与中式传统建筑交错而立,空气中弥漫着海风的气息。

\"王爷,这天津样貌可与京城大有不同。\"福庆指着不远处一座座建筑说道。

\"王爷,经过英租界前面就是天津县衙了。\"福庆掀起车帘一角,指着不远处一座灰砖黑瓦的建筑说道。

天津衙门虽保留着中式传统建筑的飞檐一角,但大门两侧却新立着两根西式圆柱,门楣上挂着一块白底黑字的木牌——\"天津县公署\"。

天津县县衙并不大,但门前站着两个持枪的警察,显示出与京城不同的新风气。

载沣微微颔首,整了整藏青色实地纱长袍的领口。

辰时,当醇亲王载沣的马车缓缓驶入县衙大门时,衙役早已在衙门前观察多时。

马车在县衙前停下。载沣刚下车,一个穿着民国警察制服的中年衙役便快步迎了上来。

\"可是醇亲王殿下?\"衙役恭敬地鞠躬行礼,\"听闻王爷要来,县知事特意嘱咐小的在此迎接。县知事大人已在衙门花厅等候多时了。\"衙役连忙引路。

载沣微微点头,跟着衙役步入县衙。

衙门内部却令他颇感意外——大堂两侧虽仍挂着\"明镜高悬\"的匾额,但堂内陈设已大为简化,没有了传统衙门里令人望而生畏的刑具,取而代之的是一张西式长桌和几把皮椅。

墙上挂着一张天津地图,标注着各处租界与华界的界限,旁边还钉着几份英文报纸。

\"王爷请。\"衙役将载沣引至花厅,便躬身退下。

花厅内,一位身着藏青色西装、头戴圆顶礼帽的中年男子正站在窗前等候。

看见载沣进来,他快步迎上前,深深鞠了一躬:\"摄政王爷大驾光临,有失远迎!\"语气中带着恰到好处的恭敬与期待。

——那是按照旧时礼仪准备的,以示对醇亲王的尊重。

载沣微微颔首,目光在张维新身上停留了片刻,似乎对这个身着西装却行旧礼的县长产生了些许兴趣。

载沣打量着这位县知事——约莫五十岁上下,面容清瘦,眉宇间透着一股儒雅之气,三缕长须修剪得整整齐齐,虽剪了辫子,却仍保留着旧时文人的一些习惯。

最令载沣意外的是,这位县知事虽身着西装,但举止之间仍有旧时礼仪,显然对传统仍有眷恋。

张维新注意到了载沣的目光,心中暗自得意——他知道,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像他这样既接受新思想又保留旧情怀的官员,或许正是连接两个时代的桥梁。

而今日醇亲王的来访,或许正是这种桥梁作用的一次小小体现。

\"县知事不必多礼。\"载沣微微颔首,\"本王初到天津,许多事情还要仰仗县知事关照。\"

\"王爷客气了。\"县知事连忙道,\"在下姓张,名维新,字明远,是直隶省任命的天津县县知事。听闻王爷要来,特意在衙内等候。\"

\"天津虽小,但也是直隶重镇。王爷在此,是天津的荣幸。\"

两人互相寒暄几句,便在花厅分宾主落座。张县知事命人上了茶——是上等的西湖龙井,茶叶在青瓷杯中舒展,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张县知事,\"载沣端起茶杯,轻抿一口,\"听闻你是前清的进士出身?\"

张县长微微一笑,捋了捋三缕长须:\"王爷好记性。在下光绪一十八年中举,本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没想到......\"他意味深长地停顿了一下,\"世事变迁,如今已是民国了。\"

载沣注视着他,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复杂的情绪——既有对旧时代的怀念,又有对新时代的适应。这种新旧交织的气质,在这位县知事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王爷此次来天津,可是为了土地清丈之事?\"县知事开门见山。

载沣点点头:\"正是,张县知事。\"

载沣放下茶杯,\"民国政府成立了土地清丈局,本王此次来天津,一是为了配合民国政府进行土地清丈核算,二是想为皇室在津产业谋求一条发展之路。\"

\"这是大事。\"县知事正色道,\"天津的皇室产业不少,尤其是租界周边的土地,这些年升值极快。王爷放心,天津县一定会全力配合。\"

载沣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有劳县知事。本王也希望能尽快理清产业,既配合民国新政,也能为皇室谋个长远之计。\"

张县知事点头道:\"王爷放心,天津虽属直隶,但县里一定会积极配合。不瞒王爷说,在下虽身为民国官员,却始终认为,无论何种政体,富国强兵才是根本。\"

这番话令载沣颇感意外。他原以为这位旧时文人出身的县知事会对新政权唯唯诺诺,没想到竟有如此见识。

不过想到既能在新政府谋得一官半职,又岂是平常之辈。

\"哦?\"载沣来了兴趣,\"张县知事有何高见?\"

县知事会意地笑了笑:\"王爷高瞻远瞩。不瞒您说,天津现在洋人租界林立,商业发达,正是投资兴业的好时机。\"

张县知事起身走到墙边,指着那张天津地图道:\"王爷请看,天津地处九河下梢,又是北方重要港口,租界林立,商贾云集。在下以为,皇室若能在天津投资实业,开设实业工厂,既能保值增值,又能造福百姓。\"

他转身面对载沣,眼中闪烁着光芒:\"在下虽为旧时文人,却也研读过西方政体文化。\"

\"英国之所以强盛,正是因为工商业发达;日本明治维新后迅速崛起,也是因为大力发展实业。\"

\"王爷若有意,县里可以推荐几处地段,开设纺织厂或面粉厂,既能利用皇室资金,又能带动地方经济。\"

载沣眼中闪过一丝深思。他此次南下,除了配合清丈土地,本就在考虑利用皇室资产在天津开设实业。

天津作为北方重要的通商口岸,若有当地地方长官协助维护,倒的确是个不二选择。

\"县知事所言甚是。\"载沣放下茶杯,\"此事容后再议。今日初来乍到,还要请县知事多多指点。\"

\"王爷客气了。\"县知事连忙道,\"王爷能来天津,是本县的福气。日后有用得着的地方,尽管吩咐。\"

载沣凝视着这位县知事,心中不禁暗自赞叹。眼前这位看似普通的行政官员,竟有如此开阔的视野和务实的态度。

他既保留着传统文人的儒雅与忠诚,又接受了西方政体文化的洗礼,寻求富国强兵发展经济之策划,正是这个新旧交替时代文人官员的典型写照。

\"张县知事所言极是。\"载沣点头道,\"本王此次来津,确实在考虑利用皇室资产开设实业。天津作为北方重要的通商口岸,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

张县知事眼中闪过一丝欣喜:\"王爷英明。若能促成此事,在下愿全力协助。不瞒王爷说,县里已有几位商人有意与皇室合作,都是靠得住的人。\"

两人又商议了片刻,张县知事命人取来一份天津各租界及华界地价图,指着几处地段向载沣详细介绍。

载沣仔细听着,不时点头,心中已开始谋划新的蓝图。

\"王爷,\"张县知事最后说道,\"时局虽变,但治国之道,无非是让百姓安居乐业。无论何种政体,能富国强兵、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就是好政体。\"

这番话令载沣心头一震。

载沣望着眼前这位身着西装却心怀天下的旧时文人,不禁对这个新旧变化中的时代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这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像张维新这样的官员,或许正是印证了新旧两个时代的变化。

县衙后院的凉亭里,土地清丈局局长赵秉文斜倚在竹藤躺椅上,手里捧着一盏冒着热气的碧螺春。

他身着一套熨帖的黑色西装,脚上却穿着一双黑色皮鞋——这是他在美国留学时养成的习惯,即便回国多年也未曾改变。

\"......王爷说,皇室在津产业颇为繁杂,涉及英法日三国租界,清丈起来恐怕要费些时日。\"亭外,一个穿着民国制服的秘书正躬身向局长汇报,声音压得很低,却字字清晰。

赵秉文轻啜一口茶,眯起眼睛望向院中那棵老槐树。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落,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远处隐约传来前院寒暄的笑声,醇亲王载沣那带着京腔的温润嗓音与张维新县长略显生硬的官话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奇妙的和声。

\"嗯......\"赵秉文不紧不慢地应了一声,手指轻轻敲击着躺椅的扶手,\"让王爷慢慢来,不着急。\"

秘书犹豫了一下:\"局长,听说醇亲王府在天津的产业......\"

\"我知道。\"赵秉文抬手打断,眼神平静得像一潭深水,\"大总统府不是让我们为难皇室,是让我们'整理地籍,增加财政收入'。\"他特意加重了\"整理\"二字,嘴角浮现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凉亭外,鸟鸣声此起彼伏。

赵秉文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袁世凯总统府会议室里的场景——那张宽大的橡木会议桌上,摆放着一份标红的天津地图,周围坐着陆军次长、财政总长和几位外国顾问。

总统当时用手指敲着地图上天津卫的位置,声音低沉而有力:\"皇室在天津的资产,是一笔糊涂账。清丈局此去,明里是配合土地改革,暗里......\"话未说完,但意思已然明了。

\"局长,\"秘书的声音再次响起,\"张县知事似乎对醇亲王颇为敬重,竟然还要留醇亲王今晚在县衙品尝天津卫的特色宴席......\"

赵秉文终于睁开眼睛,目光落在远处前院的方向。

\"张县知事是读书人出身。\"赵秉文慢条斯理地说,\"旧时文人,骨子里总有一份尊王情结。不过......\"他话锋一转,\"我们可不是来给皇室唱赞歌的。\"

他坐直身体,接过下人递来的文件,随手翻了几页:\"天津的地籍档案,混乱得令人发指。租界内外,华洋杂处,有的地块几十年都没丈量过。这次清丈,正是个好机会。\"

秘书不解地看着他:\"局长的意思是......\"

\"我留洋多年,\"赵秉文放下文件,目光深远,\"在欧美诸国考察过现代土地管理制度。你们知道吗?在德国,每一寸土地都有精确的测绘图。\"

\"在英国,土地税是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在美国......\"他摇了摇头,\"而我们中国,连最基本的土地清册都混乱不堪。\"

赵秉文站起身,踱步到凉亭边缘,望着院中那棵老槐树:\"大总统派本官来,表面上是整理地籍,增加财政收入,顺便掌控皇室资产以备不时之需——这些本官都明白。\"

赵秉文转过身,脸上浮现出一丝学者般的热情,\"但更重要的是,咱们要借此机会,为民国奠定现代土地管理和税制改革的基础!\"

秘书听得一头雾水,只能唯唯诺诺地点头。

赵秉文笑了笑,又恢复了那副不紧不慢的语调:\"去告诉前院的接待人员,不必太过拘谨。醇亲王是客人,我们是主人,该有的礼数要有。至于清丈的事......\"他意味深长地拖长了音调,\"慢慢来,不着急。\"

他重新坐回躺椅,端起茶盏,目光再次投向远处前院的方向。

那里,醇亲王载沣与张维新县知事的笑声隐约可闻。赵秉文轻啜一口茶,心中暗忖:这场看似平常的寒暄,实则是一场微妙的博弈。皇室、民国政府、地方官员,三方各怀心思,而他将在这场博弈中,悄然推动一场影响深远的变革。

\"土地,\"他低声自语,\"是一切的根本。掌握了土地,就掌握了国家的命脉。无论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还是为了建立现代税制,亦或是......掌控皇室资产,都需要从最基础的清丈开始。\"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他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赵秉文闭上眼睛,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一份份精确的地籍图册,一套套完善的税制章程,一个建立在现代土地管理制度基础上的崭新民国。而这一切,都将从天津开始。

天津县衙的花厅,醇亲王载沣与张维新县知事的谈话已近小半个时辰。

两人从天津卫的风土人情,聊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再到学堂教育的革新,竟意外地发现彼此对许多问题的看法不谋而合。

\"......王爷所言极是。\"张维新微微前倾身子,眼中闪烁着赞同的光芒,\"铁路乃强国之基,天津若能成为北方铁路枢纽,必能带动商贸繁荣。\"

载沣轻轻颔首,藏青色长袍袖口上的暗纹在阳光下若隐若现:\"本王刚到天津,就常听下人说起,张县知事是位开明之士。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张维新闻言,脸上浮现出一丝谦逊的笑意:\"王爷过奖了。在下不过是一介书生,侥幸得以为民服务罢了。倒是王爷虽身处变革之时,仍能心系天下,令人钦佩。\"

两人相视一笑,气氛融洽而自然。张维新抬眼看了看天色,又瞥了一眼院外——日头已过中天,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

\"王爷,\"张维新委婉地开口,\"清丈局局长赵大人今日也在此处办公。他受袁大总统委派,专责天津地籍整理之事。王爷本就为此而来,不妨移步后院,与赵大人一见?\"

载沣眼中闪过一丝了然的笑意:\"哦?那位留洋归来的赵局长?本王正想拜访一二。\"

\"正是。\"张维新笑着点头,\"赵大人学贯中西,在土地管理上颇有见地。\"

载沣整了整衣冠,向张维新拱手道:\"有劳县知事引路了。\"

\"王爷客气。\"张维新连忙还礼,亲自引路,\"后院清静,正好说话。\"

三人穿过几重院落,来到县衙后院的一处精致小院。院中种植着大树,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为炎炎夏日增添了几分清凉。

刚踏入院门,便见一位身着色西装的中年男子快步迎出。

他约莫三十岁上下,面容清癯,鼻梁上架着一副圆框眼镜,镜片后是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尽管身着民国服饰,但举手投足间仍带着几分文人气质。

\"王爷大驾光临,有失远迎!\"赵秉文快步上前,深深鞠躬,声音洪亮而热情。

载沣含笑点头:\"赵局长不必多礼。\"

张维新在一旁介绍道:\"这位便是清丈局局长赵秉文赵大人,留洋多年,专攻土地财税管理。\"

\"久仰王爷威名。\"赵秉文再次躬身,态度恭敬却不失分寸,\"王爷乃皇室贵胄,今日能得一见,实乃三生有幸。\"

载沣摆摆手:\"赵局长过谦了。本王听闻赵局长在欧美考察过土地制度,如今授袁大总统委以重任,委派协助本王理清土地。\"

赵秉文谦逊地笑了笑:\"王爷谬赞。在下不过是在国外见了一些皮毛,哪敢称专家。\"

张维新见两人言谈甚欢,心中暗自欣慰。他伸手示意:\"赵大人,里面请。\"

三人步入客厅,这是一间典型的中西合璧的房间——西式的沙发与茶几旁,摆放着几把中式太师椅;墙上挂着天津地图,旁边却是一幅西洋油画。

阳光透过落地窗洒进来,照在光可鉴人的花梨木地板上。

\"王爷请坐。\"赵秉文热情地招呼道,亲自为载沣拉开一把西式沙发椅。

载沣微微颔首,在沙发上落座,动作优雅而从容。张维新和赵秉文也相继入座。

\"赵局长,\"载沣开门见山,\"听闻你负责天津地籍整理,不知进展如何?可有什么章程?\"

赵秉文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眼睛闪烁着学者般的光芒:\"目前正在进行初步勘察。天津卫华洋杂处,租界内外地籍混乱,不单单只是皇室所属皇庄,有的地块甚至几十年都未丈量过。\"

\"由于长期缺乏系统性的土地清查,土地册籍(鱼鳞图册等)严重陈旧、散失或失真。\"

\"导致“有地无粮”(有土地但不纳税)、“地多粮少”(土地多但报税少)、“有粮无地”(土地已变更但税负仍存)等现象非常普遍。

\"富豪地主隐瞒田产,税负主要压在中下层农民身上,国家税收大量流失。\"

\"确实棘手。\"载沣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土地清丈在实际推行中怕是会有不少阻力,清丈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大地主、士绅)的根本利益,他们往往与地方官吏勾结,阻挠和破坏清丈工作。\"

\"所幸此次土地清丈,最大的利益集团便是皇室了,有皇室与地方长官积极配合,定能减轻不少麻烦。\"

\"不过,\"赵秉文话锋一转,脸上浮现出兴奋的神色,\"此次清丈,正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在下留洋时,曾考察过欧美各国的土地管理制度。德国每寸土地都有精确测绘,英国土地税制完善,美国......\"

张维新适时插话:\"赵大人留洋多年,见多识广,此次回国效力,必能为民国带来新气象。\"

赵秉文谦逊地笑了笑:\"张县长过奖。在下不过是想借此机会,为民国为百姓谋些福利。\"

载沣目光深邃地看着赵秉文:\"赵局长有此抱负,实乃国家之幸。本王虽已不在其位,但仍心系天下。皇室在津产业,也愿意配合清丈。\"

\"王爷深明大义。\"赵秉文由衷赞叹,\"有皇室表率,此事必能顺利推进。\"

载沣略显沮丧的说道,\"纵使皇室能够积极配合,但皇室对亍麾下各个皇庄的掌控早已不复当年,些皇庄庄头只怕阳奉阴违暗中抵抗,还得靠民国政府出力啊!\"

\"王爷勿无需担心,土地清丈局的工作不仅是测量面积,还包括土地登记、造册、发证等一系列地籍管理内容。\"

\"所幸此次只是对天津一地进行土地清丈,清丈需要的专业测量人员和经费足够支撑此次行动。\"

\"无外乎对土地所有权模糊、地界不清的土地,通过清丈,颁发新的土地所有权凭证(土地执照),可以明确产权,减少民间土地争端,有利于天津稳定和农业生产。\"

\"况且驻守天津外围区域的核心军队是直隶总督府辖下的巡防营与北洋陆军一部。由袁大总统旧部掌控,装备和训练在全国范围内相对精良,是北洋军的重要势力。\"

注:驻军区域受条约限制:因1901年《辛丑条约》约定,中国军队不能进入天津城区,只能驻守在杨柳青、北仓等外围地带,城区内仅有外国租界的驻军。

\"若有需要可从北洋陆军调集一支军队协助,这小小的天津一地,这些庄头还能反了天不成?\"

\"如此甚好!本王自是安心。\"载沣得到了清丈局的相关部署章程,心中忧虑渐消。

醇亲王载沣端坐在西式沙发上,指尖轻轻摩挲着青瓷茶盏的边缘。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他藏青色的长袍上,映出细密的纹理。

对面,清丈局局长赵秉文正兴致勃勃地谈论着欧美土地管理制度以及天津土地清丈的规划,县长张维新偶尔插话附和。

载沣微微颔首,目光却渐渐变得深邃。

载沣不紧不慢地抿了一口茶,声音不高却清晰:\"赵局长,此次清丈局来天津,不知大总统对此次清丈,可有特别嘱咐?\"

客厅内的空气似乎凝固了一瞬。张维新敏锐地察觉到气氛的变化,识趣地起身:\"二位继续聊,本县去去就来。\"他向载沣和赵秉文微微颔首,缓步走向院中。

待张维新的脚步声远去,载沣放下茶盏,目光直视赵秉文:\"赵局长,本王也不绕弯子。皇室在天津的产业,历经数代积累,数量庞大。此次清丈,还望赵局长能秉持公平公正之道。\"

赵秉文坐直身体,双手放在膝上,姿态恭谨:\"王爷放心,下官职责所在,自当依法依规办事。\"

载沣盯着对方的眼睛,缓缓问道:\"依照内务府记载的文书数量进行测量,这一点,赵局长可曾听大总统提起过?\"

客厅内一时寂静无声。

赵秉文的表情微微一滞,随即露出一个若有所思的微笑:\"王爷果然消息灵通。大总统确实有过嘱咐,要特别关照皇室产业。\"

载沣不动声色地继续追问:\"哦?不知大总统是如何嘱咐的?\"

\"大总统的意思是,\"赵秉文斟酌着词句,\"清丈皇室土地时,应当以现有文书为基础,既要保证国家百姓利益,也要尊重历史事实。\"

载沣的指尖轻轻敲击着扶手,节奏缓慢而从容:\"本王上月曾独自拜访袁大总统,谈及此事。总统承诺依据退位条件,要保护皇室私有财产,在清丈皇室土地上依照内务府记载的文书数量进行测量。\"

\"谈及在津商业布局一事时,总统承诺,会支持皇室在天津投资实业。\"

载沣抬起眼,直视赵秉文,\"所幸袁总统说话还算数,还特意嘱咐了你,是吗?\"

赵秉文的眼神闪烁了一下,随即坦然点头:\"王爷明鉴。大总统确实有过明确指示,在保证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要尊重皇室合法权益。下官此次来津,随身携带的文件中就有相关指示。\"

赵秉文顿了顿,又补充道:\"当然,清丈工作必须依法进行,该登记的登记,该测量的测量。但大总统的意思是,对于历史形成的皇室产业,只要文书齐全,应当予以承认。\"

载沣的嘴角浮现出一丝几不可察的笑意。

他端起茶盏,轻轻抿了一口,茶汤的温热在舌尖蔓延:\"如此甚好。本王相信,有袁大总统的指示,又有赵局长这样的干吏经办,此事定能圆满解决。\"

赵秉文微微欠身:\"王爷放心,本官定当恪尽职守。\"

醇亲王的目光却牢牢锁住对面的清丈局局长赵秉文。

这位留洋归来的局长正侃侃而谈欧美土地管理制度,言辞间透着学者的热忱与官员的干练。

赵秉文推了推鼻梁上的圆框眼镜,镜片后的眼睛闪过一丝警觉,随即又恢复谦和:\"况且大总统对天津地籍整理一事尤为重视。\"

载沣放下茶盏,目光直视赵秉文:\"赵局长,本王也不绕弯子。此次清丈,关乎皇室私有财产,还望赵局长能秉持公平公正之道。\"

赵秉文的表情微微一滞,随即露出一个若有所思的微笑:\"大总统确实有过嘱咐,要特别关照皇室产业。\"

载沣不动声色地继续追问:\"哦?不知大总统是如何嘱咐的?\"

赵秉文的眼神闪烁了一下,随即坦然点头:\"王爷明鉴。大总统还特别嘱咐,在清丈期间,清丈局将全力配合王爷在天津的商业布局。\"

载沣的目光骤然锐利:\"哦?\"

\"无论是调查处理原先的皇室产业,\"赵秉文继续道,\"还是王爷计划在天津投资实业、创办工厂,清丈局都会全力支持。\"

赵秉文看了眼窗外,确认张维新尚未返回,又低声补充,\"大总统的意思是,皇室产业清丈要与商业发展同步推进。该支持的,清丈局责无旁贷。\"

载沣的嘴角浮现出一丝几不可察的笑意。他端起茶盏,轻轻抿了一口,茶汤的温热在舌尖蔓延:\"如此甚好。本王正计划在天津投资几处实业,若能得到清丈局的支持,自是再好不过。\"

赵秉文微微欠身:\"王爷放心,有本官在清丈局不仅会公正处理皇室产业,更会为王爷的商业计划提供便利。\"

张维新此时恰好返回客厅,见两人谈得投机,便笑道:\"二位聊得可还投机?\"

载沣放下茶盏,神色如常:\"甚是投机。赵局长学识渊博,见解独到,令人钦佩。\"

赵秉文也谦逊地拱手:\"王爷过奖。能与王爷、县长探讨国事,是在下的荣幸。\"

三人重新落座,继续谈论起土地清丈的技术细节。

但载沣心中已然有数——袁世凯确实履行了承诺,而这位留洋归来的局长,也并非不通情理之人。

袁世凯不仅履行了保护皇室财产的承诺,更授意清丈局全力支持他在天津的商业布局。

在这新旧交替的动荡时局中,皇室的私有财产与商业未来,总算有了保障和一线生机。

载沣望向窗外,天津卫的天空湛蓝如洗,几朵白云悠闲地飘过。他知道,在这片看似平静的天空下,暗流依然汹涌。但至少今日,他得到了想要的答案。

三人相谈甚欢,从土地清丈聊到税制改革,再到民国未来的发展。

张维新看着眼前这两位身份迥异却见解相通的官员,心中不禁感慨: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新旧思想的碰撞与融合,或许正是国家前进的动力。

\"时候不早了。\"载沣看了看窗外渐斜的日头,起身拱手,\"今日与二位畅谈,获益匪浅。本王改日再来讨教。\"

\"赵局长若是确定好了时间,派人通知一声即可,本王静候佳音。\"

\"好!\"赵秉文连忙应允。

随即赵秉文和张维新连忙起身相送至县衙。

张维新亲自将载沣送出县衙大门,看着那辆青布马车缓缓驶离,心中不禁思索:这位看似低调的醇亲王,或许比许多人想象的更为开明。

而赵秉文,这位留洋归来的局长,也绝非等闲之辈。在这新旧交替的时代,他们或许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载沣走出县衙时,阳光正好,照在天津城的街道上,映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王爷,\"福庆跟上来,低声道,\"马车已经备好了,是回府邸,还是......\"

\"去租界看看。\"载沣沉吟片刻,说道,\"本王想了解一下,哪些地段适合开设工厂。\"

福庆连忙应声:\"是,王爷。\"

福庆对车夫喊道\"去租界。\"

醇亲王载沣站在天津的街头,望着这座中西交融的城市,心中已开始谋划新的蓝图。皇室的未来,或许就在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