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都市言情 > 繁花笺 > 第五百四十七章 廷问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王靖年近四旬,两鬓微霜却身姿挺拔,颌下三缕短须衬得儒雅持重。

“《书》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今岁部分州县水旱交替,民生艰困,地方官或言赈济乏力,或言流民难安。”萧浔目光锐利如锋,“朕欲固邦本、安民心,当如何协调‘官府赈济’与‘民间自救’,既解燃眉之困,又防贪墨浪费,更能让流民复归本业?”

“陛下明鉴!”王靖应答沉稳,“赈济当以‘速效、务实、长效’为要。官府先行开仓放粮,设临时粥棚解急,再劝谕地方乡绅富户捐粮,许以朝廷嘉奖,后续需督责地方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助流民归耕。”

萧浔追问:“既言设监察官防贪墨,如何确保其不与地方同流合污?”

“当从‘选、权、督’三者入手。选清正刚直之士任监察,赋予其专奏之权,再令御史台定期核查监察官政绩,三管齐下倒逼其秉公执纪。”

萧浔眸中闪过赞许,颔首示意其归列。

刘永顺随即唱道:“宣会试第二顾昇出列!”

顾昇年方二十七,面容清俊,言行稳妥,躬身行礼后,听得萧浔问道:“历代治世莫不以农为本,然江南部分州县农人弃农从商,北方边地农人因徭役繁重逃入山林。如何劝农务本,既让农人安于耕作,又不致禁绝商贾之利?”

“劝农不在强禁,而在‘安其心、厚其利’。”顾昇略一沉吟便应答,“轻徭薄赋、修缮水利以稳农利,同时规范商贾交易,设常平仓平抑粮价,使农有恒利、商有常规则,农商自能相济。”

萧浔再问:“商贾逐利,若遇粮价暴涨必囤粮居奇,如何规范?”

“当以‘疏’代‘堵’,立律法禁囤积,设官市调控粮价,既保商贾合法之利,又防其危害民生。”

“能察其弊、善寻其策,不流于空谈。”萧浔抬手令其归列,目光转而落在会试第三的万笠身上。

万笠年过五旬,头发花白稀疏,身形佝偻,虽眉眼间有儒雅之气,却难掩岁月沧桑,与探花应有的风华气度相去甚远。

待其行礼后,萧浔问道:“吏治清明则国兴,腐败则国衰。今有地方官吏尸位素餐、结党营私,虽有律法约束仍屡禁不止,如何健全考核之制,甄别贤愚、激励勤勉?”

“考核为纲、奖惩为绳。”万笠应答务实,“以赋税、民生、水利等实功为考核依据,优者升迁、劣者降免,再设民众举报之制,倒逼官吏奉公。”

萧浔追问:“如何界定‘实功’,避免官吏只重赋税数字而轻民生?”

“以民为尺,考核需察水利修缮、流民安置等实绩,而非仅看赋税足额,如此方能让官吏心思归于利民。”

“应答中肯务实,可见苦读未废。”萧浔语气平淡,目光却再次掠过万笠苍老的身形,眉尖微皱。

万笠才学尚可,气度却难当探花之位,顾昇才学更优,若循会试名次让万笠居榜眼,未免委屈了他。

萧浔指尖轻叩御座扶手,萧浔的目光最终落在队列第四的程诺身上,眸中闪过权衡之色。

刘永顺察言观色,当即唱喏:“宣会试第四程诺出列!”

程诺应声上前,步履沉稳,藏青贡士服勾勒出宽肩窄腰的挺拔身形。

他年方二十,康健麦色肌肤,眉宇锋棱分明,朗目清亮如星,既有读书人温文通透之韵,又带习武人果决英锐之姿,立于殿中自有一番夺人风采。

“学生程诺,叩见陛下。”清朗沉稳的声音在殿内回荡。

萧浔凝视着他,唇角几不可察地微扬。

夏国果然人杰地灵,淑妃容貌倾城,更兼聪慧温婉、协理六宫稳妥周全;程诺亦是相貌气度不凡,才思敏锐、言辞恳切。

异邦能有这般‘形神兼具’的人物,实属难得。

大虞能让这般出色的异邦才子远涉而来、投身麾下,亦是治下清明、天下归心之兆。

他收回思绪,问道:“程诺,朕且问你,今岁春闱应试者中,异邦士子与寒门子弟占比渐增,有人言‘非本土世族,难知国情、难负重任’,也有人言‘唯才是举,方能广纳贤才’。你身为异邦士子,如何看待这两种言论?若得重用,你当如何自处,以证自身价值?”

程诺躬身颔首,神色肃然却无半分局促,清朗的声音掷地有声:“陛下明鉴!学生以为,‘非本土世族难负重任’之言,失之偏颇;‘唯才是举方能广纳贤才’,方为治国取士之正道。”

“古往今来,贤才不问出处。昔有先贤出身远邦,却以经天纬地之才辅君安邦;亦有寒士无世族依托,凭赤诚之心与真才实学造福一方。可见身负重任者,在乎才学之深浅、胆识之高下、初心之纯良,而非籍贯之远近、世族之兴衰。”他目光澄澈,字字恳切,

“学生虽为异邦士子,却自幼研读大虞典籍礼法,慕大虞清明之治,多年来留心体察大虞风土人情、民生利弊,此番远涉而来,非为虚名浮利,实为欲以所学所练,为大虞安宁尽绵薄之力,为陛下分忧解难。”

“至于如何自处证值,学生有三愿:其一,恪尽职守,不避繁难。若蒙陛下重用,无论差遣何等职事,皆以实功为要,凡经手之事必核查详实,凡承诺之言必践行到底,不因异邦身份而推诿避事,不因资历尚浅而敷衍塞责;其二,谨守本分,不结私党。朝堂之上,唯陛下之命是从,唯律法之规是循,不与任何派系攀附勾结,不因私怨公仇而偏颇行事,以坦荡之心立身,以公正之行处事;其三,博采众长,体察国情。虽略通大虞典籍,仍需常向同僚请教、深入民间探访,洞悉地方利弊与民生疾苦,使所言所行皆贴合国情实际,不纸上谈兵,不闭门造车。”

他抬眸望向萧浔,目光坚定如铁:“陛下唯才是举,是为帝王胸襟;学生以身许国,是为知遇之报。若能得陛下信任,必以死效命,用实打实的功绩,证明异邦士子亦能为大虞分忧、为百姓谋福,不负陛下‘天下归心’之治,亦不负‘唯才是举’之明。”

? ?题目借鉴了一下历史上的真题啊,请大家不要较真,毕竟真要让我自己出题,那可能性不大,没那高的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