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明后两天会替换这几章,下周一正式恢复更新。)

(这章也是用来占坑的!)

永昌县,甘肃省金昌市辖县,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地处河西走廊东部、祁连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缘,东邻武威、北接金川、西迎山丹、南与肃南接壤,境南为祁连山,境北为龙首山,地处中纬度,深居内陆,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总面积7439.27平方千米。[15][19][22]截至2023年6月,永昌县辖9个镇、1个乡。[28]截至2023年末,永昌县常住人口17.03万人。[27]

以“永昌”命名的行政区域建制最早见于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当时称“永昌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金山之阳永昌王署置永昌卫。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卫为县,取“永远昌盛”意而名之。县城位于祁连山系照面山和龙首山系武当山之间的狭长平原地带,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永昌钟鼓楼和汉明长城及沿线城障、烽燧,遗留众多的文化遗迹和丰富的人文景观。[23]2016年12月,被命名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22]2018年10月10日,甘肃省政府批准永昌县退出贫困县。[3]2020年7月29日,入选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命名名单。[4]

2023年,永昌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1.18亿元,比上年增长7.5%。

据境内发掘的石犁和鸳鸯池、毛卜喇、水磨关、二坝、九坝、乱墩子滩、九个井等20多处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和大量文物考证,在距今万年前到4000年前后原始社会晚期至奴隶社会早期,人类就在今永昌县境西大河和东大河流域繁衍生息。商周时为西戎牧地,春秋战国至秦时为月氏诸族牧地。

西汉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冒顿单于遣右贤王逐走月氏,遂为匈奴右地。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万骑出兵河西,逾焉支山,击败匈奴,在河西置武威、酒泉郡。10年后为打通西域,隔绝南羌与匈奴,又将二郡分为武威、酒泉、张掖、敦煌4郡,县地分属武威郡和张掖郡。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全国分为13州,今永昌县境先后置4县,即武威郡所属鸾鸟县,张掖郡所属番禾、骊靬、显美县。

三国魏至西晋,永昌为番禾、显美、骊靬3县地,先分属两郡,后改属武威郡。

西晋永嘉五年(311年),前凉王张轨依焉支山置焉支、新鄣2县,属永宁中新置之武兴郡,番禾、显美、骊靬仍属武威郡。晋太元元年(376年),前秦灭前凉。晋太元十一年(386年)秦将吕光自立凉州牧,定都姑臧,称后凉。隆安元年(397年),秃发乌孤自称西平王,为南凉;同年,段业叛吕光,改元神玺,为北凉,后凉遂灭,今县地属南凉;隆安五年(401年),北凉沮渠蒙逊灭西凉和南凉,置凉、秦、沙3州,番禾属北凉番禾郡。南北朝时期,北魏凉州领10郡,其中番禾郡领彰(鄣)、燕支(即焉支)2县。

西魏时显美属凉州,番禾郡领番禾。

北周时,力乾(即骊靬)、鄣、燕支属凉州总管府武威郡,废显美县,其地入姑臧,番禾废郡置镇。

隋文帝开皇中期(590年左右),复置番禾县,属武威郡。大业元年(605年),将力乾、鄣、燕支等县并入番禾县,仍属武威郡。

唐初仍置番禾县。咸亨元年(670年),于县置雄州。调露元年(679年)废州。天宝三年(744年),改番禾县为天宝县,景龙元年(707年)废,先天二年(713年)复置。广德二年(764年)被吐蕃所陷。咸通二年(861年),张义潮逐吐蕃,克凉州,复归唐朝。

五代十国时期,凉州属地均被吐蕃、回鹘、党项诸族占领。

北宋至道二年(996年)归宋领地,隶西凉府。宋景德元年(1004年),党项族李元昊攻占甘、凉2州,于景祜五年(1038年)在兴庆府(今银川)建立西夏政权,番禾置永州,属西凉府。

南宋宝庆二年亦即西夏宝义元年(1226年),成吉思汗出兵灭西夏,重设西凉府。

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诸王只必贴木耳筑新城成,赐名永昌府”(《元史·世祖本纪》)。“至元十五年,以永昌王宫殿所在立永昌路,降西凉府为州立焉”(《元史·地理志》),属甘肃行中书省。永昌之名自此始,沿用至今。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置永昌卫,隶陕西行都指挥使司。

截至2023年6月,永昌县辖9个镇、1个乡,分别是新城子镇、红山窑镇、焦家庄镇、城关镇、东寨镇、六坝镇、南坝乡、水源镇、朱王堡镇、河西堡镇。[28] 县政府驻城关镇。

永昌县隶属于甘肃省金昌市,地处河西走廊东部、祁连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缘。东邻武威、北接金川、西迎山丹、南与肃南接壤。地理坐标为东经101°04′至102°43′,北纬37°47′21″至38°39′58″。东西最长距离144公里,南北最宽距离114.8公里,总面积7439.27平方公里。县城位于祁连山系照面山和龙首山系武当山之间的狭长平原地带,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永昌县地形复杂。境南祁连山层峦叠嶂,境北龙首山巍峨绵延,断续渐没于戈壁之中,两山南北对峙;大黄山、武当山夹居其间。形成县境内三个隆起带、两个狭长走廊平川和一块残丘戈壁荒漠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南部冷龙岭主峰海拔4442米,为县内最高峰;东部朱王堡镇的董家堡海拔1454米,为县内最低处,县城所在地海拔1978米。县内大致可分为三种地貌。

南部中、高山山地位于永昌县境南部,均属祁连山系,西北—东南走向,东西长99公里。以冷龙岭为主体,包括冷龙岭、北松林、火松林、盖掌大坂等一系列平缓山脉和山间盆地,海拔在2500米至4000米以上。阴坡有成片天然乔、灌林覆盖,阳坡为山地草场,是县内主要的林区和牧区。大黄山为走廊南北两山间的独立山体,地处永昌县西与山丹县交界,是河西走廊石羊河、黑河分水岭。因盛产大黄而得名,古称焉支山,东西延伸约36公里,南北宽约21公里。除终年积雪的磨磨山(海拔3978米)、白露掌(海拔3060米)陡峻外,一般山体浑圆,坡度平缓。山前冲积扇发育,尤以南麓大马营滩、大河坝滩最为广阔。加之气候湿润,水源较充沛,构成境内主要林牧业区,亦为有名的天然牧场。有“祁连雪皑皑,焉支草茵茵”的美誉。

北部低山丘陵位于永昌县北部,以龙首山为主体,包括栒子山、武当山、风门山和龙口山等山岭及山间盆地。一般海拔1600~2500米。龙首山的成山掌、前山,营盘顶和栒子山为中部山系高峰。围绕山峰和山脉切割较深、地形陡峻处,形成山地,其余高差不大,山体剥蚀切割深度较小(小于500米)处,呈现石质岗地地貌,属干旱山地荒漠草场。大、小青羊口滩、花草滩、露泉滩(亦称河西堡盆地)等山间盆地,主要为冲洪积砂砾层和沙土覆盖。地势开阔平坦,植被较繁茂,属半荒漠类草场。局部水源充足处可耕作。

中部绿洲平原主要分布于祁连山、龙首山之间,呈狭长带状。地面多冲洪积覆盖,地势较平坦,海拔1400~2500米,为县内主要的粮、油、果、菜产区。1.山前冲积扇平原。分布于西大河、东大河和祁连山各沟谷水系的沟口处,即红山窑、新城子、东寨、六坝、南坝一带。由南向北倾斜,坡度3~10度不等,坡降1.25~5,为典型的扇状倾斜平原。2.洪积戈壁平原。分布于六坝至九坝一带,系东大河、武威市西营河洪积而成,平坦广阔。大部分呈砾石戈壁。3.冲、淤积沙土平原。分布于东大河、西营河洪积戈壁平原以北的水源、朱王堡一带。地势平坦,风化剥蚀缓慢,沟谷宽浅呈蛇曲状,局部呈牛轭湖泊,少数地段因地下水潜蚀形成湖沼,20世纪80年代后,地下水位下降湖沼干涸,但仍可见湖沼地貌痕迹。

永昌县地处中纬度,深居内陆,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常年干燥多风,光照充足,温差悬殊,四季中春暖回缓,夏无酷暑,秋温骤降,冬无严寒。受地形影响,县境内分三个气候区:川区温和极干旱及温凉干旱气候区,浅山区温寒干旱及寒冷半干旱气候区,山区寒冷湿润及高寒很湿润气候区。惯称川区气候,浅山区气候,山区气候。

川区包括朱王堡镇、水源镇和河西堡镇、六坝镇团庄等地,海拔在1400~17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6.8c~7.6c,最热月(7月)为19.5c~24.6c,最冷月(1月)为-10.6c~-10.4c。无霜期136天至150天,年平均降水量145毫米~180毫米,年日照时数2959~2962.7小时。

浅山区包括城关镇、焦家庄镇、东寨镇、六坝镇部分地区和新城子镇、红山窑镇的农业种植区,海拔在1700~25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5c~7.0c,最热月(7月)为14.5c~19.5c,最冷月(1月)为-13.1c~-10.4c。无霜期115天至145天。年平均降水量170毫米至320毫米,年日照时数2285.5~2959小时。

山区海拔在2500米至40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0c~1.2c,无霜期小于110天,年平均降水量320毫米至400毫米,年日照时数小于2285小时。无夏季,冬季长272天,春秋二季相连。雨量丰富,气候湿润。

2023年,永昌县日照时数2895.1小时,年极端最高气温32c,年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5.7c,年平均气温7c,大风日35天,年总降水量183.2毫米。

永昌县水资源以地表水为主,地下水和泉水为辅。全县水资源可利用多年平均总量5.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多年平均量4.37亿立方米(东大河2.74亿立方米、西大河1.42亿立方米、18条小沟小河0.217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0.371亿立方米,重复利用量0.46亿立方米。2020水利年度东、西大河来水量万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增加2850万立方米。至12月31日,三大水库蓄水总量万立方米。[26]

2023年,永昌县水利年度,东、西两大河流来水量.81万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减少9703.39万立方米。其中,东大河来水量.38万立方米,较上年减少6571.42万立方米;西大河来水量.43万立方米,较上年减少3131.97万立方米。截至2023年12月31日,四大水库蓄水总量8252.87万立方米,较上年同期减少36.8%。全年引硫济金工程引水2882.59万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