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当那列白色的“希望号”新干线列车缓缓驶离那座永不眠的东京车站时,柳如烟感觉自己像是从一个高速运转的、充满了未来感的巨大梦境中抽离。那只晶莹剔透、折射着璀璨光芒的江户切子玻璃杯,被她珍重地收好,仿佛封存了东京所有的光影与秩序。

他们的原计划,是乘坐新干线一路向北,去探访北海道的雪国童话。然而,就在他们在东京站等候换乘时,一个偶然的发现,再次彻底改变了他们旅程的航向。

在车站的书店里,柳如烟被一本介绍日本近代史的画册所吸引。画册中,有一章专门讲述了日本“锁国时代”唯一的对外窗口——长崎出岛的故事。书中描绘了在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荷兰商人、中国商人以及基督教传教士,是如何在这座小小的扇形人工岛上,与幕府进行着有限的贸易和文化交流。画册里,充满了东西方文化碰撞的、奇特而又迷人的画面:穿着和服的荷兰商馆馆长,使用着伊万里瓷器的欧洲贵族,以及因信仰而遭受残酷迫害的“潜伏基督徒”。

“陆沉,你看,”她将画册递给陆沉,眼中闪烁着一种对未知历史的好奇,“我们之前看到的京都,是纯粹的、内敛的日本;我们看到的东京,是吸收了西方文化后,高度现代化、甚至有些‘无国籍’的日本。但是,我们还没有看到,日本最初是如何与西方世界相遇的。那种小心翼翼的、充满戒备的、却又无法抗拒地被彼此吸引的,最初的碰撞。”

陆沉接过画册,迅速地翻阅着,他的眼中,也逐渐亮起了那种属于探险家发现新大陆般的光芒。他看到了那张着名的、描绘长崎港的南蛮屏风,看到了哥拉巴园里那些充满了异国情调的西式洋楼,也看到了那张在原子弹爆炸后,只剩下一根柱子矗立的浦上天主堂的黑白照片。

“你说的对,”他的声音中,带着一种历史学家的敏锐与兴奋,“长崎,是理解日本近代史,乃至整个东西方交流史,一个无法绕过的、极其重要的样本。它不仅仅是一个港口,它是一个‘窗口’,是一个‘熔炉’,也是一个‘伤口’。”

他抬起头,认真地看着柳如烟:“我们在京都,感受了日本的‘禅’;在东京,感受了它的‘动’。或许,在我们去感受北海道的‘净’之前,我们应该先去长崎,去感受它的‘融’——那种东西方文化在隔绝与碰撞中,产生的奇妙融合;以及它的‘痛’——那种作为原子弹爆炸地,所背负的沉重历史记忆。看懂了长崎的‘融’与‘痛’,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今天这个,和平而又繁荣的现代日本。”

陆沉的话,像一位高明的导演,瞬间为他们的日本之旅,增加了一个充满了戏剧张力与深刻内涵的全新篇章。柳如烟知道,这将会是一段远比游览雪景更沉重,却也更具意义的旅程。

“好!”她毫不犹豫地回答,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我们去长崎。去看看那扇,曾经改变了日本命运的窗户。”

于是,在所有粉丝都以为他们即将奔赴北国雪乡时,一条再次充满惊喜转折的、充满了历史思辨意味的动态,在他们的社交平台发布,引来了粉丝们最高级别的关注与期待。

标题充满了对这次特殊旅程的定义——“寻找改变日本的窗口,在长崎聆听和平的祈祷!‘往后余生’日本篇第三章,东西交融的港市悲歌!”

【又改道了!从北海道的雪国童话,直接跳到长崎的历史悲歌!这反差也太大了!】

【长崎!一个我一直想去,却又有点不敢去的地方。佩服陆总和柳总的勇气!】

【出岛!哥拉巴园!感觉会是一场充满了异国风情的旅行。】

【原子弹爆炸地……感觉会是一次很沉重的旅程。但我相信,这会让他们的旅行更有深度。】

就这样,他们放弃了北上的车票,转而购买了飞往九州地区的机票。他们告别了东京的喧嚣与未来感,向着那座位于日本最西端、充满了故事、伤痛与希望的港口城市,飞去。

当飞机降落在长崎机场时,一股与东京截然不同的、带着咸咸海风和淡淡潮湿气息的空气,扑面而来。这座城市,被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独特地形所包裹,充满了起伏的坡道和蜿蜒的街道。

他们乘坐着古老的、叮当作响的有轨电车,穿行在这座山城之中。窗外,是充满了异国情调的西式洋楼、古朴的日式寺庙和庄严的教堂,以一种奇妙而又和谐的方式,并存着。

他们入住的,是一家位于半山腰的酒店。从房间的窗户,可以俯瞰整个长崎港的壮丽景色,以及远处那座着名的、由三菱重工长崎造船厂的巨大吊臂构成的、充满了工业时代美感的“麒麟臂”。

他们的长崎第一场直播,就在这间可以俯瞰百年军港的房间里开启了。

这一次,他们的穿着,充满了19世纪末、明治维新时期的复古风情。陆沉穿着一件剪裁合体的、深色的三件套西装,内搭一件立领衬衫,像一位从海外归来的、思想开明的绅士。柳如烟则穿了一件改良式的、带有蕾丝花边的长款连衣裙,外面披了一件天鹅绒的短外套,像一位出身名门的、接受了西式教育的大家闺秀。

直播间的标题,也充满了对这座城市独特历史的探讨——“和华兰交融的坡道之城,从出岛到哥拉巴园的漫步!”

陆沉对着镜头,脸上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属于历史见证者的庄重:“各位‘云游’的伙伴们,我们已经抵达了日本的九州地区,来到了这座充满了故事的港口城市——长崎。在这里,我们将要探寻的,是一种独特的‘和华兰’文化——也就是日本、中国和荷兰(阿兰陀)三种文化,在这里长达数百年的交融与碰撞。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将和大家一起,走过这里的每一段坡道,去聆探那些隐藏在东西方交汇点上的,关于贸易、信仰、战争与和平的悠长故事。”

他们的长崎之旅,第一天,就从探寻那座“锁国时代”唯一的窗口——出岛开始。

他们来到了那座被精心复原的、扇形的人工岛。当他们走过连接着大陆与出岛的小桥时,仿佛瞬间,穿越回了那个闭关锁国的江户时代。

岛上,遍布着荷兰商馆馆长的住所、仓库、厨房和台球室等木结构建筑。他们穿行其间,看着那些陈列的、来自欧洲的望远镜、地球仪、羽毛笔和咖啡用具,可以想象,当年那些被禁锢在这座小岛上的荷兰人,是如何在这里,度过他们那既富裕又孤独的时光。

柳如烟在一个房间里,看到了一张复原的、东西方结合的宴会餐桌。桌上,既有日式的漆器碗筷,也有荷兰的代尔夫特蓝瓷盘和玻璃酒杯。

“太奇妙了,”她感慨道,“就在这座小小的、与世隔绝的岛上,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以这样一种小心翼翼的方式,进行着最早的、餐桌上的对话。”

下午,他们来到了充满了中国风情的区域。他们首先参观了日本最古老的孔子庙,欣赏了那些由中国工匠建造的、充满了闽南建筑风格的殿宇。

接着,他们又来到了位于山坡上的崇福寺。这座由明末清初时期,从福建移居长崎的华人所建的寺庙,被誉为“第一唐寺”。当柳如烟看到那座被漆成朱红色的、充满了中国南方寺庙风格的宏伟三门时,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亲切感。

傍晚,他们来到了长崎的新地中华街,品尝了长崎最着名的特色美食——强棒面(champon)和皿乌冬(Sara Udon)。

强棒面是一碗汤汁浓郁、配料极其丰富的汤面,里面有猪肉、虾、鱿鱼、各种蔬菜和一种被称为“唐灰汁”的、独特的碱水面条。柳如烟尝了一口,那鲜美的、融合了山珍与海味的汤头,让她觉得无比温暖和满足。

“这碗面,就像长崎这座城市一样。”陆沉说,“将来自中国的烹饪技法,与本地丰富的食材,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第二天的行程,是关于“西风东渐”与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

上午,他们来到了位于南山手地区的哥拉巴园(Glover Garden)。这里,是多位在19世纪末,为日本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做出杰出贡献的苏格兰商人的故居所在地。

他们漫步在一栋栋充满了维多利亚风格的、优雅的西式洋楼之间。从这些洋楼的阳台上,可以俯瞰整个长崎港的美景。

他们重点参观了最着名的、也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洋楼——旧哥拉巴住宅。陆沉为柳如烟讲述了宅邸的主人,苏格兰商人托马斯·哥拉巴的传奇故事。他不仅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更是暗中支持维新志士,推翻幕府统治,推动日本近代化的重要人物。

而更让柳如-烟感动的,是他与日本妻子——蝴蝶夫人的爱情故事。传说,普契尼的着名歌剧《蝴蝶夫人》,就是以他们的故事为蓝本创作的。

柳如烟站在哥拉巴夫人曾经梳妆的镜子前,看着窗外那片她曾经日夜眺望的港口,心中充满了对这位女性命运的无限遐想。

下午,他们来到了哥拉巴园不远处的大浦天主堂。这座日本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教堂,以其优雅的哥特式风格和彩色的玻璃花窗,显得格外庄严而美丽。

而这座教堂,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它见证了“信徒发现”这一历史性事件。在德川幕府禁教的两百多年里,无数的日本天主教徒,被迫转入地下,成为了“潜伏基督徒”。直到1865年,一群潜伏基督徒,来到这座新建成的教堂前,向神父表明了他们的信仰。这一事件,震惊了整个世界。

柳如烟站在教堂里,看着那束从彩色玻璃窗投射进来的、五彩斑斓的光,心中对那些为了信仰,默默坚守了数个世纪的人们,生出了无限的敬意。

在经历了连续两天的、关于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探索之后,第三天,他们要去面对这座城市最沉重、也最无法回避的一段历史。

上午,他们来到了长崎原子弹爆炸中心地公园。

当他们站在那根标志着原子弹爆炸中心点的、黑色的纪念碑前时,整个世界,都仿佛瞬间安静了下来。1945年8月9日上午11点02分,一颗名为“胖子”的原子弹,就在他们头顶500米的高空爆炸,瞬间摧毁了这座城市,并夺去了数万人的生命。

公园里,还保留着当年被摧毁的浦上天主堂的残壁断垣。柳如烟看着那些被冲击波扭曲的钢筋和烧得焦黑的石像,仿佛能感受到那一刻,人类所能制造出的、最恐怖的毁灭性力量。

接着,他们来到了长崎原子弹资料馆。

资料馆里,通过大量的照片、遗物和幸存者的证言,冷静而又客观地,展示了原子弹爆炸前后的景象。柳如-烟看到了一个在瞬间被气化的、印在墙上的人影;她看到了一个被高温融化、凝固在一起的玻璃瓶;她也看到了一个男孩,背着他已经死去的弟弟,前往火葬场的、那张着名的、令人心碎的照片。

整个参观过程,柳如烟都紧紧地握着陆沉的手,一言不发。她的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悲伤与震撼。

而在资料馆的出口处,展出的,是关于当今世界核武器发展现状和裁军运动的内容。墙上,用多种语言,写着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我们希望,长崎,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遭受原子弹袭击的地方。”

离开资料馆,他们来到了不远处的和平公园。

他们看到了那座由长崎市民捐款修建的、巨大的和平祈念像。雕像的右手,指向天空,代表着原子弹的威胁;左手,水平伸出,代表着和平;而他闭上的双眼,则是在为遇难者祈福。

他们在公园的“和平之泉”前,停留了很久。喷泉前,刻着一位在爆炸中,全身被烧伤、在极度干渴中死去的少女,留下的一段话:“喉咙干得不得了,但水面上浮着一层黑油般的东西。我真的、真的很想喝水啊……”

读着这段话,柳如烟的眼泪,再也忍不住,夺眶而出。

在长崎的最后一晚,他们没有再去任何喧闹的地方,而是选择乘坐缆车,登上了稻佐山,去欣赏被誉为“世界新三大夜景”之一的长崎夜景。

当夜幕降临,山下的城市灯火,如同被打翻的、流光溢彩的珠宝盒,洒满了整个山谷和港湾。远处的女神大桥,在灯光的勾勒下,显得格外优美。

这片璀璨的灯火,与他们白天在资料馆里看到的、那片被夷为平地的废墟,形成了无比强烈的对比。

“太美了……”柳如烟依偎在陆沉的怀里,轻声说,“真不敢相信,这样一座美丽的城市,是从那样一片焦土之上,重新绽放出来的。”

“是啊,”陆沉也感慨道,“这或许就是长崎带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人类,拥有毁灭世界的力量,但也拥有着更强大的、重建家园、祈愿和平的,向死而生的勇气。”

这时,陆沉从口袋里,拿出了他为柳如烟准备的,这份充满了特殊意义的长崎礼物。

那是一个小巧的、由彩色的玻璃制成的、水滴形状的挂坠。这种玻璃制品,被称为“长崎琉璃”(Nagasaki Vidro)。在灯光下,挂坠呈现出一种通透而又斑斓的色彩。

“这是我在一家传承了数百年的玻璃作坊里,找到的。”陆-沉将那枚充满了光彩的挂坠,为柳如烟戴上,柔声说道,“在锁国时代,玻璃制作技术,就是通过出岛的荷兰人,传入日本的。所以,它本身,就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见证。”

“而我之所以选择这个水滴的形状,是因为我们在和平公园,看到了那座‘和平之泉’,读到了那个女孩的故事。这滴‘眼泪’,既是为所有在战争中逝去的生命而流,也是对和平这汪清泉,最深切的渴望。”

“我们的长崎之旅,始于对文化交融的好奇,终于对和平的祈愿。我希望这枚长崎琉璃,能为你留住这座城市所有的美丽与伤痛,留住哥拉巴园的浪漫,也留住和平公园的钟声。更希望它能像一个棱镜,提醒我们,永远要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并用尽全力,去守护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

柳如烟抚摸着胸前那枚冰凉而又温暖的、如同彩虹眼泪般的挂坠,用力地点了点头。

当他们收拾好行囊,准备从长崎,乘坐新干线,前往下一个同样充满了故事的日本城市时,他们的内心,对“日本”这个词,有了更完整、也更深刻的认知。

他们的社交平台上,更新了在长崎的总结动态。配图是那张在和平公园的祈念像前,两人双手合十,默默祈祷的背影。

文字充满了对这次旅程的深刻感悟:

“长崎,一座在东西方的交汇点上,经历了极致的融合与极致的伤痛,并最终涅盘重生的城市。在这里,我们穿行于和华兰的坡道,我们聆听了潜伏者的信仰,我们也直面了人类最深的伤口,并看到了最坚韧的希望。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强大,不是征服,而是包容;真正的和平,不是遗忘,而是铭记。告别长崎,我们将前往一个充满了美食、城堡与繁华夜生活的城市,去感受一个完全不同的、充满了关西风情的日本。下一站,大阪!在‘天下厨房’,食倒吧!”

新干线的汽笛声响起,缓缓地,驶离了那座充满了历史与希望的港湾。他们的前方,是道顿堀的格力高人形牌,是大阪城的雄伟天守阁,是环球影城的尖叫与欢笑,是另一段充满了烟火气、热情与活力的,关于关西的故事。日本之旅,仍在继续。

当那列白色的“海鸥号”特快列车驶离长崎,将那座充满了历史厚重感与和平祈愿的港市甩在身后时,柳如烟感觉自己的心灵像是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洗礼。那枚如同彩虹眼泪般的长崎琉璃挂坠,静静地贴在她的胸口,它的斑斓色彩,仿佛象征着从灰烬中重新绽放的、五彩斑斓的希望。

他们换乘了新干线,一路向东。窗外的景色,从九州地区起伏的山峦,逐渐过渡到了关西地区更加繁华的平原。空气中,那股略带沉重的气息,也仿佛被一种更加轻松、更加充满活力的氛围所取代。

当列车最终驶入新大阪车站时,一股与东京的精致秩序、京都的宁静古典、长崎的异域风情都截然不同的、充满了热情、喧闹、直爽与浓浓烟火气的气息,便扑面而来。

车站里,人们的语速更快,笑声也更爽朗。耳边,是充满了独特韵律的关西腔。

他们入住的,是一家位于难波地区的豪华酒店。从房间的落地窗望出去,脚下就是整个大阪最繁华、也最热闹的心脏地带,道顿堀的巨大霓虹灯招牌,在远处闪烁着迷人的光芒。

他们的大阪第一场直播,就在这片繁华的夜景前开启了。这一次,他们的穿着,也充满了关西式的活力与潮流感。陆沉穿着一件设计简约的潮牌卫衣,柳如烟则穿了一条俏皮的短裙,搭配一件棒球夹克,显得青春而又充满活力。

直播间的标题,也充满了对这座“天下厨房”的期待——“告别历史的沉重,在大阪的霓ohong灯下食倒吧!‘往后余生’日本篇第四章,天下厨房的热情与活力!”

“mokarimakka?(关西腔:发财了吗?)”陆沉用一句地道的、充满商业气息的关西问候开场,脸上是前所未有的放松与期待,“各位‘云游’的伙伴们,我们已经抵达了日本的‘天下厨房’——大阪!如果说东京是冷静的头脑,京都是宁静的心,那么大阪,就是这座国家最热情、最直爽、也最能吃的‘胃’!”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柳如烟也笑着补充道,“我们将暂时放下所有的深刻与思考,彻底贯彻大阪‘食い倒れ’(吃到趴下)的精神,用我们的味蕾,来感受这座城市最真实、也最热烈的灵魂!”

为了将“食い倒れ”的精神贯彻到底,他们的第一顿晚餐,直奔此行的美食目标——道顿堀。当他们走在那条被运河和巨大立体招牌所包围的步行街上时,立刻被那股充满了奇幻色彩的、热闹非凡的氛围所淹没。巨大的螃蟹模型,挥舞着蟹钳;巨大的章鱼,张牙舞爪;格力高跑步小人,在巨大的屏幕上,永不停歇地奔跑着。

空气中,弥漫着章鱼烧的酱汁香、大阪烧的铁板香和炸串的油香。他们的第一站,是一家最着名的章鱼烧店。看着师傅用飞快的速度,将面糊和章鱼块,在滚烫的模具里,翻滚成一个个金黄色的圆球,柳如烟的口水都快流下来了。当那盒热气腾腾、撒满了木鱼花和海苔粉的章鱼烧,递到她手中时,她迫不及待地,用竹签扎起一个,吹了吹,送入口中。那外皮微焦、内心软糯、充满了浓郁酱汁和q弹章鱼的口感,瞬间征服了她的味蕾。他们的大阪故事,就在这最极致、最纯粹的美味中,正式拉开了序幕。